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薩安州首府Magdeburg聖誕市集 汽車衝向人群11人亡60-80傷

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不變還是「慢變」?


這篇post好像遲了一點,因為慶祝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登基60週年鑽禧紀念活動已完結,伊利沙伯二世連約1分鐘、感謝參與及籌辦活動的人士的演說也已播出--伊利沙伯二世向全英國以至全英聯邦發表電視演說,是十分罕見的,撇除每年的聖誕文告,這只是她第三次發表電視演說,第一次是1991年宣佈波斯灣戰爭開始,第二次是1997年戴妃死後為自己被批評對事件麻木不仁「補鑊」。

近年,每逢英國皇室「節慶」,例如6年前英女皇80歲大壽,或威廉王子去年結婚,不期然都會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在自由民主化多年的英國,在21世紀,英國人仍會死抱一個來自幾世紀、甚至逾千年前的君主體制?

英國皇室仍獲擁戴之「謎」,不只在於它是最受國際關注的皇室(BBC這篇報導指出,法國一間電視台在6月3日播出的英女皇登基60週年紀錄片特備節,觀看人數達360萬,佔當時整體電視觀眾的26%,而且節目的對手包括法國網球公開賽直播),更在於那一份格格不入。

現存世上的皇室,有些是君主專制(例如沙特阿拉伯),這是配合當地社會及政治狀況,即使在日本和泰國這2個亞洲民主國家,皇室仍受國民尊崇到「忌諱」的地步,在當地批評天皇/泰皇,反會受社會抨擊,甚至以欺君罪入獄。在另一個極端北歐,這些國家的皇室成員則已極度平民化,即使女皇或皇帝,自己外出踏單車購物是一件平常事。唯獨是英國,社會已十分自由民主化,亦不會對皇室誠惶誠恐,但皇室仍堅定守住一個甚至幾個世紀前的禮節,兩者完全不搭配。

以下是幾篇英國傳媒的相關評論文章,可自行閱讀,儘管頗長及用字略較一般英國報紙文章深奧:
《觀察家報》:Diamond jubilee: congrats, Ma'am, on preserving the monarchy in a populist age
《每日電訊報》:The monarchy is doing fine – the problem is the oligarchy
BBC:Why does the UK love the monarchy?

我之前讀過一篇文章,指出英國/英格蘭的民族身份包含至少兩大元素:國會及皇室,前者是內在的代表,後者是對外的代表,因為英國有不少皇室帶領民族抵抗歐陸強國入侵的歷史,總之皇室仍在,英國/英格蘭便存在,因此皇室成為英國/英格蘭獨立身份的象徵之一(有人亦認為這是英國難以融入歐洲的原因之一,因為法國和德國的民族身份元素可以跟歐洲一體化互相協調,令德法在統一的歐洲也可保住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歐洲一體化、把民族國的權力上繳泛歐組織,必然會削弱甚至消滅英國的國會及皇室,令英國/英格蘭民族身份淡化、消化)。

上述BBC的文章都有類似的說法:或許保留皇室是不理性,但就是這種不理性、這種古怪,可以把英國跟其他歐洲國家區隔開來。

上述三篇文章更多探討的是,英女皇在位60年來,皇室的變與不變。不少人側重英國皇室不變的那一面,認為大英帝國沒落了,英國經濟在二戰後滑落(伊利沙伯二世自己的登基典禮,正是在英國仍進行糧食配給的情況下豪華地舉行),全球化令大批非白人移民湧入英國,這些都令英國人感到失落,擔心英國民族消失,而期間不少重要建制都出現信心危機,議員/政客有濫報津貼的醜聞,傳媒又爆出竊聽醜聞,這個急速變化、世風日下的環境下,英國人需要一個千古不變的象徵,維繫着原有的道德觀念及傳統文化,而伊利沙伯二世做到這個角色。

不過,正如上述《每日電訊報》文章一開首說:如果30年前說,會有搖滾樂隊在白金漢宮天台表演,慶祝英女皇登基週年,那是異想天開,但這確實在6月4日晚上的音樂晚會上出現了。於是有人說,伊利沙伯二世不是完全沒有改變,而是逐少逐少地改變,例如開放白金漢宮給遊人參觀,以為皇室賺錢。

