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教宗方濟各在25和26日訪問愛爾蘭,是39年來第一個訪愛的教宗,他在26日出席了一場彌撒,就神父性侵兒童的問題道歉,並請求天主和大家寬恕。愛爾蘭國營廣播機構RTE這篇分析形容,方濟各訪問期間為性侵醜聞道歉,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很多人早已預期,但他同時就教會在愛爾蘭的「機構性濫權虐待」也作出道歉,則很少人預計得到。
所謂「機構性濫權虐待」,是指除了性侵問題以外,教會(或其他天主教組織)在愛爾蘭也曾涉及大量不同惡行,只是神父性侵兒童的情況在較多地方也被揭發過,較為普遍,因此較受外國關注,但教會在愛爾蘭也捲入其他醜聞,同樣牽動愛爾蘭社會的人心。在這裏介紹一下,上述分析中提及的3宗:「工業學校」醜聞、「瑪達肋納洗衣店」醜聞、以及「母嬰之家」醜聞。
方濟各在彌撒中,就多項不同「abuses」(濫用、辜負、虐待;如果前加上sexual就是性侵)道歉並尋求寬恕,當中包括:
以下所說,性侵以外的3宗愛爾蘭教會醜聞,其歷史背景和事件性質大致一樣:愛爾蘭歷史上是一個有大量虔誠天主教教徒的地方,教會有龐大勢力(包括在英治時期),除了宗教及一般慈善事務,也承接了不少基本上涉及公權力的工作,在這些工作上與政府有默契,但名義上仍屬「私營組織」處理;同時,愛爾蘭民風極度保守,遵循着最嚴厲的宗教教誨,於是便出現了一些「不容於社會」的人士,在現今角度來看只是普通人,但在當時被視為「壞份子」,擁有這個身份是需要感到羞恥的,其中,在下面的例子,最多就是未婚懷孕婦女、她們的孩子及孤兒。
教會的勢力大到可以隻手遮天,上述「不容於社會」的人士又為社會所歧視,就算受虐待也只能啞忍,於是便導致長期有這類人士遭教會相關機構虐待的情況,而出現這種情況時,政府初時又以這不屬政府行為為理由而漠視,儘管近年的調查報告都指出,政府一早知道有這些問題,甚至有份參與。
先說「工業學校」醜聞。所謂「工業學校」(industrial schools),其實就是感化所,是安排一些犯了輕微罪行的未成年人士,或是被遺棄兒童入住的地方,以便有人照顧他們,並給他們技能訓練。英格蘭等英國其他地方也有類似制度,愛爾蘭在19世紀中仍是英治時期引入,而這類「學校」不少由教會機構管理。
不過,這類「工業學校」出現嚴重且廣泛的虐待問題。1999年,總理埃亨(Bertie Ahern)已向這些受害者發聲明道歉,政府隨後經過10年調查,到2009年發表報告,指出在男性工業學校,男性少年面對十分普遍的性侵犯、體罰暴力等不同虐待行為,他們當中不少人在情緒、身體或性方面都受嚴重創傷,不少營運機構及政府教育部對投訴置之不理,一些有嚴重虐待少年的神父可長期在同一「工業學校」工作,而當中問題最嚴重的,是天主教組織Christian Brothers。
接著要說的兩宗醜聞主要涉及女性。其中一宗是「瑪達肋納洗衣店」(Magdalene Laundry)。這宗醜聞是這3宗事件中,最為全球所認識,因為2002年電影《瑪德蓮墮落少女》(The Magdalene Sisters),就是講述此事的受害人。正如上述,在愛爾蘭,未婚媽媽、孤兒或其他行為不符合當時天主教教會教誨的女性,都被視為「墮落婦女」,猶如《聖經》中的瑪利亞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亦即新教教會翻譯版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舊社會,愛爾蘭——以至在很多地方,女性通常沒有賺錢能力,很難獨立生活,她們需要依靠父母或丈夫,但上述女性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於是被安排到一些地方生活,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瑪達肋納洗衣店」。
