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 近2年來首度跟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對話約一小時 ,要求俄羅斯結束對烏克蘭的侵略,從烏克蘭撤軍,必須展示出願意跟烏克蘭和談,以達至「公義和持續的和平」。
(德國電視台ZDF直播片段,左為默克爾,右為伍爾夫)
一場不重要的選舉重挫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治實力。德國在6月30日進行總統選舉,儘管默克爾推薦的候選人伍爾夫(Christian Wulff)仍一如預期大選,但只能在3輪投票後才能慘勝,而在整場選舉中的最大輸家是默克爾,更被視為她從政20年來最大挫折,不僅她的管治進一步變成「跛腳鴨」,未來1年更有下台危機。
先講德國如何選總統:總統由一個類似選舉團的聯邦議會選出,聯邦議會則由國會兩院組成,Bundestag所有議員都自動成為聯邦議會成員,今屆Bundestag有622名議員,而Bundesrat由各州州政府組成,同樣推舉出622名成員進入聯邦議員,成員由各州州政府按批例推舉,不一定是政客,例如演員、運動員都獲推舉為成員。
候選人須獲聯邦議會整體逾一半人投票才可當選總統(今屆有1244人,亦即須獲623票),如果第1輪投票沒有人過半數,便進行第2輪投票,如果仍沒有候選人得票過半,便再進行第3輪投票,在第3輪投票則只須獲最高票數者便當選。
傳統上,一般各黨成員--包括由政黨循Bundesrat推舉的非政黨人士--都會跟隨政黨指示投票,亦即執政聯盟推出的候選人就是總統。在今屆,基民盟/基社盟/自民黨合共控制644席,聯手推出候選人高克(Joachim Gauck)的社民黨/綠黨控制460席,支持約希姆森(Lukretia Jochimsen)的左黨控制124席。亦即,執政「黑黃聯盟」較過半數要求還多11票,伍爾夫理應在首輪便當選。
但結果卻是投票要進行3輪,由早上投票,一直投至晚上9時左右才結束,3輪投票結果分別為:
伍爾夫 高克 約希姆森 極右
第1輪 600 499 126 3
第2輪 615 490 123 3
第3輪 625 494 121* -
極右是指極右政黨NPD推舉的候選人,而*者,是指在第3輪投票,約希姆森已經退出,*是指棄權票數目。儘管是秘密投票,明顯至少有幾名左黨成員轉投高克,但為方便起見,當全部左黨投棄權票。
上述票數可見,「黑黃聯盟」在首輪投票「走了」44票,「紅綠候選人」高克則多39票,意味大批執政聯盟人士借總統選舉來表達對默克爾政府的不滿。而且,在第3輪投票中,執政黨成員深知如果伍爾夫低票當選,甚至左黨成員最終全部轉投高克,令高克爆冷當選,不但默克爾政府立即倒台,甚至Bundesrat要立即解散,提前大選,對自己也不利,因此理論上在第3輪投票應該全部跟隨黨的意向,但伍爾夫最終仍只是較過半數多2票,仍走了19票。
說德國總統選舉不重要,是因為總統是虛位元首,沒有實權,但這樣不重要的選舉卻成為執政聯盟內不滿默克爾的人用來顯示不滿的場合,而結果也反映執政聯盟內對默克爾的不滿十分嚴重。
這個結果有什麼啟示呢?
1、默克爾過度看重黨甚至是自己政治前途的手法已開始反彈,「玩火自焚」。默克爾出名是完全看重民意,如果民意反對,就算她自己明知要推行的政策,她都會盡量迴避,她這次挑選伍爾亦是絕大部份出於政治計算,伍爾夫並非外界認為有威望擔任此職的人,而「紅綠」聯盟推出的高克剛巧又是甚具威望,是前東德年代的民權人士,更把默克爾的選擇比下去。這種黨/自己大於國家的手法在默克爾首個任期似乎有效,保持政局穩定,但在第2個任期似乎頻頻反彈。
2、黑黃聯盟內部裂痕很深,近乎到了無法修補的地步--至少不能在默克爾領導下修補。說也奇怪,默克爾第一個任期與左翼的社民黨合作,「同床異夢」卻效果甚佳,施政十分穩定,反而跟同屬右翼的自民黨合作很快便出現問題,基民盟/基社盟與自由黨上台不久後便互相批評:基民盟/基社盟批評自民黨黨魁的能力,自民黨就認為默克爾處處封殺自民黨的政綱。如果這趨勢持續,當明年又有一輪州選舉,黑黃聯盟又失利,令Bundesrat進一步落入反對派控制,執政聯盟內不滿默克爾屆時應會攤牌,迫她下台。
