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上星期,法國女星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等100名法國女士在《世界報》發表聯署文章,批評#MeToo運動過火,可能打擊60年代所爭取的性解放,重回以前女性身體是禁忌的年代,也可能造成寒蟬效應,令文藝作品出現審查。
這篇文章挑戰政治正確,還要有全球知名的嘉芙蓮丹露聯署,當然引起全球哄動。對網主來說,在哲學科是高中生必修科目的法國,他們的思辯是有其獨特的一套,就算不同意結論,但他們當中是如何推論出有關結論、引用了什麼概念,也值得去欣賞、學習。
過去幾天,也有一些文章更深入去探討法國式的女性主義、以至法國內部如何討論#MeToo,可補足一下對這個源自美國、現已擴散全球的社會運動的看法。下面是節譯了部份文章(由於時間關係,我不可能全文逐字直譯;另外,有些地方我補充了原文作者認為讀者理所當然知道的背景)。
首先是法國freelance記者Agnes Poirier在英國《衛報》刊登的文章After the #MeToo backlash, an insider’s guide to French feminism(#MeToo反彈後,一個圈內人對法式女性主義的手冊),這篇文章傾向解釋為何法國會出現批評#MeToo的情況出現:
"法國婦女上星期在全球成為頭條,因為當中有100個人在《世界報》發表聯署文章,對#MeToo發表另類意見,認為女權主義者是在猖獗地進行審查。
"她們以法式方法說出她們的想法——說得率直,甚至有點坦率。文章編寫得很差,包括了累贅的多餘篇幅,以某些聯署者是著名作家來說,這情況不應出現。簡單來說,聯署者認為#MeToo是清教徒式禁慾浪潮,強調「強姦是罪行,但纏繞異性不是,即使持久或做得十分笨拙;有紳士風度也不是大男人主義的攻擊」。聯署者又說,一開始是讓女性說出心中話的運動,變成相反效果,正威嚇人們要「正確地」說話,不想說同一口徑的人被逼緘默,拒絕服從新情況的女性被視為同謀及叛徒。
"換言之,這100個法國婦女——她們的想法是代表很多法國婦女的——認為,#MeToo充滿史太林主義(Stalinism)及其思想警察的特質,而不是真民主,她們不能接受女性是「可憐弱小東西」的形象,不能接受覺得女性只是需要被保護的女性的維多利亞時代想法,這些想法是宗教原教旨主義者及反動派人士所讚賞的。
"這是法式女性主義一直跟美國式及英國式的分別的例子——對性及對男人的態度。
"文章部份內容因翻譯而意思變了,因此在社交媒體上備受鞭撻,聯署者被意大利女星Asia Argento批評為「受內在化的厭惡女性觀念切掉了腦袋而變蠢」,更多人說聯署者是「替強姦辯護」、「老得不能理解現今的女性議題」、「擁有太多特權」、「思想停留在六、七十年代」。
"當中較著名的兩名聯署者,資深影星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以及以回憶自己性愛生活的書籍《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La Vie Sexuelle de Catherine M.)而著名的作家Catherine Millet,突然被國內年輕一輩及國內的女權份子視為退步的一群,是擁有太多特權的名人及知識份子,全不關心那些公眾不知其名其姓的強姦及性騷擾受害者,太關注她們自己的性自由。
"火上加油的是,文章加插了一句要捍衛男性的「騷擾(importuner)權」,這句毫不必要的話加深了外界對法國女性的偏見。正如法國著名已故女權學者Simone de Beauvoir在1947曾寫道:「美國女性對法國女性只有蔑視,覺得對方很樂於討好男性,太容易接受男性的衝動。」
"這才是令人遺憾之處。聯署信的確提出一些強而有力的論據。正如備受尊崇的89歲法國歷史學者及女性主義者Michelle Perrot評論這篇聯署時表示:「聯署者是勝利的自由婦女,未能對#MeToo受害者展示同理心......但她們說出她們所想的,很多人認同這觀點。這個辯論是真實的,必須承認這一點。」
"今日的法國存在著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最主要的是追隨de Beauvoir的想法,不是與男人開戰,而是挑戰大男人主義文化、性別不平等及宗教內在的厭惡女性特質。
