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阿塞拜疆航空客機星期三在哈薩克墜毀, 路透等一些媒體引述阿塞拜疆的消息人士報導 ,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客機遭俄羅斯的鎧甲—S(Pantsir-S)防空導彈擊中而墜落,並造成38人死亡。
法國6日進行「大區」(Regions)議會選舉首輪投票,極右國民陣線獲得佳績。有關國民陣線獲得佳績如何影響法國政局、尤其會否影響2017年總統大選,我認為影響沒大家所想的、報章標題所寫的那麼大,這只是一個過程中的一個step而已,但詳寫我想待13日進行次輪投票、看看國陣能在多少個大區執政時才寫。
這篇po,想先寫:什麼是「大區」?「大區」選舉如何進行?
「大區」選舉的模式是這樣的:
*大區選舉實施比例代表制,選民投票給一張名單。
*在首輪投票,如果有名單得票率達50%,就毋須進行次輪投票。
*如果須進行次輪投票,只有得票率達10%的名單可入圍,而得票至少5%的名單可合併,以符合10%要求。
*在決勝一輪投票,得票最多的名單先獲25%議席,餘下75%議席,再按得票率分配給得票達5%或以上的名單。
因此,儘管是比例代表制,但獲勝名單基本上很大機會獲得議會過半議席而篤定可獨自執政,這解釋了為何社會黨提出在其中3個退出次輪投票,呼籲支持者策略投票,改投排第二的共和黨,以阻止國民陣線獲得第一位。
不過,共和黨已拒絕在其他他們排第三、國民陣線領先的區域讓路,而國民陣線黨魁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形容社會黨的做法是「太陽神殿教派在集體自殺」,批評他們當自己的支持者是羔羊般出賣犧牲:
法國的地方架構是很複雜的,不計海外領土,法國本土有3級行政架構:大區、省(Departement)和市鎮(Commune)。這解釋了法國為何那麼多選舉。法國總統和國民議會選舉已同步每5年在同一年進行,但另外還有參議院(3年改選一次)、大區議會(6年一次)、省議會、市鎮議會(包括巴黎市長選舉)及歐洲議會,而這些選舉不是同步的。
法國地方傳統上是以省為單位,法國本土目前有96個。「大區」名義上是第一級地方架構,跟中國的省或美國及德國的州同級,但實際上「大區」是「僭建」出來的,法國當年想下放權力給地方政府,但省太小,近乎日本和台灣的縣,因此80年代初在省之上建立「大區」,才能把權力下放。「大區」歷史並不悠久,各大區本身基本無獨特的歷史文化,這跟中國各省有一定歷史文化為依歸來決定行政區劃份,或美國不少州是自己有一定歷史和邊界下才加入美國不同。
法國「大區」的權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跟正常的地方政府不同,儘管「大區」有「議會」,但「大區」不能立法,沒自己的法律和法規。「大區」最主要的功能是基建,包括運輸、學校等建設,大區最主要的權力是調動基建的撥款。
正如上述,「大區」某程度上是「虛構」出來的,邊界頗隨意的,今次便是大區合併後首次進行選舉,法國本土由原來22個大區壓縮成13個,如文首的地圖(圖片來自維基百科,請點擊放大)。當中只有6個是沒有變動,包括包含了巴黎市的「法蘭西島」(Ile-de-France)、布列坦尼(Bretagne)、羅瓦爾河區(Pays de la Loire)、中部—羅瓦爾河谷(Central-Val de Loire;邊界沒改變,但名字變了,原名只是「中部」)、普羅旺斯—亞爾卑—蔚藍海岸(Provence-Alpes-Cote d'Azur,簡稱PACA)和科西嘉島。因此,新大區的名字是十分長,基本上是把原因兩或三個大區的名字串在一起。
這篇po,想先寫:什麼是「大區」?「大區」選舉如何進行?
