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近一、兩年才備受關注的國際組織北極理事會15日召開了半年一度的會議,會上通過接納中國成為觀察員國,而印度、日本、南韓、新加坡及意大利都獲接納為觀察員國,令這個組織的觀察員國增至12個,反而關係理論上更密切的的歐盟的觀察員地位申請未被通過。
中國進軍北極,過去一、兩年不斷在國際傳媒中廣受討論。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是中國的「北極戰略」重要里程碑,但實質意義其實不大,而北極理事會本身都有需要吸納中國。
北極為何近年成為外交重要議題,十分容易理解:氣候暖化,北極圈預計將不再是長年冰封,這會帶來兩大經濟利益。1、北極可成為航道,航運時間將較現在大為縮短,因此外貿國必須對北極航道的治理有話事權(這解釋了為何新加坡同樣有意成為觀察員國,而同樣著重外貿及航運的香港需要注視北極的發展);2、北極地區海底的天然資源,諸如石油、天然氣等,屆時都可以開採了。
北極理事會由8個成員國在1996年組成,包括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冰島、芬蘭,其中丹麥是代表了格陵蘭及法羅群島(而格陵蘭自治政府是自行另派代表出席的),另外有6個觀察員國,包括法國、德國、荷蘭、英國、西班牙及波蘭。
北極理事會還有3類觀察員,一為聯合國機構,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為NGO,例如WWF,一為北極地區民族的代表組織。除了冰島,其餘7個成員國,居住在北極地區的都是少數民族,而這些少數民族又多數是橫跨幾國居住,因此要另外有這些少數民族的代表組織參與,例如因紐特人(Inuit)、薩米人(Sami)等。
必須注意的是,北極理事會沒有任何法定約束力,既不是如聯合國、世貿等大部份國家都承認其決定有法定約束力的組織,亦不如歐盟般對成員國有約束力,因此這只是一個空談的平台。事實上,日後假如要對北極地區一些事務作出有法定約束力的決定,諸如航道安排、鑽探石油限制等,最終都要在原有的國際組織/會議中作出,不是單一個北極理事會便解決了一切。這亦是我一開首寫道,中國成為觀察員國,實際意義沒有傳媒廣泛報導般那麼大--更不要說,這只是沒有投票權決策權的觀察員地位而已。
對中國來說,加入一個空談的平台,已經十分有利於其北極戰略,因為有一個極份量的發聲空間,便已意味著中國可更易令北極地區國家聽到她的聲音。而這個平台亦可以同時用作與北極地區發展其他合作關係的平台。在北極地區,中國目前重點針對2個地方,一個是早前簽署了首份與歐洲國家自貿協議的冰島,另一個是正逐步邁向獨立的格陵蘭。
除了實利,中國介入北極事務,某程度上亦只是「大國崛起」的象徵,做了大國便應在全球所有事務都有一定的存在,就算現在對中國沒有利益所在,若果日後有關事務或地區變得重要,中國政府也可隨時插手。
很多人會覺得,成為觀察員,是中國得益,但這對北極理事會同樣有好處。正如上述,北極理事會沒有實權,如果不在此時便把重要的國家納入其中,那麼,日後這些國家可乾脆在其他國際場合插手北極事務,令北極理事會邊緣化。
最後,一提歐盟被拒當觀察員。這項申請主要被加拿大阻撓,因為歐盟目前禁止海獅製貨品(包括食物,或海獅皮製的產品)入口,這令北極民族十分不滿,因為他們主要依賴捕殺海獅及製作相關產品為生,而當中又以加拿大最受影響,因此加拿大以此向歐盟表示不滿。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