"法國也輸入了美式女性主義,是頗近期才出現的,這種思潮頗機會主義,「仇恨男性」,對宗教的厭惡女性視而不見,例如會捍衛穿載袍罩。他們認為自己才是法國女性主義的新守衛,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更像史太林的共產黨幹部,或者是穿了裙的法國大革命專政時期領袖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對於什麼才是可接受的行為頒下法令。
"不過,認為這是世代之爭是錯誤的,很多千禧世代也有聯署《世界報》那篇文章。這個分歧是政治的、甚至是意識形態的。
"根據Michelle Perrot,聯署者「害怕#MeToo會損害創作、藝術及性自由;害怕道德主義者的反彈來臨,摧毀自由主義思潮(libertarian)所爭取到的東西;害怕女性身體及性又再成為不能說的禁區;害怕新的道德秩序會引用打擊性慾自由的新審查」,而她認為,這些都確實有理由要害怕。
"有份聯署的41歲心理學家兼作家Sarah Chiche之後再撰文解釋,寫道:「#MeToo受害人的故事十分吸引人,在大眾間很受落,在公共論述中變成新常態。可惜,這變得有隱憂,現在書籍要重寫,電影要重拍。」
"上星期,意大利佛羅倫斯一個歌劇總監決定,把歌劇《卡門》的結局修改,變成卡門殺死了原本殺掉她的男子;Ridley Scott要把最新製作的電影,刪掉面對性騷多名男士的荷里活男星Kevin Spacey的戲份;有藝術評論家在BBC被問,會否杯葛Gauguin的畫展,因為Gauguin曾與未成年少女上過床;有些人想重寫《睡公主》,王子最後吻睡著的公主前,要先獲同意。
"由於嘉芙蓮丹露有份聯署,她主演的1967年電影《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突然被視為替強姦辯解的電影,有人說要禁播。Sarah Chiche說,這股新女性主義正符合文化修正主義的利益,不知道何時及到什麼界限才會停止;而大島渚的七十年代電影《感官世界》和美國俄裔作家Vladimir Nabokov的五十年代小說Lolita在今天也可能不能重見天日,因為反動派及那些自稱進步派的人,會以真實受害者的遭遇之名,叫大家閉嘴。
"外界集中在嘉芙蓮丹露,但很少談及這封聯署的發起人Abnousse Shalmani。她是41歲法籍伊朗裔記者兼作家,生於德黑蘭,在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年代的伊朗長大,直至她隨雙親在1985年逃亡到巴黎為止。她4年前曾出書,披露自己曾被強姦,但令她作為一個女性及作為一個性實體(sexual being)而從那次經歷解脫過來的,是Marquis de Sade等一眾法國作家,而非她年幼在德黑蘭時所被逼穿戴的袍罩。她在近日的爭議中說過,她不是漠視有勇氣說出荷里活監製Harvey Weinstein惡行的女士,也不是認為她們的抗爭不合理,但她及與她持類似意見的女性也要為這場辯論加入一把不同的聲音。"
以上是Agnes Poirier文章的節譯。
有關Poirier文章提及的Michelle Perrot評論,這裏要補充一下。Michelle Perrot接受《世界報》訪問,談論該聯署。根據有人把該訪問全文貼上網誌(我沒有訂閱《世界報》,看不到該報網站上的訪問全文),Michelle Perrot整體來說應是傾向批判那篇聯署的。
Michelle Perrot認同聯署提出的一點,那就是什麼是調情、追求、性騷擾等等,那條界線有時候很清晰,但有時候的確很模糊,例如一男一女身體碰到,很難說這是否性騷擾
不過,Michelle Perrot指出,目前#MeToo打開話題,涉及的問題不在於什麼情況才算是性騷擾這種細微問題,而且也沒有人會認為,指控明顯性侵者會令人覺得所有男人都是性侵狂,相反,目前的討論重點在於「譴責一個支配(domination)的制度,這個制度是大家習以為常到,如果說出來也會覺得羞恥」。
Michelle Perrot又批評聯署中的論點淡化了問題,令到出來投訴的女性好像是阻礙大家的麻煩的人。她亦反駁聯署中稱「#MeToo會令婦女變成永遠弱者」的觀點,認為這股風潮可讓女性成為抗拒壓逼、抗拒支配的參與者,說不,可確認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
西班牙《國家報》就有一篇報導,題為「女性主義的邊界(及限制?)」(Las fronteras (¿y límites?) del feminismo),內文如下:
