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星期一晚 有一對華裔夫婦街頭遭轟6槍擊斃 ,由於男死者跟當地黑社會有關,顯示華人黑社會的仇殺已由托斯卡拿(Tuscany / Toscana)普拉托(Prato)蔓延至南面250公里外的羅馬。
剛從台灣回來,還未能下載照片,遊記決定稍後再整理,倒是在台北見到最新一期《遠見》雜誌的封面故事,介紹近年急速崛起的西班牙時裝製造商Zara,內容挺有趣的。
Zara在2004年於香港開設首間分店,據聞在香港都有一些支持者--據聞,是因為網主不太熟悉時裝潮流。不過,撇除衣服好不好看、是否迎合潮流,Zara的經營方式近年備受服裝零售業及商界注視:營業額過去10年以20至30%增長、每年售賣逾4億件衣服、每年設計逾2萬款款式的時裝、全球分店由9年前622間增至目前3010間、營業額如今已追過瑞典的H&M,成為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僅次於美國的GAP,其經營方式已創出「fast fashion」模式。
Zara品牌的母公司是Inditex(全稱Industria de Diseno Textil/紡織設計工業),在不斷併購下,目前擁有8個品牌,但以Zara為主力。公司總部設於西班牙西北部地區Galicia的城市拉科魯尼亞(La Coruna)。
Zara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快。說來奇怪,時裝業的運作流程理應就很快,但Zara追求的是比這更快:一般的時裝業流程,是先有設計,然後才生產,最後到零售店,但Zara的工序倒轉,先由分店向總部報告當地最新潮流,特別是商店各類貨品的銷售情況,然後設計師部門才依據數據再對設計作調整。傳統運作模式,由設計到售賣,一般需要6個月或以上,但Zara只需2週!
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如此的快,Zara要做到每週最少送貨2次,而且每次送貨都一定要包括新款式;分店每24小時向總部匯報分店銷情,以及他們留意到當地的時裝趨勢有什麼變化;當接到分店訂單,貨物要10小時內出貨,48小時內運到分店,物流部門24小時運作;而工廠生產線、各部門溝通、物流等都配備最先進的科技,甚至不惜成本,大部分服裝以空運送貨。
如此迅速回應市場,其中一個好處,是能夠令顧客每幾天、甚至是每天來到店舖時,都會看到新貨,吸引顧客更常逛街;而就算某一款式受歡迎,接到新訂單時,總部設計部門都會略為改變一下-例如顏色-才會再推出市面,這令顧客認為不會擔心穿到跟其他一樣的衣服,令顧客覺得矜貴。
另外,由於Zara的理念是以回應市場為主,因此,以上做法可讓他們先就一個款式製作一小批產品,若果不能流行,便乾脆立即改變策略。例如2003年的秋季異常地暖,「正常的秋裝」便滯銷了。
Zara另一特點是廉價--Zara服裝是走高級路線,但他們訂價很低。《遠見》文章訪問Zara一間工廠的廠長時,該廠長說,他們的老闆幾年前拿著中國製的長褲,向她說該條長褲只賣9歐羅,而Zara賣19歐羅,要求她將成本降至9歐羅(但生產地點仍是西班牙!)
《遠見》文章沒有特別點出,但網主覺得Zara擁有的另一特點,就是Zara要求整個生產程序都要自己控制。例如,Zara一名高層表示,除非他們真的沒有能力理解該市場的文化,以致不能獨自打入該市場,或來洽談的公司真的能令他們信服可跟他們合作,否則,他們一定要由自己去開分店。
此外,Zara全球3000多間分店的櫉窗其實都是統一在總部設計,他們的總部設有10多間櫉窗實驗室,設計好外,就將設計發放到全球分店,讓分店跟隨,以統一公司形象。
這個可能跟Zara要求迅速,不能容許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差錯有關。除了設計外,生產其實很多都由Zara自己負責。
不過,《遠》也提到近年興起的near-sourcing(或可譯做「近距離外判」)有關。以前企業喜歡將勞工密集的生產外判(outsourcing)出去中國等人工低得多的地方,但由於如時裝等一些行業極需要高速度,這不單涉及物流設施的水平,亦涉及跟總部距離是否近,令總部控制外判工序時較方便。Zara仍有50%的生產在西班牙,而很多歐洲公司也開始寧願將工序外判到鄰近西歐、但薪金較低的東歐、土耳其和北非,雖然成本可能較中國高,但在省回時間所賺回的可能更多。
Zara的宣傳策略也與別不同,他們不花太多錢在廣告,但會一擲千金租下最貴的地段做店舖,與LV等高級名牌為鄰,而且也十分花心思在櫉窗和店舖設計,並定期裝修。他們的理念是,只要顧客經過並看到櫉窗的精緻設計,便是最好的宣傳。
回說Zara的簡史。雖然很多人都以「新」模式來看待Zara,但其實Zara是在1970年代設立,而Zara高層向《遠》表示,以回應市場口味為理念、不求創造潮流的經營方式,當年已經開展,可見與其說Zara創出潮流,倒不如說時勢造英雄,時代的轉變令Zara模式變得受歡迎。
Zara成功不是近年的事,但近年才受全球注目,相信是因為Zara2001年上市,股價開市首日便急升,令Zara創辦人Amancio Ortega突然變成西班牙首富(福布斯2006年將Ortega列為全球第23位富豪,身家148億美元)。而由於上了市,為了追求更高盈利,令Zara需要急速向全球各地發展,特別是滲透率仍然很低的亞洲。
最後一談Amancio Ortega:現年70歲的他是製衣出身,作風極低調,除了因為上市而被迫在年報中登出自己的照片外,他從不接受外間訪問,而且製作時裝的他平日衣著極為casual,不打領帶,只穿牛仔褲;《遠》指他雖有倘大的辦公室,但平日寧願到各部門視察業務。
++++++
新浪留言
[1]
大期待二之二. 這可是我移居葡萄牙後的 favourite brand 呢. Well, 其實基於 $$ 和款式的考慮, 其實也沒太多選擇.
作者 Jess | 13th Dec 2006 08:28
[2]
小弟雖然是男士, 但亦隨太太到訪過香港及曼谷的Zara.老實講,Zara的服飾貼近市場需求,一間Global Corporation在市場定位及產品質素都有肯定方向.
但想想講一講是香港消費者(當然是女士為主,不算性別歧視吧?!)的心態,有幾次太太在Gateway的Zara瀏覽時,見到女士瘋狂掃貨 - 不過多是較便宜的內襯衣, 背心之類,但卻見在陳列架上"chau"衣物.
又一次在曼谷的Siam Paragon's Zara內,見到一班港女(聽她們說港式粵語)要求泰籍售貨員取了一大堆衣物"豪試"......
小弟不禁浮想:到底有多少香港消費者知道Zara的品牌的意義??
作者 小弟 | 13th Dec 2006 12:33
[3]
Zara在歐洲也開始北上了,在愛沙尼亞也有,但沒有H&M。上兩個月在挪威也開了新店,門面比H&M企理,每次經過也人山人海。要知道挪威通常是水靜河飛。
在拓展亞洲上,Zara明顯進取得多,H&M要到一月是在中環開店。等睇好戲
作者 小奧 | 13th Dec 2006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