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本周「超級裁決周」揭幕,憲法法院星期一早上10時宣佈, 駁回總理韓悳洙的彈劾案 ,意味他可即時復職,並重新擔任代總統。
用Google時,才發現2012年12月20日是格林童話第一版出版200週年,連Google也製造一個icon來紀念一下。
每到週年,總有一些紀念文章,格林童話也不例外,在此分享一些[鏈結或有限期,請注意]。
德國《明鏡》週刊便說了一些格林童話的來歷及嘗試解釋為何格林童話會受全球歡迎。大家或者知道,格林童話並非格林兄弟所寫,而是收集德國民間傳說,編在同一本書而已。格林兄弟這樣做,是因為在19世紀初工業化及德意志地區當時仍統一成國的背景下,他們擔心德意志文化失傳,所以把這些民間傳說留低。
這令我想起瑞典或挪威有所謂的民族博物館,是有人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同樣擔心工業化令傳統文化失傳,於是把國內不同地區的傳統房屋整座運往博物館,這做法跟格林童話有點相似。
不過,《明鏡》文章所說,格林兄弟想保護德意志文化,但最終格林童話不只包括德國民間傳說,還包括其他西歐國家、甚至俄羅斯或遠至印度的民間傳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地或有自己的民間傳說,但很多時候都反映相類似的主題,「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又或是,歐洲各民族的民間傳說在歐洲各地傳播並互相影響。翻查資料時,才發現,有學者指出,早在唐朝出現的「葉限」,便十分像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
格林童話留傳至今,而其實在格林兄弟仍在生時便大賣。德國之聲這一篇文章描述兩兄弟生平時便問到:格林童話是格林兄弟有遠見,還是只是他們迷戀的古怪癖好而已?畢竟,他們原本攻讀德意志語文及文化,因此對德語文法及各地方語有興趣,正職做過圖書館理員、記者、教授等,收集各地民間故事只是他們的興趣。
德國之聲亦介紹了2個與格林兄弟有很密切關係的城市:Marburg及Kassel,各位有空可以去這2個城市。
另外一點大家也或者知道的,就是格林童話原本是「很黃很暴力」。實際上,格林「童」話的對象原本不是兒童,而這些民間故事,原本也是一班成人、或至少幾代人晚上用膳後,圍在爐邊有空沒事做用來打發時間的故事而已,因此色情、暴力、亂倫等現今被視為兒童青少年不宜的元素,全部都有。只是格林兄弟當年經過7個版本後,再加上再之後的修改,才令格林童話「潔淨化」。
潔淨化的程度,是格林童話第一版中有幾個故事,在現存一般的版本已經刪掉,猶如「沒有再刊登便等於不存在」般。例如有一個故事「兒童屠夫遊戲」,故事講述媽媽在房中替嬰兒洗澡時,突然聽到其中一個兒子慘叫,發現2名兒子平日看見大人殺豬後,他們當時在玩「屠夫遊戲」,一個扮豬,一個扮屠夫,屠夫便用刀刺在豬的頸上。母親見到後大怒,把刀從「豬」的頸抽出後,一刀刺落「屠夫」兒子身上。她之後返回房間,發現嬰兒因為自己丟下他不顧,浸死在浴缸中。母親震驚,丈夫在外工作返回家後,發現妻子上吊自殺,家破人亡。
另一個被潔淨的元素是「反猶」。有幾個被刪掉的故事中,猶太人都飾演大壞蛋角色,角色之壞及下場之慘比白雪公主中的後母更不如(另:在最初的版本中,想加害白雪公主的是親生母親,不是後母)。例如有一個故事名為「荊棘上的猶太人」,男主角拉琴時,聽到的人便會跳舞,於是他趁一個猶太人走往荊棘林時拉琴,猶太人便在荊棘上不斷跳舞,十分痛,男主角還說猶太人平日剝削其他人,他也可一嚐這滋味,猶太人被逼給他一袋金幣,讓他收手;最後,當猶太人告狀時,結局是猶太人承認那些金幣是偷回來的,被判死刑。
因此,衛報這篇文章便引述一些學者說,有學者認為,格林童話中殘忍的情節,以及歌頌暴力及民族主義的部份,是導致之後納粹興起的原因之一,盟軍在二次大戰後,甚至禁止德國學校中出現這本書。
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童話世界,或者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很大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