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3月, 2010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證mRNA技術可行 賓大兩學者奪醫學獎

諾貝爾獎季節又到, 2023年醫學獎頒給2名發展出 mRNA (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的科學家,他們是美國學者 Drew Weissman 【照片右】和匈牙利學者 Katalin Kariko 【照片左】 。 評審委員會說,二人發現核苷(nucleoside)修飾,這是 mRNA 得以出現的關鍵技術,COVID19疫苗顯示,mRNA 有助疫苗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成功,協助世界應付現代其中一場最嚴重的人類健康威脅。 Kariko 1955年生於匈牙利,截至80年代中前在匈牙利就學和從事研究,之後到了美國的大學工作至今,包括1989年至2013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2013年跳槽至德國企業 BioNTech,2022年從公司離職,2021年起至今同時擔任匈牙利 Szeged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Weissman 1959年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大學畢業,1997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建立其研究團隊,因此跟 Kariko 做過同事,目前仍在賓大醫學院擔任教授,專門教授和研究疫苗。 二人2021年已獲頒「美國諾貝爾」的 Lasker 醫學獎 ,當時賓大發表聲明恭賀二人時說,他們在2005年發表的論文極具開創性,顯示之前多次研究令人失望的 mRNA 技術可以成為真,為這個範疇注入希望。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德國單邊主義危及歐洲融合?

歐盟峰會在25日召開,如何處理希臘問題,由於目前消息每分鐘都在改變,而且各陣營都各自放風,所以毋謂猜測後果。反而先寫一點更重要的問題:「德國單邊主義」是否已取代「德國親歐主義」? 我在3月9日曾寫到 「EMF:歐洲新一輪整合?」 。當時我誤讀了德國財長蕭伯樂(Wolfgang Schaeuble)發言背後的含意--根據德國傳媒隨後報導,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蕭伯樂在EMF問題上意見分歧,而默克爾談及EMF時,不斷提到要修改歐盟條約,變相告訴各歐盟成員國,不要妄想隨便在一個峰會上便作出決定,拯救希臘。 不過,我可能要進一步修訂我在該篇post的看法,因為歐洲政治可能出現一個重要變數:德國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先(我在此先隨便作一個名詞「德國單邊主義」),而不再像二次大戰後六十年以歐洲/歐洲融合的利益為先(德國親歐主義)。 在二戰後的歐洲融合中,欲借歐洲來延續法國全球影響力的法國曾杯葛歐洲,例如前總統戴高樂的「空椅危機」(empty chair crisis,即他多次缺席歐共體領袖會議,令歐共體無法作出任何重要決定);一向疑歐的英國曾出了一個每次出席峰會都大喊「I want my money back」的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事緣各成員國向歐共體支付運作款項是以各國的銷售稅計算,但這種計算方法會令英國繳交款項佔GDP比例較其他國家高,因此戴太連續數年每次出席峰會,無論議程是否包括,都先提出「回水」問題,令其他各國領袖不勝其煩);但德國「以一敵眾」、堅持自己立場的情況則十分罕見,尤其是在如此悠關歐盟/歐元存亡的問題。但歐洲現在卻要面對「不夫人」默克爾(「不夫人」綽號在下一篇post再解釋)。 如果德國對歐整體國策,以及德國民眾對歐洲融合有多重要的看法,作出180度轉變,日後觀察歐洲政治/歐洲合作時,所有推算都要由頭做起。如果以《金融時報》網站引述智庫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的Charles Grant所言,就是之前歐洲整合所遇的挫折只會令歐洲整合不能向前邁進,但如果這次歐盟峰會不能就拯救希臘問題找到歐洲共識,這將令歐洲整合倒退。 我在去年11月3日 「歐盟抬頭?」 中曾寫及歐洲整合的德國變數,現將文中有關這點的內容原文照錄再登一次: "歐洲自二戰後得以一直不斷融合,其中一個主

歐洲湧現天主教虐童爭議

天主教教會被指多年來都有神職人員虐打、性侵或強姦兒童的問題近日成為歐洲多國關注的意題,其中尤以愛爾蘭,以及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家鄉德國爭議愈演愈烈,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17日出席國會辯論時更首次就此問題開腔,批評孌童和虐童都是難以接受的罪行,儘管她表示無意下令成立委員會,專門調查教會虐童問題,強調虐童在各類機構都有出現,不應只針對教會。 而本篤十六世將在19日發表公開信,向愛爾蘭信眾解釋該國的虐童事件,希望可以平息爭議。不過,就在他17日於梵蒂岡宣佈會發表這公開信後,當場立即有人大聲辱罵他(看上面來自意大利安莎通訊社的照片)。

EMF需要修改歐盟條約嗎?

歐盟圈子及歐洲各國政府在9日繼續討論「歐洲貨幣基金」(EMF),其中最惹人關注的一點是:EMF是否需要修改歐盟條約? 有此討論,是因為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8日公開說了:EMF的構思很好,但這似乎有需要修改歐盟條約。

EMF:歐洲新一輪整合?

本網對上一次寫及歐洲債務危機是2月17日,有關問題此後其實一直有新消息,而且不時影響著歐洲以至全球市場氣氛。但論重要性,3月8日的發展較為重要,甚至有可能是「歷史性」:歐盟執委會證實,有意提出成立「歐洲貨幣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EMF),暫時計劃在6月正式提出有關建議。 更重要的是,德國財長溯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一篇7日刊登的報章訪問中表示支持有關建議,意味EMF獲德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