可能慶祝活動的主題始終是伊利沙伯二世登基60週年,近日英國傳媒的分析,都把英國皇室得以維繫的焦點放在伊利沙伯二世本人身上。她的確60年來克盡己任,最嚴峻的危機應該是戴妃過身,但除此之外,她個人本身沒有做過特別令全國反感的事情,甚至更令人感興趣的是,英國「臣民」表現出擁戴她,說她親切得像國家的祖母,但「親切」的另一面其實是伊利沙伯二世喜怒不形於色,就算閱讀了所有英女皇的傳記,你其實都不會知道她的內心世界,不會知道她對一些大事的看法,這種「神秘感」卻正正是她得以挨過各種風浪的武器。

當然,伊利沙伯二世也有她自己的背景優勢。她的父親及母親帶領國家打二次大戰,當有大臣建議把兩位公主(伊利沙伯二世及她的妹妹)送往加拿大避難時,她的母親說了一句名言拒絕:「我的女兒不會離開我,我不會離開我的丈夫,我的丈夫不會離開英國。」伊利沙伯二世在16歲時便獨自進行了首次探訪國民的活動,並發表演說,18歲時更參與輔助軍,擔任司機及機械技工。這個背景令她較易贏得國民信任。

而《每》文章亦指出,對伊利沙伯二世最深刻、對她一生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應數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迎娶曾經離婚的美國女子而退位,令她的父親突然繼位為佐治六世。這令伊利沙伯二世十分深刻感受到,英國皇室是可以面對倒下的危機。因此,英國皇室觀察家都認為,伊利沙伯二世是不會在世期間退位的,因為對她來說,在生時退位跟其伯父「任性」遜位一樣,是不負責任,是有可能令皇朝覆亡的嚴重後果。

這或可解釋,她在任內做事為何如此謹慎。這或可解釋,君主本身的質素對皇室維繫與否起十分關鍵的作用。很難想像當伊利沙伯二世的兒子登基後,英國皇室可如此維持......

最後附上《衛報》有關伊利沙伯二世在任60年大事年表。不看不知,原來伊利沙伯二世曾兩度動用君主的權力,挑選首相,包括1957年的麥美倫(Harold Macmillan)及1963年的德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因為二人的前任艾登(Anthony Eden)及麥美倫都是突然離任(前者是因患有重病),而非大選則陣或遭黨友趕下台,而保守黨沒有應付這類情況的黨魁更換程序,結果要伊利沙伯二世諮詢邱吉爾等資深政客後,自己決定委任誰做首相。

留言

  1. 看了女王的演說, 覺得簡短但是誠意滿滿。 措辭樸實而很有情感張力。 就這個演說而言, 不覺得她好像喜怒不形於色的樣子, 蠻可愛啊。 董橋寫的英華浮沉錄中有不少名人軼事。 有幾處寫到伊麗莎白二世的雋語。 具體哪幾篇不記得了。 那部小書我好喜歡。

    英國的君主制度,表面上的脫離時代造成內在的距離感。 一個民主開放的現代社會中仍然有這麼一個 setting 可以繼續上演古老的王子公主童話。 我覺得不是沒有它的社會審美價值。 王室的喜事慶典, 全球觀眾喜聞樂見。 于情于理似乎都沒有快快廢除的必要。

    有一件事情我很佩服伊麗莎白二世。 坊間傳言菲利普親王有不少女友, 甚至女王的妹妹去世, 女王陷於悲傷孤獨時他都沒有陪在女王身邊。 從來都沒有見她人前陳情喊冤。 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 這件事情上她矜持驕傲有擔當。 我覺得她是個稱職且有風度女王。 又有傳言她至今跟菲利普親王感情很好。 可以想見除卻恪盡職責, 她有她生動一面。


    多謝示芒不辭勞苦分享資料! 今年英國好熱鬧, 入夏以後更多戲碼陸續有來。 我很期待!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不起, 記錯了, 董橋引用的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名言。

      刪除
  2. 天祐女王!

    一個前英國殖民地香港小市民衷心恭賀女王登基60年鑽禧之喜。

    最心囈就係係香港不單見唔到慶祝,連電視睇轉播都無得睇個吓先最難抵。

    話分兩頭,真希望女王萬壽無疆,因為到今時今日止都唔可以想像兜風耳查理斯登位會係點,尤其怕見佢個件跟出跟入既擒晚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前幾天才有民調指查理斯獲國民支持接替伊利沙伯二世的比率重新超越威廉王子, 可算守得雲開見月明 --- 跟卡米拉一樣!!