這種洗衣店在18世紀出現,由修女營運,到1996年才結束,曾有很多間。理論上,這些洗衣店是類似現今的「社企」,一方面接了酒店、軍隊等的洗衣訂單賺錢,同時又不是純粹牟利,是為了協助一些「在社會無依無靠的婦女」可以謀生。不過,在現實上,「瑪達肋納洗衣店」視在這裏工作的婦女為奴隸,工作及生活環境惡劣,工時很長,薪金、福利等待遇完全違反勞工法例,營運的修女又會對工作的婦女呼呼喝喝,而且不少是十多歲甚至不足10歲就被安排來了這裏,婦女本身沒有選擇,當中不少也一生在這裏終老,不能離開。
政府在2013年發表報告,終於承認政府有涉及這種剝削婦女的行動。報告只調查了1922至1996年的74年情況,涉及1萬名左右的婦女勞工,當中約四分一由政府送過來,而且政府又刻意把大量利盈很高的洗衣合約給「瑪達肋納洗衣店」。
最後一宗要寫的是「母嬰之家」醜聞。「母嬰之家」(mother-and-baby homes),其實就是「單親媽媽之家」。在傳統愛爾蘭社會,一個女人自己獨自是不能生活的,更不要說單親媽媽,這些孕婦在社會會受歧視,鄰居會有閒言閒語,甚至沒有結婚證明,沒有丈夫簽字,她們連到醫院產子或找一個受認可的人接生也不能。一些天主教組織「體諒」這些婦女的困境,便成立「母嬰之家」,讓這些因不同原因而未婚懷孕(包括因姦成孕)的婦女,在裏面秘密生下孩子,並靜靜生活。
據估計,在20世紀,愛爾蘭先後有9間「母嬰之家」,最後一間在1996年結束,估計曾有3.5萬婦女入住過。
讓未婚媽媽秘密懷孕,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問題是,在這裏出生並生活的兒童,死亡率特別高。在死亡證上,一般會寫上死於不同疾病,但外界仍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會令這裏特別多兒童死亡,而最合理的懷疑是,這類「母嬰之家」生活環境惡劣,而且工作人員疏於照顧這些兒童。
更大的醜聞來自Tuam鎮一間「母嬰之家」。政府去年在那裏的花園發現,埋了大量人類骸骨,似乎證實了一些人的揣測,那裏埋了近800名嬰兒或兒童的屍體。最令愛爾蘭社會震驚的是,那兒沒有註明是墓地,看似是普通花園,意味這些人是過身後外界也不知道埋了在哪兒,好像是「掉垃圾」般處理這些人的遺體,十分不尊重。外界估計,其他「母嬰之家」應該也會掘到這類骸骨。
「母嬰之家」另一個為人詬病的問題,就是文首提及、方濟各希望各位寬恕教會的第5點——不讓母親與子女相認。這些「母嬰之家」很喜歡強行把單親媽媽生下的孩子安排給其他人領養,如果沒有人領養,當他們成為少年時就送到「工業學校」,總之就是拆散母子/母女。一如上述教宗所說,當時「母嬰之家」會向他們說,未婚懷孕並產子就是罪,單親媽媽與孩子一同生活也是罪,分開後,他日老了/長大了也不應相認。
今年5月寫過,愛爾蘭人在公投意外地大比數通過准許在更多情況下墮胎,當時寫到「愛爾蘭(之前)一向保守,主要是因為天主教在當地的勢力很龐大,但性侵醜聞大大削弱了愛爾蘭人對教會的信任,社會保守主義失了一個大旗手」。看了以上的醜聞,大家應該不會對愛爾蘭社會近年急速離棄教會感到意外。而這個也是方濟各這次訪愛的重要背景。即使虔誠信徒大減,但愛爾蘭仍是天主教重鎮,教徒佔人口的比例仍算數一數二,方濟各這次全面認錯,希望挽回愛爾蘭人的信心,重建教會在那兒的影響力。
[文首照片來自RTE,是一些愛爾蘭人趁教宗到訪期間在都柏林示威,要求全面公開教會及天主教組織犯錯的行為,該處是一間前「瑪達肋納洗衣店」的建築物。]