"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衝擊。在所有事情都要辯論、所有事情都要討論及近乎所有事情都會被質疑的法國,有一班女士公開質疑#MeToo,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上星期法國有兩篇聯署,顯示出女性主義運動不是鐵板一塊,而且在調情與性侵之間的界線等這些基本問題,大家都沒有共識。對於法國政府來說,界線是很清晰的——所有女性都有權說不。在#MeToo出現之前,法國現政府已在推動修例,增加街邊性騷擾的罰則。不過,在法國,大家對在公共交通工具摩擦身體、把手觸及屁股或在工作崗位嘗試偷吻,是否算作性騷擾,則仍未有共識。嘉芙蓮丹露的聯署稱騷擾(importuner)無罪,但男女平等事務國務秘書Marlène Schiappa就說,這種認為調情好像已成為法國文化遺產的概念,十分有問題。
"法國有30名女性火速聯署反駁嘉芙蓮丹露為首所撰寫的文章,很多政客、知識份子及歷史學家——當中包括男性——也反駁該文章,突顯出不是所有法國人都跟那篇「百婦文章」有同樣想法。畢竟,對自己身體有決定權的自由,是女性主義的其中一項基本原則,而那篇聯署捍衛男性「騷擾權」時,正是質疑這項原則,而且那篇文章令人覺得是淡化性騷擾受害女士所受的影響。
"不過,對那篇聯署狂轟,側重在該文章貶低女性主義運動的一面,也令人忽視了那篇聯署提到的另一些質疑,而那些質疑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對文藝的審查。"
法國月刊《哲學》(Philosophie)最新一期以近日的#MeToo爭拗作為主題,封面主題為「可以有沒有支配的情慾嗎?」(Peut-on désirer sans dominer?)(文首截圖)。相對於有關性騷擾問題,或#MeToo本身,《哲學》這一個主題更多談及兩性關係,主要談到傳統男性在社會上有支配地位,亦因此令男女關係或多或少帶有一種支配的關係出現,繼而想看看為何出現這情況、以及可以如可/可否作出改變等問題。
這篇文章挑戰政治正確,還要有全球知名的嘉芙蓮丹露聯署,當然引起全球哄動。對網主來說,在哲學科是高中生必修科目的法國,他們的思辯是有其獨特的一套,就算不同意結論,但他們當中是如何推論出有關結論、引用了什麼概念,也值得去欣賞、學習。
過去幾天,也有一些文章更深入去探討法國式的女性主義、以至法國內部如何討論#MeToo,可補足一下對這個源自美國、現已擴散全球的社會運動的看法。下面是節譯了部份文章(由於時間關係,我不可能全文逐字直譯;另外,有些地方我補充了原文作者認為讀者理所當然知道的背景)。
首先是法國freelance記者Agnes Poirier在英國《衛報》刊登的文章After the #MeToo backlash, an insider’s guide to French feminism(#MeToo反彈後,一個圈內人對法式女性主義的手冊),這篇文章傾向解釋為何法國會出現批評#MeToo的情況出現:
"法國婦女上星期在全球成為頭條,因為當中有100個人在《世界報》發表聯署文章,對#MeToo發表另類意見,認為女權主義者是在猖獗地進行審查。
"她們以法式方法說出她們的想法——說得率直,甚至有點坦率。文章編寫得很差,包括了累贅的多餘篇幅,以某些聯署者是著名作家來說,這情況不應出現。簡單來說,聯署者認為#MeToo是清教徒式禁慾浪潮,強調「強姦是罪行,但纏繞異性不是,即使持久或做得十分笨拙;有紳士風度也不是大男人主義的攻擊」。聯署者又說,一開始是讓女性說出心中話的運動,變成相反效果,正威嚇人們要「正確地」說話,不想說同一口徑的人被逼緘默,拒絕服從新情況的女性被視為同謀及叛徒。
"換言之,這100個法國婦女——她們的想法是代表很多法國婦女的——認為,#MeToo充滿史太林主義(Stalinism)及其思想警察的特質,而不是真民主,她們不能接受女性是「可憐弱小東西」的形象,不能接受覺得女性只是需要被保護的女性的維多利亞時代想法,這些想法是宗教原教旨主義者及反動派人士所讚賞的。
"這是法式女性主義一直跟美國式及英國式的分別的例子——對性及對男人的態度。
"文章部份內容因翻譯而意思變了,因此在社交媒體上備受鞭撻,聯署者被意大利女星Asia Argento批評為「受內在化的厭惡女性觀念切掉了腦袋而變蠢」,更多人說聯署者是「替強姦辯護」、「老得不能理解現今的女性議題」、「擁有太多特權」、「思想停留在六、七十年代」。