      刪除
  3. 法國和德國的民族身份有什麼特別, 為什麼可以融入歐洲而不失自我, 英國的就不能, 莫非是因為法德以前都曾經想一統歐洲大陸......?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歐陸事務好像是德法兩國在主導的吧? 是歐陸其他國家不得不 “融入” 德法主導制定的體系, 而不是倒過來的吧? 至於英國, 你這個 “融入歐洲” 看具體哪些方面呢? 我覺得其實它文化方面好強大。 英文是全球第一通行語言。。。。文學藝術上面 classic 的東西不去說它, 就說一些 popular 的東西, 歐洲別的國家有哪些劇集可以有 Fawlty Tower, The IT Crowd, Downton Abbey, etc, etc, 這樣流傳廣泛, 影響深遠? 還有它的媒體, 我自己始終喜歡 ft 多過 wsj 或者 Handelsblatt, 喜歡 bbc 多過 cnn 或者 ard。 女王陛下登基 60 週年慶典, 全歐洲不知有多少民眾熱烈跟進, 德法兩國我都想不出有什麼可以相提並論的事情來。 英國政經方面這幾年確實有點糟糕。 網主有在這裡寫過文章脈絡清晰地介紹重要史實和之中的邏輯。 同學如果是新來的, 不妨做點功課哦。 版面左邊有文章分類。 找英國的存檔。


      - nn
      PS: 這個 post 最上面那兩個留言也是我的。 忘記簽名了。

      刪除
    2. 雖然我唔係新來, 但是做功課(特別是對學生來說)永遠都不嫌多的。看來英國雖然跟歐陸有點格格不入, 但是在海外卻有不少忠實fans, 軟實力如此強大難怪對歐洲融合態度曖昧。

      我想問的其實是, 為甚麼, 同樣是要上繳主權, 德法認為歐洲一體化不會損害他們獨有的民族身份(所以大力推動、支持), 但是英國就會認為這個過程會"淡化"它們的民族身分, 結果導致現在歐陸事務好像是德法兩國在主導?

      刪除
    3. 那德法的民族身份獨特之處(一般人應該都認為上繳主權會削弱自己國家的民族身份吧)在哪裏, 獨特到可以和歐洲一體化互相協調(相反英國的就不能)?

      刪除
    4. 確定不嫌多嗎? 介紹一部書和一個帖子給你。

      黃仁宇寫的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絕大比例的篇幅講的是歐洲美國近代現代社會政經結構的演化歷史。 加有作者自己的分析整理。 有一章專門講英國。 德國和法國分在另外兩章講。 黃仁宇的宏觀歷史視野和他的綜合分析方法很值得學習。 我中學時的歷史老師有介紹 “萬曆十五年” 給我, 從此認識黃仁宇。 他很注重發掘歷史事件後面的邏輯。 行文也流暢易讀, 靜得下心來的話, 還是看得進去的。 黃先生已於 2000 年過世。 不知他老人家會如何看今天歐洲的亂象。


      某知名論壇上有一個帖子,“地緣看世界”, google 一下可以輕易找到。 只是要辛苦你看簡體字。 那個帖子已經寫了好幾年, 現在寫到 470 多頁. 作者來歷不明,我感覺他應該是文史專業出身的。 寫來從容沉穩, 心平氣和, 地圖和史料都充足, 格局宏大, 水準很高。 對中東問題尤有心得。 帖子十分長, 我只看了一小部分, 有些內容也並不太感興趣。 據作者自己說即將開始寫歐洲了。 我覺得可以適時跟進。


      實在無意在示芒師傅這裡喧賓奪主。 心賭若是分享的資料要是有若干價值,這邊的主人當也樂意見到。 示芒師傅以他短小精悍 (有些帖子其實也不能算短了), 卻隱然有黃仁宇風骨的資料和評論吸引大家好多年, 有毅力的人多有氣量, 相信不會怪我在這邊推薦人家的作品。


      - nn

      刪除
    5. 先簡單覆兩點:
      一: 就是nn(兄還是姐?)所說的"我覺得其實(英國)文化方面好強大". 我的印象是, 英國文化在全球有影響力, "英文"流行文化產品亦也許在歐陸有很大影響力, 但那只是美國而已, 例如流行曲就是Lady Gaga, 電影也只是荷里活, "英國"本身的流行文化產品不算在歐陸有很巨大的影響力. 看看英國在Eurovision輸得多慘就知道 (可作比較的是, 同樣是"英語"流行曲, 愛爾蘭在Eurovision算是強國, 試過連勝三屆)