所謂「機構性濫權虐待」,是指除了性侵問題以外,教會(或其他天主教組織)在愛爾蘭也曾涉及大量不同惡行,只是神父性侵兒童的情況在較多地方也被揭發過,較為普遍,因此較受外國關注,但教會在愛爾蘭也捲入其他醜聞,同樣牽動愛爾蘭社會的人心。在這裏介紹一下,上述分析中提及的3宗:「工業學校」醜聞、「瑪達肋納洗衣店」醜聞、以及「母嬰之家」醜聞。
方濟各在彌撒中,就多項不同「abuses」(濫用、辜負、虐待;如果前加上sexual就是性侵)道歉並尋求寬恕,當中包括:
- 在愛爾蘭的濫權虐待,包括濫用權力、辜負良心、教會內一些重要人物進行性侵,尤其是一些教徒及教會神職人員營運的機構出現濫權虐待行為;
- 很多年輕人被剝削,要進行艱苦勞動;
- 教會未能向受害者表達同情之心,未有透過實質行動伸張公義,尋求真相;
- 教會內一些人未有及時處理問題,保持緘默;
- 教會向單親媽媽及被逼與這些母親分離的兒女說,他們若要找回對方相認,是不赦之罪,教宗明確強調,他們相認不是罪。
以下所說,性侵以外的3宗愛爾蘭教會醜聞,其歷史背景和事件性質大致一樣:愛爾蘭歷史上是一個有大量虔誠天主教教徒的地方,教會有龐大勢力(包括在英治時期),除了宗教及一般慈善事務,也承接了不少基本上涉及公權力的工作,在這些工作上與政府有默契,但名義上仍屬「私營組織」處理;同時,愛爾蘭民風極度保守,遵循着最嚴厲的宗教教誨,於是便出現了一些「不容於社會」的人士,在現今角度來看只是普通人,但在當時被視為「壞份子」,擁有這個身份是需要感到羞恥的,其中,在下面的例子,最多就是未婚懷孕婦女、她們的孩子及孤兒。
教會的勢力大到可以隻手遮天,上述「不容於社會」的人士又為社會所歧視,就算受虐待也只能啞忍,於是便導致長期有這類人士遭教會相關機構虐待的情況,而出現這種情況時,政府初時又以這不屬政府行為為理由而漠視,儘管近年的調查報告都指出,政府一早知道有這些問題,甚至有份參與。
先說「工業學校」醜聞。所謂「工業學校」(industrial schools),其實就是感化所,是安排一些犯了輕微罪行的未成年人士,或是被遺棄兒童入住的地方,以便有人照顧他們,並給他們技能訓練。英格蘭等英國其他地方也有類似制度,愛爾蘭在19世紀中仍是英治時期引入,而這類「學校」不少由教會機構管理。
不過,這類「工業學校」出現嚴重且廣泛的虐待問題。1999年,總理埃亨(Bertie Ahern)已向這些受害者發聲明道歉,政府隨後經過10年調查,到2009年發表報告,指出在男性工業學校,男性少年面對十分普遍的性侵犯、體罰暴力等不同虐待行為,他們當中不少人在情緒、身體或性方面都受嚴重創傷,不少營運機構及政府教育部對投訴置之不理,一些有嚴重虐待少年的神父可長期在同一「工業學校」工作,而當中問題最嚴重的,是天主教組織Christian Brothers。
接著要說的兩宗醜聞主要涉及女性。其中一宗是「瑪達肋納洗衣店」(Magdalene Laundry)。這宗醜聞是這3宗事件中,最為全球所認識,因為2002年電影《瑪德蓮墮落少女》(The Magdalene Sisters),就是講述此事的受害人。正如上述,在愛爾蘭,未婚媽媽、孤兒或其他行為不符合當時天主教教會教誨的女性,都被視為「墮落婦女」,猶如《聖經》中的瑪利亞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亦即新教教會翻譯版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舊社會,愛爾蘭——以至在很多地方,女性通常沒有賺錢能力,很難獨立生活,她們需要依靠父母或丈夫,但上述女性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於是被安排到一些地方生活,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瑪達肋納洗衣店」。