"當中較著名的兩名聯署者,資深影星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以及以回憶自己性愛生活的書籍《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La Vie Sexuelle de Catherine M.)而著名的作家Catherine Millet,突然被國內年輕一輩及國內的女權份子視為退步的一群,是擁有太多特權的名人及知識份子,全不關心那些公眾不知其名其姓的強姦及性騷擾受害者,太關注她們自己的性自由。
"火上加油的是,文章加插了一句要捍衛男性的「騷擾(importuner)權」,這句毫不必要的話加深了外界對法國女性的偏見。正如法國著名已故女權學者Simone de Beauvoir在1947曾寫道:「美國女性對法國女性只有蔑視,覺得對方很樂於討好男性,太容易接受男性的衝動。」
"這才是令人遺憾之處。聯署信的確提出一些強而有力的論據。正如備受尊崇的89歲法國歷史學者及女性主義者Michelle Perrot評論這篇聯署時表示:「聯署者是勝利的自由婦女,未能對#MeToo受害者展示同理心......但她們說出她們所想的,很多人認同這觀點。這個辯論是真實的,必須承認這一點。」
"今日的法國存在著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最主要的是追隨de Beauvoir的想法,不是與男人開戰,而是挑戰大男人主義文化、性別不平等及宗教內在的厭惡女性特質。
"法國也輸入了美式女性主義,是頗近期才出現的,這種思潮頗機會主義,「仇恨男性」,對宗教的厭惡女性視而不見,例如會捍衛穿載袍罩。他們認為自己才是法國女性主義的新守衛,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更像史太林的共產黨幹部,或者是穿了裙的法國大革命專政時期領袖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對於什麼才是可接受的行為頒下法令。
"不過,認為這是世代之爭是錯誤的,很多千禧世代也有聯署《世界報》那篇文章。這個分歧是政治的、甚至是意識形態的。
"根據Michelle Perrot,聯署者「害怕#MeToo會損害創作、藝術及性自由;害怕道德主義者的反彈來臨,摧毀自由主義思潮(libertarian)所爭取到的東西;害怕女性身體及性又再成為不能說的禁區;害怕新的道德秩序會引用打擊性慾自由的新審查」,而她認為,這些都確實有理由要害怕。
"有份聯署的41歲心理學家兼作家Sarah Chiche之後再撰文解釋,寫道:「#MeToo受害人的故事十分吸引人,在大眾間很受落,在公共論述中變成新常態。可惜,這變得有隱憂,現在書籍要重寫,電影要重拍。」
"上星期,意大利佛羅倫斯一個歌劇總監決定,把歌劇《卡門》的結局修改,變成卡門殺死了原本殺掉她的男子;Ridley Scott要把最新製作的電影,刪掉面對性騷多名男士的荷里活男星Kevin Spacey的戲份;有藝術評論家在BBC被問,會否杯葛Gauguin的畫展,因為Gauguin曾與未成年少女上過床;有些人想重寫《睡公主》,王子最後吻睡著的公主前,要先獲同意。
"由於嘉芙蓮丹露有份聯署,她主演的1967年電影《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突然被視為替強姦辯解的電影,有人說要禁播。Sarah Chiche說,這股新女性主義正符合文化修正主義的利益,不知道何時及到什麼界限才會停止;而大島渚的七十年代電影《感官世界》和美國俄裔作家Vladimir Nabokov的五十年代小說Lolita在今天也可能不能重見天日,因為反動派及那些自稱進步派的人,會以真實受害者的遭遇之名,叫大家閉嘴。
"外界集中在嘉芙蓮丹露,但很少談及這封聯署的發起人Abnousse Shalmani。她是41歲法籍伊朗裔記者兼作家,生於德黑蘭,在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年代的伊朗長大,直至她隨雙親在1985年逃亡到巴黎為止。她4年前曾出書,披露自己曾被強姦,但令她作為一個女性及作為一個性實體(sexual being)而從那次經歷解脫過來的,是Marquis de Sade等一眾法國作家,而非她年幼在德黑蘭時所被逼穿戴的袍罩。她在近日的爭議中說過,她不是漠視有勇氣說出荷里活監製Harvey Weinstein惡行的女士,也不是認為她們的抗爭不合理,但她及與她持類似意見的女性也要為這場辯論加入一把不同的聲音。"
以上是Agnes Poirier文章的節譯。
