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瑞士10月大選,反移民的人民黨(SVP)大勝,取得歷來最佳成績,當時有網友在FB專頁寫到「為當地的新移民擔憂」,而我當時回覆說:
不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不覺得反移民派的影響力明顯大增,相反,這次其實是瑞士政壇重返其共識型政治的傳統,瑞士政局可能略為回復穩定。這要從瑞士政治如何運作說起。
瑞士內閣如何組成?
在正常的議會制國家,一般是最大黨黨魁、或控制國會過半議席的聯盟中其中一個政黨的黨魁出任總理,然後由他委任內閣各成員。
瑞士的做法是相反。瑞士的內閣正式名稱為「聯邦理事會」,有7名委員(即部長),7名委員直接由國會選出,每4年一次(即每屆國會第一次會議),職位由他們自己分配。
而且,瑞士是實施「七頭元首制」,即7名委員聯合一起擁有國家元首的權力,所謂瑞士「總統」(即聯邦理事會主席」),只是執行一些必須只由一個人做的工作,例如外國元首來訪時與他握手(你不可能每次都叫齊7個部長跟來訪的美國總統或中國國家主席握手),而總統也只是7名委員輪流擔任,每任一年。(有關詳情,可看之前的po)
另外,「聯邦理事會」是集體負責制,委員會一旦拍板作出決定,全部委員都必須公開支持並推銷該決定。正如下面所說,瑞士內閣傳統上包括所有主要政黨,因此一旦做了委員,便必須跟其他政黨合作並妥協,實際施政甚至公開演說,會頗獨立於原本所屬政黨。
組成內閣的「神奇方程式」
挑選7名委員時,有兩條不成文規定。第一,瑞士1959年起便出現「2+2+2+1」的所謂「神奇方程式」,即4個傳統大黨,最大的3個派出2名委員,第4個黨派出1名委員。原本只能派出1名委員的政黨是人民黨,但該黨在90年代起便得票率不斷上升,因此在2003年成功取得第2個委員席位,強行迫中間派基督民主人民黨(CVP)少了一個席位(另外兩個獲兩個席位的分別是左派的社民黨SP和右派的自由民主黨FDP)。
另一個不成文規定是,尋求連任的委員會再度當選,而4個政黨各自派出什麼,一般都可以當選。瑞士過去一個半世紀,只有4名委員連任失敗,而且第2個失敗個案在1872年出現後,第3個個案已是超過一世紀後的2003年再出現,可見「選部長」其實是十分沉悶的程序。
出現「五黨內閣」的8年
不過,上述「神奇方程式」在2007年被打破,由於其他黨派極度討厭尋求連任的司法部長、人民黨的布勞赫(Christoph Blocher),因此其他政黨強行推舉施龍普夫硬撼布勞赫,還要意外成功。人民黨十分不滿,要求施龍普夫放棄席位(她當時是「被提名」,國會進行選舉她不在場),但她拒絕,於是人民黨把她驅逐出黨,她另行成立「公民民主黨」(BDP),而她又在2011年連任委員,令過去8年瑞士罕有地出現由5黨組成的內閣。有關詳情,可參看我當時的「剪報」。
出現人民黨與其他黨派關係異常緊張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持強烈反移民立場的布勞赫作風分化,經常說一些和做一些其他6名委員強烈反對的事情。自己黨內要員被逐出內閣後,人民黨亦心有不甘,開始變成近似一個反對黨,經常猛烈批評政府,尤其對「叛徒」施龍普夫窮追猛打。
不過,隨著BDP在最新一屆大選成績頗差,很難再說服國民,該黨可有一人在內閣,施龍普夫也「識趣」在選後宣佈退休。
要理解瑞士過去半個世紀的政治運作,以及過去約10多年人民黨變得更右並與其他各黨發生磨擦的背景,才能意識到,人民黨在新政府獲得2個部長席位,才是正常——人民黨、或是「反移民派」,只是取回應得的東西,其影響力不見得大得不成比例。
毫無菱角的新部長
另外,亦要理解今次選部長的過程。其餘6名委員全是成功連任,沒有特別,但在選出新委員接替施龍普夫時,人民黨採取新策略,提名3人,還要是分別來自法語區、德語區和意大利語區,務求顯示其他政黨一定可以從人民黨挑選到一個人出來做委員。而最終帕默連當選,主要勝在他「圓滑」——或曰毫無菱角。
正如上述,委員是要跟其他政黨派出的人合作,儘管在閉門內閣會議上,他要盡量自己政黨的聲音帶入施政考慮過程中,加上有之前布勞赫的惡劣經驗,因此其他政黨只是在3人中挑選最沒那麼討厭的那位——帕默連在反移民主場不見得跟人民黨有很大分別,但他被視為3人作風最溫和的一位,另外二人中,有一個跟布勞赫關係太密切,另一個有醜聞在身。報章Le Temps所形容,這是一場要靠你政敵投票給你才能當選的選舉,因此一定會選出一個令人感覺安心的人出來,而不一定是能力最高的人,選一個行政人員多過選一個領袖出來。
目前瑞士傳媒對帕默連只是抱觀望態度,但從他是3名候選人最不具爭議這點來看,似乎未來4年人民黨會與其他三大黨重修舊好,亦因此我說瑞士是返回原本的共識型政治傳統,瑞士政府的政策不大可能有比現在更極端的東西出現,包括移民政策。
瑞士要實行共識政治,是因為她同時實行直接民主,國民提公投議案推翻政府決定或自行作出決定,實在太容易,如果政府的決定不能盡量包括各主要黨派的意見,其他各派很容易聯手把所有政府的決定推翻。
好不到那裏,差不到那裏
這又回到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人民黨多了議員,多了一名部長,是否代表瑞士會更反移民?
