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其實黑人Piet、以至「白人扮黑人」是否種族歧視,近幾週在荷蘭和歐洲都有不少討論。跟南非的種族隔離或美國60年代前歧視黑人的情況不同,歐洲這種是「不自覺的歧視」。說刻意打壓某一族群嗎?似乎有點誇張。但這完全不是歧視?或不是某種定型?又似乎不對。
香港人覺得派聖誕禮物的是聖誕老人,但荷蘭人認為是聖尼古拉派禮物,他11月中左右來到荷蘭,12月5日派禮物。(題外話:哥倫比亞人認為是耶穌派聖誕禮物--剛出生就派禮物,辛苦耶穌了。而西班牙人認為是東方三博士派禮物,派禮物的日子是他們向耶穌獻上黃金、乳香和沒藥的1月6日——這個好像較合理。)
聖尼古拉有一個助手,就是黑人Piet了,這說法自17世紀以來便存在。為什麼是黑人呢?估計是因為當時不少荷蘭中上階層家庭都有一個黑人家僕(或奴隸),所以認為助手一定是黑人。現在荷蘭的派聖誕禮物活動,都會有個由塗黑面的白人扮黑人Piet出現,如下圖(路透社圖片):
荷蘭人不會覺得這是有惡意,情形就像香港人認為(在港)菲律賓人就是菲傭一樣,這種想法不一定有惡意,而香港法例對待外傭亦遠不能跟種族隔離相比(儘管我認為外傭不能享有每小時30港元最低工資及列明住滿7年都不能申請永久居留權是歧視),但有了這種定型,這群體的人士便受到不一樣的待遇。路透社文章Dutch self-image shaken by “Black Pete” debate便提及,不少在位於海牙的國際法庭工作的非裔法官私下說,他們跟當地人說在國際法庭工作時,便會被問是否在那兒當清潔--情況一如多年前香港一個時事節目(不記得是《星期X檔案》還是《鏗鏘集》),一個菲裔大學教授說,當她開門時,訪客要求她的「主人」來應門。
當然,更不要忘記,荷蘭曾經有個殖民地叫蘇里南(Suriname),在南美洲,荷蘭有不少蘇里南的移民。
黑人Piet更大的問題是「白人扮黑人」。時裝雜誌Elle的法國分部一名編輯上月在自己的Instragram戶口上傳一張自己塗黑臉及戴上典型黑人鬈髮的假髮的樣子(下圖),立即受到批評,該編輯被逼道歉。
華文區人士,或歐洲人不會覺得「白人扮黑人」是種族歧視--或至少「不一定」是。不過,在美國,這是高度歧視,是碰不得的禁忌,因為美國在19世紀流行名為Minstrel show的娛樂,表演者全是白人,扮成黑人,而內容都是把黑人高度定型,不少是負面。
Elle的事件顯示,目前越來越全球化下,在一國一地沒有問題的事情,在其他地方可能是極冒犯性,產生問題,那位Elle編輯以為自己的Instragram主要面向法國受眾,但其實是向全球公開。
除了網絡上的全球化,一些國家的人口亦全球化/多種族化。荷蘭上幾代的移民(及其後代)仍會逆來順受,但新一代黑人都是在荷蘭出生長大,跟其父母以至祖先的家鄉已沒有什麼關係,很難再要他們忍受黑人Piet。
不過,這又輪到一些白人(或本土派?)不滿,認為這是沒有惡意,有沒有需要什麼都政治正確?荷蘭便有不少傳媒為黑人Piet的傳統辯護(詳見上面路透社文章)。
延伸閱讀:
France24:Blackface scandal strikes, and bewilders, France
英國衛報:Black Pete: Dutch relic of Christmas past prompts racism row
我覺得就像現在的香港人平常說阿差,鬼佬,大部分情況都不是歧視,
回覆刪除但如果對方聽後,認為有問題,
講句 " 唔好叫我阿差/ 鬼佬"
我們都會停用和對他道歉,
而不是辯護我們沒有歧視
sigh...people who are racist are completely oblivious of their wrongdoing...
回覆刪除http://www.scmp.com/news/china-insider/article/1362109/dutch-musicians-racist-comments-against-chinese-go-viral-draw-ire?pag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