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1月, 2014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反擊EV關稅先打法國 中國向歐盟白蘭地徵最高39%關稅

歐盟上週五確認會向中國電動車進口實施額外關稅後, 中國星期二採取第一項反擊措施,商務部宣布,根據「反傾銷調查結果」,向從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徵收額外關稅 。

黑色星期五「歪風」吹至英國

熟悉美國文化或留意西方財經新聞的人,應該知道「黑色星期五」,除了13號星期五外,還可以指美國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全美零售業減價日子。這種減價風潮今年正式登陸英國,很多英國人都學了美國人,在27日深夜便通宵在商店外排隊,等候購物,以便宜價錢購得心儀商品。 不過,「好學唔學」,除了減價,英國人連為了減價貨品而大打出手的風氣也沾染了,又或者如上面照片中,好像災民搶救濟品一樣(照片來自BBC),如果不說,還以為是美國的情況。

Google議案-兼寫容克出線的意義(三)

歐洲議會通過了議案,要求保障歐洲單一數碼市場下的消費者權益,其中最具爭議的條款是議案中的第10條,當中呼籲歐盟執委會考慮「把搜尋引擎由其他商業活動分拆出來」。儘管議案沒有提及任何公司,但Google佔歐洲搜尋市場達九成以上,因此這條款明顯為Google度身訂造。 這條議案是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如果涉及實質法律效力,相關提案要由歐委會啟動,因此歐洲議會是沒有權力要求Google分拆。重要的是,歐洲議會議員作出歷來最強的政治表態,要求歐委會就已爭拗4年的Google壟斷案作出強而有力的決定。 在此先不談Google與歐洲的恩恩怨怨--實在太多,而且一定拖延甚久,日後很多機會再寫--反而借此機會完成「容克出線的意義」最後一篇:歐委會政治化。而最能說明此點,以及引伸出來的問題,就是新一任競爭專員韋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上面圖片來自歐洲議會網站影片)。

連儂牆再生

捷克11月17日慶祝推翻極權政府的天鵝絨革命25週年,但首都布拉格的居民第二天一覺醒來,卻發現反抗捷共政權的象徵被「破壞」--「連儂牆」由原本一片塗鴉,突然變成全幅牆重油成白色,上面只寫著「牆已結束」(Wall is Over--明顯是玩約翰連儂的名句之一「War is Over, if you want to」;上面照片為路透社照片)。 不過,當天連儂牆已「重生」,一些藝術家帶頭重畫代表愛與和平的塗鴉。

英格蘭旗+白貨車=影子閣員人頭落地

普通住宅,外掛3支英格蘭旗,一輛白色貨車,照片上載至twitter,寫上「來自Rochester的照片」,上載的時間正值該區進行補選,而補選很有機會由一個極右疑歐政黨勝出,上載的twitter帳戶屬於一個影子閣員。 一切看似平平無奇的事情,加在一起,結果是該帳戶擁有人工黨影子檢察長Emily Thornberry在上載照片後7小時要火速辭職。 上述事情,連不少美國人、包括一些寫外國新聞的美國人都不能理解。如果你不用看以下解釋,就知道為何這張照片在英國會惹起眾怒,恭喜你,你應該對英國文化/目前政壇有深刻理解。

挪威設計 再獻新猷

大家或者記得,上個月挪威公佈新鈔票的設計,那個「打格仔」(馬賽克)設計引起全球網絡熱話?想不到挪威11月再獻新猷,又在設計界為大家帶來驚喜,這次是新護照設計。

澳洲獨有動物何其多

是澳洲的事,跟歐洲沒有關係,但忍不住要吐槽。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峰會後,正式對澳洲進行國是訪問,一些香港報章挑選了類似上面第一夫人彭麗嬡抱著動物的照片(這張是法新社照片),希望輕鬆一點,但不少都把那隻動物寫成「樹熊」...... 那隻動物,怎樣看都不像樹熊吧? 無疑,澳洲的樹熊和袋鼠很著名,但澳洲其實還有很多只有該國才有的動物(畢竟澳洲是個「零零丁丁」跟其他大陸脫離了的大洲),例如上面那隻,叫做wombat,中文是「袋熊」。

羅馬尼亞爆冷首誕德裔總統

羅馬尼總統大選,原本應該沒有什麼好寫,但在16日舉行第二輪投票的大選,卻爆冷選出一個小市市長約翰尼斯(Klaus Iohannis;上面照片來自他的fb)成為下任總統,撼贏選前大熱的總理龐泰(Victor Ponta),而約翰尼斯特別之處在於,他是該國首位德國裔、亦是首位少數族裔的總統。 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這次大選投票出現混亂,但為此辭職的是外長--如果不留意羅馬尼亞政局,也很難理解為何選舉安排由外長負責。

英前首相:英國一半機會脫歐

英國保守黨籍前首相馬卓安爵士(Sir John Major;照片來自BBC)13日在德國就英國與歐盟關係發表演說,被視為他卸任後最重要的政治演說,他說,英國脫離歐盟的機會已達一半一半,希望歐盟及各成員國明白,英國人是實實在在不滿移民湧入,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要求歐盟限制成員國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不是談判技倆,馬卓安亦不認為人員流動自由是絕對碰不得的議題。 早前傳言,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私下向卡梅倫警告,如果英國堅持要改變人員流動自由的原則,她寧願英國離開歐盟,而德國政府隨後對該報導的所謂否認,基本上是承認默克爾的確這樣想。那麼,馬卓安此言可被視作代卡梅倫反警告,如果不對人員流動自由設限,英國寧願離開歐盟。 未來2年就是個「膽小鬼」遊戲,可誰先讓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