瑞士目前最重要的移民議題是,瑞士之前的公投通過,不能再容許歐盟國家公民隨意入境並工作。正如上述,瑞士政府的運作方式,不可能令政府因為多了一名反移民部長、甚至由反移民政黨擔任相關政策的部長而變得更反移民,而且這次已是選了個很溫和(或廣東話一個較貶義的說法——一個「老油條」)的人民黨成員做部長,因此不見得瑞士政府會急劇變得更反移民。
而相對地,瑞士的反移民立場已在公投反映了出來,而且瑞士政府必須執行,即使人民黨在10月大選失利,除非有另一個公投推翻原本公投的決定,否則下屆瑞士政府都要執行公投的決定。政府有空間,去找一個最不傷害與歐盟關係的做法,但公投決定了不能如現在般讓歐盟國家公民「自出自入」,下屆政府的政策、與歐盟的新協議,就一定要有這個元素,不會因為政府及國會多了或少了反移民派成員而改變。
瑞士的政治,就是那麼沉悶。唯一可來調劑一下是帕默連的英文——他是法語區人士,他曾公開說自己「I can English understand but je préfère répondre en français」(中譯:「(英文)我能英語明白,但(轉法語)我傾向用法語回答),令瑞士人擔心他的英語水平是否勝任做一名部長。
"遲些才回應。若說實際政策影響,還要看12月選出新一屆政府時選出什麼部長,才能知有什麼影響,但目前估計是,下屆政府組成不會有太大改變,因此暫時估計新移民面對的政策不會有很大改變。而且,話說,瑞士不是收了很多中東移民/難民,瑞士目前的「移民問題」主要是歐盟國家公民"新一屆政府在12月9日選出了,結果人民黨在內閣中,由原本只有1名部長變成有2名部長,56歲酒農出身的帕默連(Guy Parmelin,上面照片來自Swissinfo)加入內閣,取代宣佈退休的財長施龍普夫(Eveline Widmer-Schlumpf),不少英語傳媒都說,反移民派在政府多了一名部長,因此影響力增加了。
不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不覺得反移民派的影響力明顯大增,相反,這次其實是瑞士政壇重返其共識型政治的傳統,瑞士政局可能略為回復穩定。這要從瑞士政治如何運作說起。
瑞士內閣如何組成?
在正常的議會制國家,一般是最大黨黨魁、或控制國會過半議席的聯盟中其中一個政黨的黨魁出任總理,然後由他委任內閣各成員。
瑞士的做法是相反。瑞士的內閣正式名稱為「聯邦理事會」,有7名委員(即部長),7名委員直接由國會選出,每4年一次(即每屆國會第一次會議),職位由他們自己分配。
而且,瑞士是實施「七頭元首制」,即7名委員聯合一起擁有國家元首的權力,所謂瑞士「總統」(即聯邦理事會主席」),只是執行一些必須只由一個人做的工作,例如外國元首來訪時與他握手(你不可能每次都叫齊7個部長跟來訪的美國總統或中國國家主席握手),而總統也只是7名委員輪流擔任,每任一年。(有關詳情,可看之前的po)
另外,「聯邦理事會」是集體負責制,委員會一旦拍板作出決定,全部委員都必須公開支持並推銷該決定。正如下面所說,瑞士內閣傳統上包括所有主要政黨,因此一旦做了委員,便必須跟其他政黨合作並妥協,實際施政甚至公開演說,會頗獨立於原本所屬政黨。
組成內閣的「神奇方程式」
挑選7名委員時,有兩條不成文規定。第一,瑞士1959年起便出現「2+2+2+1」的所謂「神奇方程式」,即4個傳統大黨,最大的3個派出2名委員,第4個黨派出1名委員。原本只能派出1名委員的政黨是人民黨,但該黨在90年代起便得票率不斷上升,因此在2003年成功取得第2個委員席位,強行迫中間派基督民主人民黨(CVP)少了一個席位(另外兩個獲兩個席位的分別是左派的社民黨SP和右派的自由民主黨FDP)。
另一個不成文規定是,尋求連任的委員會再度當選,而4個政黨各自派出什麼,一般都可以當選。瑞士過去一個半世紀,只有4名委員連任失敗,而且第2個失敗個案在1872年出現後,第3個個案已是超過一世紀後的2003年再出現,可見「選部長」其實是十分沉悶的程序。
出現「五黨內閣」的8年