這種洗衣店在18世紀出現,由修女營運,到1996年才結束,曾有很多間。理論上,這些洗衣店是類似現今的「社企」,一方面接了酒店、軍隊等的洗衣訂單賺錢,同時又不是純粹牟利,是為了協助一些「在社會無依無靠的婦女」可以謀生。不過,在現實上,「瑪達肋納洗衣店」視在這裏工作的婦女為奴隸,工作及生活環境惡劣,工時很長,薪金、福利等待遇完全違反勞工法例,營運的修女又會對工作的婦女呼呼喝喝,而且不少是十多歲甚至不足10歲就被安排來了這裏,婦女本身沒有選擇,當中不少也一生在這裏終老,不能離開。
政府在2013年發表報告,終於承認政府有涉及這種剝削婦女的行動。報告只調查了1922至1996年的74年情況,涉及1萬名左右的婦女勞工,當中約四分一由政府送過來,而且政府又刻意把大量利盈很高的洗衣合約給「瑪達肋納洗衣店」。
最後一宗要寫的是「母嬰之家」醜聞。「母嬰之家」(mother-and-baby homes),其實就是「單親媽媽之家」。在傳統愛爾蘭社會,一個女人自己獨自是不能生活的,更不要說單親媽媽,這些孕婦在社會會受歧視,鄰居會有閒言閒語,甚至沒有結婚證明,沒有丈夫簽字,她們連到醫院產子或找一個受認可的人接生也不能。一些天主教組織「體諒」這些婦女的困境,便成立「母嬰之家」,讓這些因不同原因而未婚懷孕(包括因姦成孕)的婦女,在裏面秘密生下孩子,並靜靜生活。
據估計,在20世紀,愛爾蘭先後有9間「母嬰之家」,最後一間在1996年結束,估計曾有3.5萬婦女入住過。
讓未婚媽媽秘密懷孕,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問題是,在這裏出生並生活的兒童,死亡率特別高。在死亡證上,一般會寫上死於不同疾病,但外界仍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會令這裏特別多兒童死亡,而最合理的懷疑是,這類「母嬰之家」生活環境惡劣,而且工作人員疏於照顧這些兒童。
更大的醜聞來自Tuam鎮一間「母嬰之家」。政府去年在那裏的花園發現,埋了大量人類骸骨,似乎證實了一些人的揣測,那裏埋了近800名嬰兒或兒童的屍體。最令愛爾蘭社會震驚的是,那兒沒有註明是墓地,看似是普通花園,意味這些人是過身後外界也不知道埋了在哪兒,好像是「掉垃圾」般處理這些人的遺體,十分不尊重。外界估計,其他「母嬰之家」應該也會掘到這類骸骨。
「母嬰之家」另一個為人詬病的問題,就是文首提及、方濟各希望各位寬恕教會的第5點——不讓母親與子女相認。這些「母嬰之家」很喜歡強行把單親媽媽生下的孩子安排給其他人領養,如果沒有人領養,當他們成為少年時就送到「工業學校」,總之就是拆散母子/母女。一如上述教宗所說,當時「母嬰之家」會向他們說,未婚懷孕並產子就是罪,單親媽媽與孩子一同生活也是罪,分開後,他日老了/長大了也不應相認。
今年5月寫過,愛爾蘭人在公投意外地大比數通過准許在更多情況下墮胎,當時寫到「愛爾蘭(之前)一向保守,主要是因為天主教在當地的勢力很龐大,但性侵醜聞大大削弱了愛爾蘭人對教會的信任,社會保守主義失了一個大旗手」。看了以上的醜聞,大家應該不會對愛爾蘭社會近年急速離棄教會感到意外。而這個也是方濟各這次訪愛的重要背景。即使虔誠信徒大減,但愛爾蘭仍是天主教重鎮,教徒佔人口的比例仍算數一數二,方濟各這次全面認錯,希望挽回愛爾蘭人的信心,重建教會在那兒的影響力。
[文首照片來自RTE,是一些愛爾蘭人趁教宗到訪期間在都柏林示威,要求全面公開教會及天主教組織犯錯的行為,該處是一間前「瑪達肋納洗衣店」的建築物。]
宗教果然是世界的毒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