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法國國會選舉結束了,翌日星期一便傳出國土部長費朗(Richard Ferrand)會辭職,轉任包括了「共和國在前進」(LREM)和「民主運動」(MoDem)這兩個執政黨的國民議會黨團領袖。這將觸發內閣改組。
詳情可看法廣中文網的報導。簡單來說:費朗本身捲入一宗不當房產生意的指控,儘管暫時看來,會被定罪的機會很低,但始終對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政壇新氣象形象不吻合,如果這個醜聞升溫,會打擊馬克龍的形象。因此,在醜聞可能打擊馬克龍之前,先把費朗調離政府。同時,共前黨及民主運動的國會議員,有很多是議會新丁甚至是政治新丁,費朗本身有豐富議會經驗,又是馬克龍信任的人,由他轉往國會,替馬克龍鎮守國會,對馬克龍也是好處,而且也算禮遇費朗。
這篇文章想寫的反而是法國一種很奇特的制度:議員與部長之間的旋轉門。
法國是半總統制,總統握有大權,行政及立法之間會有更大的區隔,法例是禁止部長擔任國民議會議員,這跟英國等議會制國家,傳統上議員可兼任部長(甚至大部份部長由議員擔任,才有認受性)的做法不同;不過,法國有議會制的傳統,內閣要向國會問責。這就造成法國政壇一個很奇怪的習慣:部長自己都要當選議員,才有認受性做部長。尤其是那些本身是長年從政、而非在另一領域有成就(例如商界)的人士。
這就解釋了為何費朗獲委任去做部長後,又去參與6月的國會選舉,競逐一個他應該不可能會當上的公職。在菲利浦(Edouard Philippe)領導的內閣中,有6名成員參與了國會選舉。
馬克龍及菲利浦可鬆一口氣的是,這6名成員全部當選。如果有競逐的閣員落選,他們很大機會要離開內閣,最著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朱佩(Alain Juppe),他當時已獲委任為環境部長,是內閣中的第二號人物,但在國會選舉中爆冷落敗,須立即離去內閣,觸發一次頗大規模的內閣改組。
不過,正如法廣的報導所說,法國是有國會選舉後,內閣總辭並改組的習慣,以示尊重國會,即使新國會的組成其實不大影響內閣組成。以這一次為例,新內閣應該不會有大變動,但都已經會稱為「菲利浦第二內閣」。
部長去競逐一個法例上禁止他們出任的職位,是否浪費公帑?因為他們當選後,不能擔任議員,繼續當部長。因此,在法國的國會選舉,大部份的候選人會同時表明自己的「替代候選人」,例如文首照片的選票中,紙張上面字體較大的名字是正式候選人,下方字體較小的名字是「替代候選人」。(照片來自《費加羅報》;如果看不到下方名字,可點擊放大)
如果議員擔任內閣成員、出任憲制法院法官等一些公職以及逝世時,他的空缺自動由「替代候選人」補上,但如果他是辭職(而又不是上述情況)的話,該議席便由補選決定繼任人。如果這名議員辭去部長職位,該議席應該要由這名議員重新擔任,原本的「替代候選人」要讓路,但也試過原議員沒有要回議員職位,由「替代候選人」一路擔任至任期結束。
最後一提:究竟部長是否一定要有國會選舉當選的「加持」,其實沒有定論的。正如上述,一些部長本身來自非政界,他擔任部長的認受性來自他出任其他位置的成就,多於「獲選民支持」。現任IMF總幹事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2007年出任農業部長時,便毋須經歷這種選舉洗禮,而由於朱佩落選議員並離開內閣,觸發內閣改組,令拉加德做了一個月農業部長,便要調任財長。
而且,很明顯,這種做法只有在總統大選後所委任的部長才會出現,在總統任期中間——例如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做了2年總統才加入內閣的馬克龍——便不可能有這種做法。
詳情可看法廣中文網的報導。簡單來說:費朗本身捲入一宗不當房產生意的指控,儘管暫時看來,會被定罪的機會很低,但始終對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政壇新氣象形象不吻合,如果這個醜聞升溫,會打擊馬克龍的形象。因此,在醜聞可能打擊馬克龍之前,先把費朗調離政府。同時,共前黨及民主運動的國會議員,有很多是議會新丁甚至是政治新丁,費朗本身有豐富議會經驗,又是馬克龍信任的人,由他轉往國會,替馬克龍鎮守國會,對馬克龍也是好處,而且也算禮遇費朗。
這篇文章想寫的反而是法國一種很奇特的制度:議員與部長之間的旋轉門。
法國是半總統制,總統握有大權,行政及立法之間會有更大的區隔,法例是禁止部長擔任國民議會議員,這跟英國等議會制國家,傳統上議員可兼任部長(甚至大部份部長由議員擔任,才有認受性)的做法不同;不過,法國有議會制的傳統,內閣要向國會問責。這就造成法國政壇一個很奇怪的習慣:部長自己都要當選議員,才有認受性做部長。尤其是那些本身是長年從政、而非在另一領域有成就(例如商界)的人士。
這就解釋了為何費朗獲委任去做部長後,又去參與6月的國會選舉,競逐一個他應該不可能會當上的公職。在菲利浦(Edouard Philippe)領導的內閣中,有6名成員參與了國會選舉。
馬克龍及菲利浦可鬆一口氣的是,這6名成員全部當選。如果有競逐的閣員落選,他們很大機會要離開內閣,最著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朱佩(Alain Juppe),他當時已獲委任為環境部長,是內閣中的第二號人物,但在國會選舉中爆冷落敗,須立即離去內閣,觸發一次頗大規模的內閣改組。
不過,正如法廣的報導所說,法國是有國會選舉後,內閣總辭並改組的習慣,以示尊重國會,即使新國會的組成其實不大影響內閣組成。以這一次為例,新內閣應該不會有大變動,但都已經會稱為「菲利浦第二內閣」。
部長去競逐一個法例上禁止他們出任的職位,是否浪費公帑?因為他們當選後,不能擔任議員,繼續當部長。因此,在法國的國會選舉,大部份的候選人會同時表明自己的「替代候選人」,例如文首照片的選票中,紙張上面字體較大的名字是正式候選人,下方字體較小的名字是「替代候選人」。(照片來自《費加羅報》;如果看不到下方名字,可點擊放大)
如果議員擔任內閣成員、出任憲制法院法官等一些公職以及逝世時,他的空缺自動由「替代候選人」補上,但如果他是辭職(而又不是上述情況)的話,該議席便由補選決定繼任人。如果這名議員辭去部長職位,該議席應該要由這名議員重新擔任,原本的「替代候選人」要讓路,但也試過原議員沒有要回議員職位,由「替代候選人」一路擔任至任期結束。
最後一提:究竟部長是否一定要有國會選舉當選的「加持」,其實沒有定論的。正如上述,一些部長本身來自非政界,他擔任部長的認受性來自他出任其他位置的成就,多於「獲選民支持」。現任IMF總幹事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2007年出任農業部長時,便毋須經歷這種選舉洗禮,而由於朱佩落選議員並離開內閣,觸發內閣改組,令拉加德做了一個月農業部長,便要調任財長。
而且,很明顯,這種做法只有在總統大選後所委任的部長才會出現,在總統任期中間——例如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做了2年總統才加入內閣的馬克龍——便不可能有這種做法。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