不過,上述「神奇方程式」在2007年被打破,由於其他黨派極度討厭尋求連任的司法部長、人民黨的布勞赫(Christoph Blocher),因此其他政黨強行推舉施龍普夫硬撼布勞赫,還要意外成功。人民黨十分不滿,要求施龍普夫放棄席位(她當時是「被提名」,國會進行選舉她不在場),但她拒絕,於是人民黨把她驅逐出黨,她另行成立「公民民主黨」(BDP),而她又在2011年連任委員,令過去8年瑞士罕有地出現由5黨組成的內閣。有關詳情,可參看我當時的「剪報」。
出現人民黨與其他黨派關係異常緊張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持強烈反移民立場的布勞赫作風分化,經常說一些和做一些其他6名委員強烈反對的事情。自己黨內要員被逐出內閣後,人民黨亦心有不甘,開始變成近似一個反對黨,經常猛烈批評政府,尤其對「叛徒」施龍普夫窮追猛打。
不過,隨著BDP在最新一屆大選成績頗差,很難再說服國民,該黨可有一人在內閣,施龍普夫也「識趣」在選後宣佈退休。
要理解瑞士過去半個世紀的政治運作,以及過去約10多年人民黨變得更右並與其他各黨發生磨擦的背景,才能意識到,人民黨在新政府獲得2個部長席位,才是正常——人民黨、或是「反移民派」,只是取回應得的東西,其影響力不見得大得不成比例。
毫無菱角的新部長
另外,亦要理解今次選部長的過程。其餘6名委員全是成功連任,沒有特別,但在選出新委員接替施龍普夫時,人民黨採取新策略,提名3人,還要是分別來自法語區、德語區和意大利語區,務求顯示其他政黨一定可以從人民黨挑選到一個人出來做委員。而最終帕默連當選,主要勝在他「圓滑」——或曰毫無菱角。
正如上述,委員是要跟其他政黨派出的人合作,儘管在閉門內閣會議上,他要盡量自己政黨的聲音帶入施政考慮過程中,加上有之前布勞赫的惡劣經驗,因此其他政黨只是在3人中挑選最沒那麼討厭的那位——帕默連在反移民主場不見得跟人民黨有很大分別,但他被視為3人作風最溫和的一位,另外二人中,有一個跟布勞赫關係太密切,另一個有醜聞在身。報章Le Temps所形容,這是一場要靠你政敵投票給你才能當選的選舉,因此一定會選出一個令人感覺安心的人出來,而不一定是能力最高的人,選一個行政人員多過選一個領袖出來。
目前瑞士傳媒對帕默連只是抱觀望態度,但從他是3名候選人最不具爭議這點來看,似乎未來4年人民黨會與其他三大黨重修舊好,亦因此我說瑞士是返回原本的共識型政治傳統,瑞士政府的政策不大可能有比現在更極端的東西出現,包括移民政策。
瑞士要實行共識政治,是因為她同時實行直接民主,國民提公投議案推翻政府決定或自行作出決定,實在太容易,如果政府的決定不能盡量包括各主要黨派的意見,其他各派很容易聯手把所有政府的決定推翻。
好不到那裏,差不到那裏
這又回到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人民黨多了議員,多了一名部長,是否代表瑞士會更反移民?
瑞士目前最重要的移民議題是,瑞士之前的公投通過,不能再容許歐盟國家公民隨意入境並工作。正如上述,瑞士政府的運作方式,不可能令政府因為多了一名反移民部長、甚至由反移民政黨擔任相關政策的部長而變得更反移民,而且這次已是選了個很溫和(或廣東話一個較貶義的說法——一個「老油條」)的人民黨成員做部長,因此不見得瑞士政府會急劇變得更反移民。
而相對地,瑞士的反移民立場已在公投反映了出來,而且瑞士政府必須執行,即使人民黨在10月大選失利,除非有另一個公投推翻原本公投的決定,否則下屆瑞士政府都要執行公投的決定。政府有空間,去找一個最不傷害與歐盟關係的做法,但公投決定了不能如現在般讓歐盟國家公民「自出自入」,下屆政府的政策、與歐盟的新協議,就一定要有這個元素,不會因為政府及國會多了或少了反移民派成員而改變。
瑞士的政治,就是那麼沉悶。唯一可來調劑一下是帕默連的英文——他是法語區人士,他曾公開說自己「I can English understand but je préfère répondre en français」(中譯:「(英文)我能英語明白,但(轉法語)我傾向用法語回答),令瑞士人擔心他的英語水平是否勝任做一名部長。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