3、左黨在最後一輪投票沒有發指示,由成員自行決定投票意向,但結果大部份寧願棄權也不支持高克,這反映「泛左」的「紅紅綠」聯盟仍未能出現,三黨--尤其是社民黨和左黨仍然一段時間才有可能聯合執政。
一場不重要的選舉重挫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治實力。德國在6月30日進行總統選舉,儘管默克爾推薦的候選人伍爾夫(Christian Wulff)仍一如預期大選,但只能在3輪投票後才能慘勝,而在整場選舉中的最大輸家是默克爾,更被視為她從政20年來最大挫折,不僅她的管治進一步變成「跛腳鴨」,未來1年更有下台危機。
先講德國如何選總統:總統由一個類似選舉團的聯邦議會選出,聯邦議會則由國會兩院組成,Bundestag所有議員都自動成為聯邦議會成員,今屆Bundestag有622名議員,而Bundesrat由各州州政府組成,同樣推舉出622名成員進入聯邦議員,成員由各州州政府按批例推舉,不一定是政客,例如演員、運動員都獲推舉為成員。
候選人須獲聯邦議會整體逾一半人投票才可當選總統(今屆有1244人,亦即須獲623票),如果第1輪投票沒有人過半數,便進行第2輪投票,如果仍沒有候選人得票過半,便再進行第3輪投票,在第3輪投票則只須獲最高票數者便當選。
傳統上,一般各黨成員--包括由政黨循Bundesrat推舉的非政黨人士--都會跟隨政黨指示投票,亦即執政聯盟推出的候選人就是總統。在今屆,基民盟/基社盟/自民黨合共控制644席,聯手推出候選人高克(Joachim Gauck)的社民黨/綠黨控制460席,支持約希姆森(Lukretia Jochimsen)的左黨控制124席。亦即,執政「黑黃聯盟」較過半數要求還多11票,伍爾夫理應在首輪便當選。
但結果卻是投票要進行3輪,由早上投票,一直投至晚上9時左右才結束,3輪投票結果分別為:
伍爾夫 高克 約希姆森 極右
第1輪 600 499 126 3
第2輪 615 490 123 3
第3輪 625 494 121* -
極右是指極右政黨NPD推舉的候選人,而*者,是指在第3輪投票,約希姆森已經退出,*是指棄權票數目。儘管是秘密投票,明顯至少有幾名左黨成員轉投高克,但為方便起見,當全部左黨投棄權票。
上述票數可見,「黑黃聯盟」在首輪投票「走了」44票,「紅綠候選人」高克則多39票,意味大批執政聯盟人士借總統選舉來表達對默克爾政府的不滿。而且,在第3輪投票中,執政黨成員深知如果伍爾夫低票當選,甚至左黨成員最終全部轉投高克,令高克爆冷當選,不但默克爾政府立即倒台,甚至Bundesrat要立即解散,提前大選,對自己也不利,因此理論上在第3輪投票應該全部跟隨黨的意向,但伍爾夫最終仍只是較過半數多2票,仍走了19票。
說德國總統選舉不重要,是因為總統是虛位元首,沒有實權,但這樣不重要的選舉卻成為執政聯盟內不滿默克爾的人用來顯示不滿的場合,而結果也反映執政聯盟內對默克爾的不滿十分嚴重。
這個結果有什麼啟示呢?
1、默克爾過度看重黨甚至是自己政治前途的手法已開始反彈,「玩火自焚」。默克爾出名是完全看重民意,如果民意反對,就算她自己明知要推行的政策,她都會盡量迴避,她這次挑選伍爾亦是絕大部份出於政治計算,伍爾夫並非外界認為有威望擔任此職的人,而「紅綠」聯盟推出的高克剛巧又是甚具威望,是前東德年代的民權人士,更把默克爾的選擇比下去。這種黨/自己大於國家的手法在默克爾首個任期似乎有效,保持政局穩定,但在第2個任期似乎頻頻反彈。
2、黑黃聯盟內部裂痕很深,近乎到了無法修補的地步--至少不能在默克爾領導下修補。說也奇怪,默克爾第一個任期與左翼的社民黨合作,「同床異夢」卻效果甚佳,施政十分穩定,反而跟同屬右翼的自民黨合作很快便出現問題,基民盟/基社盟與自由黨上台不久後便互相批評:基民盟/基社盟批評自民黨黨魁的能力,自民黨就認為默克爾處處封殺自民黨的政綱。如果這趨勢持續,當明年又有一輪州選舉,黑黃聯盟又失利,令Bundesrat進一步落入反對派控制,執政聯盟內不滿默克爾屆時應會攤牌,迫她下台。
3、左黨在最後一輪投票沒有發指示,由成員自行決定投票意向,但結果大部份寧願棄權也不支持高克,這反映「泛左」的「紅紅綠」聯盟仍未能出現,三黨--尤其是社民黨和左黨仍然一段時間才有可能聯合執政。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