      二: 感謝nn等各位提供的鏈結及閱讀參考. 既然以blog且不加密碼的形式發表, 當然是希望能與各位切磋交流

      刪除
    6. 晚輩來自大陸,八零後人,旅德 11 年, 經歷讀書工作結婚生子。 大學念的是工科。

      我自己最最討厭德國媒體在中國人的節目或者節日中大肆插播他們的傲慢與偏見。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所以自己在人家地方講話也就小心一些。

      刪除
  4. 英國不參與大陸事務是她數百年來的基本國策

    作為島國 維持與海外殖民地的關係重要性肯定大於在歐洲大陸打生打死後佔領一塊土地(而且也未必成功)

    而德法在海外的利益相對較少 對歐洲事務上也更有地緣優勢

    直到二戰後歐洲的重要性完全給美國趕過

    法國跟德國意識到不能打仗爭取對方的資源下

    結盟是唯一的出路 才有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的出現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同意

      也聽說過有一種意見,就是英女王已「升級」至全球前英國殖民地的領袖,但不是一個帝國硬繃繃的「我統治你」關係,而是一種好像梵諦岡教宗的地位,因此君主有助維持英國這方面的軟實力,令英國王朝跟本土「子民」互惠互利。

      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安德魯王子曾是「統戰有用的白痴」 缺席 Sandringham 聖誕崇拜免尷尬

【文章上載於英國時間16日中午12時49分,更新於同日下午5時22分】 英國上周爆出,安德魯王子原來曾讓一名替中國統戰部工作的商人「H6」接近自己,讓對方進入到白金漢宮等重要地點。 皇室消息人士透過一些星期一刊登的報章放風,要求安德魯自己主動缺席多個皇室聖誕活動 ;同日稍後,多間英國傳媒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安德魯至少不會出席聖誕崇拜。

方慧蘭不滿被調職 財政聲明前數小時劈炮 斥暫停GST屬「政治噱頭」

加拿大政府臨要公佈秋季財政聲明前數小時, 副總理兼財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星期一上午突然劈炮 ,不滿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上周五要求她調職。

俄化武軍司令Kirillov莫斯科被炸死 烏克蘭放風認責

俄軍化武、生物武器和輻射武器部隊司令 Igor Kirillov 星期二早上在莫斯科遭炸彈襲擊殺死 ,烏克蘭罕有地迅速放風,承認是他們所為。 爆炸發生在莫斯科東南部一幢住宅大廈,當他及其助手離開這幢大廈時遇到爆炸,二人雙雙死亡。 炸彈是遙距引爆,藏在滑板車,放了300克TNT炸藥,爆炸同時破壞了附近的汽車,大廈1至4樓的玻璃都被震碎。 烏克蘭情報機關SBU有官員放風說,這是SBU的特別行動,指出 Kirillov 曾在烏克蘭使用化學武器,犯了戰爭罪行,烏克蘭有權殺死化,報復他犯下的戰爭罪行。 今年夏季以來,俄軍多了在烏克蘭出動化武,被指使用已被國際條約禁用的三氯硝基甲烷(chloropicrin),英國10月曾因此制裁 Kirillov。 俄羅斯一直否認這個指控。 Kirillov 終年54歲,在軍校讀書時已專攻化武,2017年擔任現職。 俄烏全面開戰以來,俄羅斯不時指控美國協助烏克蘭研發化武,這些記者會通常由 Kirillov 主持。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尹被彈劾】4月、5月還是8月? 李在明與時間競賽

隨着南韓國會通過彈劾總統尹錫悅( 參閱上一篇blog文 ),南韓很大機會要提前明年舉行總統大選,當地政治需要面對另一宗重要案件:在野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文首照片)的違反選舉法例案。

FIRS明年夏季實施加強監管說客 英官否認對中國軟弱:至少沒帶習去酒吧喝啤酒

因應安德魯王子曾被中國成功統戰,英國下議院星期一下午就英中關係進行緊急質詢,代表政府答辯的內政部國務大臣(安全事務)Dan Jarvis透露,加強監管外國政府說客的「外國影響登記計劃」(FIRS)將在明年夏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