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入孟加拉貪污醜聞的 英國財政部經濟秘書 Tulip Siddiq 星期二黃昏宣佈下台 ,儘管她在辭職信中堅稱自己沒有違規,但表示自己留任的話,會令政府不能專注管治。
大選投票前進行辯論,在現代,或者已是一個必然,尤其是總統制。不過,法國總統大選有10名候選人,可以如何辯論呢?折衷方法是好像法國第二台(France 2)在11日及12日晚的節目《言與行》(Des Paroles, Des Actes)般,好像面試般,逐個候選人面對4名記者連續約20多分鐘的提問。
上面是社會黨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的一節。若果有時間的話,可以節目原裝版本,但長達2小時以上,而且節目是在晚上8時50分開始,亦即接近11時才完結。正如5年前法國總統大選辯論後,英國《金融時報》的形容:就算以法國人的標準來說,都十分折磨(對觀眾而言!)。
基本上,這跟「審犯」沒有分別,或者如法國當地的說法,這是「口試」(grand oral)。由於有時限,所以記者發問或提出質疑時,盡量用語精簡,以便騰出時間讓候選人發言,免卻被指摘令某一、兩個候選人發言時間少了很多的質疑。
在16日晚上,法國第二台有另一個節目《唇槍舌劍》(Mots Croises),當天節目邀請了全部10個候選人,可以一起辯論,但問題是,候選人可以派代表出席,而正如香港特首爭奪戰一樣,民望領先的那位永遠都是盡量避免出席辯論,只有落後的人才會不斷說很想跟領先的候選人辯論,結果2個主要對手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和奧朗德都已決定派代表了。
其實,在上屆大選,在薩爾科齊堅持下,第一輪投票前的電視辯論泡湯,連像這類輪流上電視「口試」都沒有,因為他堅持要全部12個候選人一起參與,他才會出席辯論,結果在第二輪投票前才有一次辯論。
跟香港一樣,法國對正式大選期內,傳媒有關候選人曝光是有嚴格規管,必須做到公平上鏡時間,因此電視台乾脆全部不邀請訪問,只報導大選行蹤,甚至只報導議題(我沒有真正看過完整一節法國大選期間的法國電視新聞報導,但根據報章報導,法國報章真的可以只報導議題,訪問一下選民及有關議題的專家如何相關政策,而把候選人每天發言放在旁邊,只在最後幾天候選人出席大型集會時,才重點報導他們的拉票發言)。
但選民仍很依賴媒體、尤其是電視,來獲取選舉資訊。因此,儘管只是自說自話,但各候選人至少有20分鐘免費電視廣告,總聊勝而無。
上面是社會黨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的一節。若果有時間的話,可以節目原裝版本,但長達2小時以上,而且節目是在晚上8時50分開始,亦即接近11時才完結。正如5年前法國總統大選辯論後,英國《金融時報》的形容:就算以法國人的標準來說,都十分折磨(對觀眾而言!)。
基本上,這跟「審犯」沒有分別,或者如法國當地的說法,這是「口試」(grand oral)。由於有時限,所以記者發問或提出質疑時,盡量用語精簡,以便騰出時間讓候選人發言,免卻被指摘令某一、兩個候選人發言時間少了很多的質疑。
在16日晚上,法國第二台有另一個節目《唇槍舌劍》(Mots Croises),當天節目邀請了全部10個候選人,可以一起辯論,但問題是,候選人可以派代表出席,而正如香港特首爭奪戰一樣,民望領先的那位永遠都是盡量避免出席辯論,只有落後的人才會不斷說很想跟領先的候選人辯論,結果2個主要對手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和奧朗德都已決定派代表了。
其實,在上屆大選,在薩爾科齊堅持下,第一輪投票前的電視辯論泡湯,連像這類輪流上電視「口試」都沒有,因為他堅持要全部12個候選人一起參與,他才會出席辯論,結果在第二輪投票前才有一次辯論。
跟香港一樣,法國對正式大選期內,傳媒有關候選人曝光是有嚴格規管,必須做到公平上鏡時間,因此電視台乾脆全部不邀請訪問,只報導大選行蹤,甚至只報導議題(我沒有真正看過完整一節法國大選期間的法國電視新聞報導,但根據報章報導,法國報章真的可以只報導議題,訪問一下選民及有關議題的專家如何相關政策,而把候選人每天發言放在旁邊,只在最後幾天候選人出席大型集會時,才重點報導他們的拉票發言)。
但選民仍很依賴媒體、尤其是電視,來獲取選舉資訊。因此,儘管只是自說自話,但各候選人至少有20分鐘免費電視廣告,總聊勝而無。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