有關Poirier文章提及的Michelle Perrot評論,這裏要補充一下。Michelle Perrot接受《世界報》訪問,談論該聯署。根據有人把該訪問全文貼上網誌(我沒有訂閱《世界報》,看不到該報網站上的訪問全文),Michelle Perrot整體來說應是傾向批判那篇聯署的。
Michelle Perrot認同聯署提出的一點,那就是什麼是調情、追求、性騷擾等等,那條界線有時候很清晰,但有時候的確很模糊,例如一男一女身體碰到,很難說這是否性騷擾
不過,Michelle Perrot指出,目前#MeToo打開話題,涉及的問題不在於什麼情況才算是性騷擾這種細微問題,而且也沒有人會認為,指控明顯性侵者會令人覺得所有男人都是性侵狂,相反,目前的討論重點在於「譴責一個支配(domination)的制度,這個制度是大家習以為常到,如果說出來也會覺得羞恥」。
Michelle Perrot又批評聯署中的論點淡化了問題,令到出來投訴的女性好像是阻礙大家的麻煩的人。她亦反駁聯署中稱「#MeToo會令婦女變成永遠弱者」的觀點,認為這股風潮可讓女性成為抗拒壓逼、抗拒支配的參與者,說不,可確認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
西班牙《國家報》就有一篇報導,題為「女性主義的邊界(及限制?)」(Las fronteras (¿y límites?) del feminismo),內文如下:
"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衝擊。在所有事情都要辯論、所有事情都要討論及近乎所有事情都會被質疑的法國,有一班女士公開質疑#MeToo,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上星期法國有兩篇聯署,顯示出女性主義運動不是鐵板一塊,而且在調情與性侵之間的界線等這些基本問題,大家都沒有共識。對於法國政府來說,界線是很清晰的——所有女性都有權說不。在#MeToo出現之前,法國現政府已在推動修例,增加街邊性騷擾的罰則。不過,在法國,大家對在公共交通工具摩擦身體、把手觸及屁股或在工作崗位嘗試偷吻,是否算作性騷擾,則仍未有共識。嘉芙蓮丹露的聯署稱騷擾(importuner)無罪,但男女平等事務國務秘書Marlène Schiappa就說,這種認為調情好像已成為法國文化遺產的概念,十分有問題。
"法國有30名女性火速聯署反駁嘉芙蓮丹露為首所撰寫的文章,很多政客、知識份子及歷史學家——當中包括男性——也反駁該文章,突顯出不是所有法國人都跟那篇「百婦文章」有同樣想法。畢竟,對自己身體有決定權的自由,是女性主義的其中一項基本原則,而那篇聯署捍衛男性「騷擾權」時,正是質疑這項原則,而且那篇文章令人覺得是淡化性騷擾受害女士所受的影響。
"不過,對那篇聯署狂轟,側重在該文章貶低女性主義運動的一面,也令人忽視了那篇聯署提到的另一些質疑,而那些質疑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對文藝的審查。"
法國月刊《哲學》(Philosophie)最新一期以近日的#MeToo爭拗作為主題,封面主題為「可以有沒有支配的情慾嗎?」(Peut-on désirer sans dominer?)(文首截圖)。相對於有關性騷擾問題,或#MeToo本身,《哲學》這一個主題更多談及兩性關係,主要談到傳統男性在社會上有支配地位,亦因此令男女關係或多或少帶有一種支配的關係出現,繼而想看看為何出現這情況、以及可以如可/可否作出改變等問題。
最後一提是聯署文章要捍衛的男性權利。法文原文是用上importuner這個字。正如我在臉書回應留言時也說過,這類「男女接觸」的字眼是十分難翻譯的,因為由男女雙方兩情相悅的接觸,到強姦之間,以及由普通解摸(例如輕摸雙手),到做愛之間,每個文化都有不同的尺度,如果是兩個最極端的情況,倒是很容易在另一語言中找到相對應的說法,但夾在中間的呢?那就有點困難。
說回importuner這個字,當天台灣中央社用了「調情」這個較正面的字眼,英文翻譯初時有人用「hit on」(挑逗),之後較多人用「pester」(纏繞)。我不是太觸摸到這個字本身的含意,但根據前文後理,總之是一定未去到強姦、性暴力、或粗暴撫摸異性身體的地步,但肯定不只是不小心碰到異性身體、或純粹口甜舌滑的調情這麼簡單,是介乎兩者之間的行為。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