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手提行李、相鄰劃行全收費 西班牙罰Ryanair等5廉航近1.8億歐元

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議員與部長之間的旋轉門

法國國會選舉結束了,翌日星期一便傳出國土部長費朗(Richard Ferrand)會辭職,轉任包括了「共和國在前進」(LREM)和「民主運動」(MoDem)這兩個執政黨的國民議會黨團領袖。這將觸發內閣改組。


詳情可看法廣中文網的報導。簡單來說:費朗本身捲入一宗不當房產生意的指控,儘管暫時看來,會被定罪的機會很低,但始終對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政壇新氣象形象不吻合,如果這個醜聞升溫,會打擊馬克龍的形象。因此,在醜聞可能打擊馬克龍之前,先把費朗調離政府。同時,共前黨及民主運動的國會議員,有很多是議會新丁甚至是政治新丁,費朗本身有豐富議會經驗,又是馬克龍信任的人,由他轉往國會,替馬克龍鎮守國會,對馬克龍也是好處,而且也算禮遇費朗。

這篇文章想寫的反而是法國一種很奇特的制度:議員與部長之間的旋轉門。

法國是半總統制,總統握有大權,行政及立法之間會有更大的區隔,法例是禁止部長擔任國民議會議員,這跟英國等議會制國家,傳統上議員可兼任部長(甚至大部份部長由議員擔任,才有認受性)的做法不同;不過,法國有議會制的傳統,內閣要向國會問責。這就造成法國政壇一個很奇怪的習慣:部長自己都要當選議員,才有認受性做部長。尤其是那些本身是長年從政、而非在另一領域有成就(例如商界)的人士。

這就解釋了為何費朗獲委任去做部長後,又去參與6月的國會選舉,競逐一個他應該不可能會當上的公職。在菲利浦(Edouard Philippe)領導的內閣中,有6名成員參與了國會選舉。

馬克龍及菲利浦可鬆一口氣的是,這6名成員全部當選。如果有競逐的閣員落選,他們很大機會要離開內閣,最著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朱佩(Alain Juppe),他當時已獲委任為環境部長,是內閣中的第二號人物,但在國會選舉中爆冷落敗,須立即離去內閣,觸發一次頗大規模的內閣改組。

不過,正如法廣的報導所說,法國是有國會選舉後,內閣總辭並改組的習慣,以示尊重國會,即使新國會的組成其實不大影響內閣組成。以這一次為例,新內閣應該不會有大變動,但都已經會稱為「菲利浦第二內閣」。

部長去競逐一個法例上禁止他們出任的職位,是否浪費公帑?因為他們當選後,不能擔任議員,繼續當部長。因此,在法國的國會選舉,大部份的候選人會同時表明自己的「替代候選人」,例如文首照片的選票中,紙張上面字體較大的名字是正式候選人,下方字體較小的名字是「替代候選人」。(照片來自《費加羅報》;如果看不到下方名字,可點擊放大)

如果議員擔任內閣成員、出任憲制法院法官等一些公職以及逝世時,他的空缺自動由「替代候選人」補上,但如果他是辭職(而又不是上述情況)的話,該議席便由補選決定繼任人。如果這名議員辭去部長職位,該議席應該要由這名議員重新擔任,原本的「替代候選人」要讓路,但也試過原議員沒有要回議員職位,由「替代候選人」一路擔任至任期結束。

最後一提:究竟部長是否一定要有國會選舉當選的「加持」,其實沒有定論的。正如上述,一些部長本身來自非政界,他擔任部長的認受性來自他出任其他位置的成就,多於「獲選民支持」。現任IMF總幹事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2007年出任農業部長時,便毋須經歷這種選舉洗禮,而由於朱佩落選議員並離開內閣,觸發內閣改組,令拉加德做了一個月農業部長,便要調任財長。

而且,很明顯,這種做法只有在總統大選後所委任的部長才會出現,在總統任期中間——例如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做了2年總統才加入內閣的馬克龍——便不可能有這種做法。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施紀賢「拒絕譴責」香港47人案判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二在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峰會期間舉行記者會,被問及同日較早時香港法院就「47人案」作出裁決,對當中45人判囚4年2月至10年,他會否譴責這個裁決。 《金融時報》報導時,標題稱他「拒絕譴責」 。

波羅的海兩海底電纜損毀 疑遭中國貨船「伊鵬3」切斷

星期一先後傳出有兩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被切斷,綜合 芬蘭《晚報》(Iltalehti) 和 瑞典電視台 SVT 星期二報導,丹麥海岸防衛隊發現,在估計電纜切斷的時間,剛好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在兩條電纜遭破壞的位置附近都曾駛過,執法人員正調查今次是否中國貨船的破壞行為。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