「大區」選舉的模式是這樣的:
*大區選舉實施比例代表制,選民投票給一張名單。
*在首輪投票,如果有名單得票率達50%,就毋須進行次輪投票。
*如果須進行次輪投票,只有得票率達10%的名單可入圍,而得票至少5%的名單可合併,以符合10%要求。
*在決勝一輪投票,得票最多的名單先獲25%議席,餘下75%議席,再按得票率分配給得票達5%或以上的名單。
因此,儘管是比例代表制,但獲勝名單基本上很大機會獲得議會過半議席而篤定可獨自執政,這解釋了為何社會黨提出在其中3個退出次輪投票,呼籲支持者策略投票,改投排第二的共和黨,以阻止國民陣線獲得第一位。
不過,共和黨已拒絕在其他他們排第三、國民陣線領先的區域讓路,而國民陣線黨魁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形容社會黨的做法是「太陽神殿教派在集體自殺」,批評他們當自己的支持者是羔羊般出賣犧牲:
法國的地方架構是很複雜的,不計海外領土,法國本土有3級行政架構:大區、省(Departement)和市鎮(Commune)。這解釋了法國為何那麼多選舉。法國總統和國民議會選舉已同步每5年在同一年進行,但另外還有參議院(3年改選一次)、大區議會(6年一次)、省議會、市鎮議會(包括巴黎市長選舉)及歐洲議會,而這些選舉不是同步的。
法國地方傳統上是以省為單位,法國本土目前有96個。「大區」名義上是第一級地方架構,跟中國的省或美國及德國的州同級,但實際上「大區」是「僭建」出來的,法國當年想下放權力給地方政府,但省太小,近乎日本和台灣的縣,因此80年代初在省之上建立「大區」,才能把權力下放。「大區」歷史並不悠久,各大區本身基本無獨特的歷史文化,這跟中國各省有一定歷史文化為依歸來決定行政區劃份,或美國不少州是自己有一定歷史和邊界下才加入美國不同。
法國「大區」的權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跟正常的地方政府不同,儘管「大區」有「議會」,但「大區」不能立法,沒自己的法律和法規。「大區」最主要的功能是基建,包括運輸、學校等建設,大區最主要的權力是調動基建的撥款。
正如上述,「大區」某程度上是「虛構」出來的,邊界頗隨意的,今次便是大區合併後首次進行選舉,法國本土由原來22個大區壓縮成13個,如文首的地圖(圖片來自維基百科,請點擊放大)。當中只有6個是沒有變動,包括包含了巴黎市的「法蘭西島」(Ile-de-France)、布列坦尼(Bretagne)、羅瓦爾河區(Pays de la Loire)、中部—羅瓦爾河谷(Central-Val de Loire;邊界沒改變,但名字變了,原名只是「中部」)、普羅旺斯—亞爾卑—蔚藍海岸(Provence-Alpes-Cote d'Azur,簡稱PACA)和科西嘉島。因此,新大區的名字是十分長,基本上是把原因兩或三個大區的名字串在一起。
关于法国大区选举的规则: 如果几轮投票下来, 一直没有政党得票过半, 各政党得票率都徘徊在百分之十几左右,一直有机会再投一轮, 那么最多投几轮? 另外, 大区选举怎样避免下面这种情况?
回覆刪除1. 假设有 A, B, C, D, E, 一共五个政党进入决胜局。
2. 决胜局结果是: A: 40%, B: 26%, C: 26%, D: 4%, E: 4%
假设议席有 100 个。
D 和 E 得票少于 5%, 无议席。 A 党领先, 得 25 个议席。 余下 75 个议席 B 和 C 平分, B 和 C 各得至少 37 个议席。 这样, B 和 C 的支持率各自比 A 低, 但是分得议席比 A 多。
还是, 剩下的 75 个议席由 A, B, C 继续瓜分:
A 再得 (40 / 92) * 75 = 32.6 个议席
B 和 C 各得 (26 / 92) * 75 = 21.2 个议席
这样, A 共得 57.6 个议席, B 和 C 各得 21.2 个议席。
后一种算法应该比较接近事实? 还有那些小数点怎样取整?
1/ 無論如何,最多只有兩輪,即使次輪仍沒名單過半
刪除2/ 勝出政黨拿了25%議席後,會參與餘75%議席的分配。小數點就不太清楚,但實際上,比例代表制不是真的純粹用「總議席X得票率」來計算,是有不同計算方法而不會出現小數點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