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英國、愛爾蘭和法國在3號受到強烈風暴「Eleanor」吹襲,德國同日就被強烈風暴「Burglind」吹襲——「Eleanor」和「Burglind」所指都是同一個風暴。在歐洲,這類秋冬風暴是如命名呢?
有關歐洲這類秋冬風暴,我在4年前介紹過,大家可看回那篇文章。簡單來說,這類天氣系統名為「溫帶氣旋」、extratropical cyclone,如果嫌我寫得太簡單,大家可自行鍵入那些字在網上搜尋,應該很容易尋找到。
我4年前寫那篇文章時,則仍未有(普遍的)歐洲溫帶氣旋命名,這個(算)是近年出現的現象。
大家應該習慣了熱帶氣旋/颱風有名字。當初熱帶氣旋有名字,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西太平洋及南海/大西洋/印度洋或南太平洋)出現多個熱帶氣旋的情況是經常出現,如果不命名,氣象人員之間的溝通都會出現混亂,因此需要命名(或者如日本或之前的大陸般,給予編號)。歐洲秋冬溫帶氣旋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在歐洲或北大西洋同時出現2個溫帶氣旋的情況極少出現,因此從氣象觀測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需要給溫帶氣旋命名的。
不過,當要向公眾解釋或報導溫帶氣旋到來並將帶來惡劣天氣時,為這個系統、或純粹為這一次惡劣天氣命名,會較為方便。
在德國以外的歐洲地方,秋冬風暴的命原本是頗隨意的,在較久前的風暴,如果造成嚴重傷亡,之後經常要提及時,可能只會稱為XXXX年大雪暴就算。在英國及愛爾蘭,習慣以紀念日來命名,例如2013年曾出現「聖猶達風暴」(St. Jude storm),稱為「聖猶達」是因為來襲英國的日子正好是基督教中的聖猶達紀念日;2014年2月12日吹襲英愛兩地的風暴,愛爾蘭人稱為「達爾文風暴」,因為那天是達爾文的冥壽。這2個名稱不是官方的,純粹是某一個氣象報導員最先使用,然後大家覺得OK,就跟隨這樣稱呼。
之後,英國和愛爾蘭的氣象機關決定在2015/16秋冬季引入溫帶氣旋命名的做法,仿效美國對大西洋颶風的命名方法,每年定出21個名字,按字母排列,男女名字相間,而且跟美國一樣,不會用Q、U、X、Y、Z起首的字母。另外,如果溫帶氣旋是由大西洋熱帶氣旋的殘餘演變而成,則繼續使用美國原本對該颶風給予的名字。
氣象機關這樣做,主要是希望提高公眾對這類惡劣天氣的意識,因為新聞報導有個名字去解說,標題寫上「風暴XXX將來襲」,會較能吸引大家關注天氣將急速轉壞。
英國及愛爾蘭開始使用命名做法時,曾向公眾募集名字,但暫時已累積了很多建議,因此在這個秋冬風季未有再問公眾意見。以下是今年的名字(請點擊放大):
在西太平洋,只要一個熱帶低氣壓中心風力達到一個程度,而且相信會持續在該水平或以上一段時間,就會向該系統發出名字。但歐洲的溫帶氣旋,英愛氣象機關會待有跡象顯示該氣旋會抵達英愛兩地,而且帶來惡劣天氣時,才會命名。如果不會前來,或者系統太弱不足以構成惡劣天氣,則不會命名。所謂惡劣天氣,英國是以有機會發出琥珀色(amber)或紅色惡劣天氣警報來作準。英國的惡劣天氣警報分3級,包括代表未來數天可能出現嚴重惡劣天氣的黃色、代表出現嚴重惡劣天氣機會上升的琥珀色、以及快將或正在出現嚴重惡劣天氣的紅色。而無論溫帶氣旋是帶來大風、大雨還是/和大雪,英國都會對該氣旋作出命名。
到去年12月開始,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跟隨英愛兩國的做法,同樣對風暴命名,命名原則大致相同,下面是法西葡三國在今年秋冬風季的名字名單(請點擊放大):
法西葡三國又與英愛兩國協調,同意如果其中一方已經對一個溫帶氣旋作出命名,另一方就會跟隨使用,因此法西葡三國也叫3號的風暴為「Eleanor」,而法西葡三國的名單,今年只用到「Carmen」,1月1日才出現。
最後說一說德國。德國目前傳媒常用的名字是由柏林自由大學氣象研究院決定及編排,該研究院早在50年代初已開始這樣做,傳媒則稍後才逐漸普遍使用,而這個不是德國官方氣象機關所使用的。跟英法兩套系統不同,柏林自由大學氣象研究院是對所有高氣壓及低氣壓的系統都會命名,即使那個系統十分弱,甚至是一個帶來好天氣的系統,尤其是高氣壓,而他們是針對中歐的氣象系統。原本是低氣壓使用女性名字,高氣壓使用男性名字,但惡劣天氣通常跟低氣壓有關,高氣壓一般是晴朗天氣,女性跟惡劣天氣有關,好像有點性別歧視,因此之後改為雙數年份就低氣壓用女名、高氣壓用男名,單數年份掉轉。
另外,該研究院目前已推出了「買名字」做法,公眾可以付錢,提出使用什麼名字,價錢大概是200歐元以上。除了有你的名字、在網上可看到是你建議的之外,使用過後,研究院會製成報告寄給你,講述「你的」系統的歷史,例如何時出現、帶來什麼天氣等等。
本文資料來源:
英國氣象機關的介紹
英國氣象機關在2015年引用命名時的新聞稿
柏林自由大學氣象研究院的介紹
[文首照片為德國斯圖加特被大風吹襲後的情況;來自BBC]
有關歐洲這類秋冬風暴,我在4年前介紹過,大家可看回那篇文章。簡單來說,這類天氣系統名為「溫帶氣旋」、extratropical cyclone,如果嫌我寫得太簡單,大家可自行鍵入那些字在網上搜尋,應該很容易尋找到。
我4年前寫那篇文章時,則仍未有(普遍的)歐洲溫帶氣旋命名,這個(算)是近年出現的現象。
大家應該習慣了熱帶氣旋/颱風有名字。當初熱帶氣旋有名字,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西太平洋及南海/大西洋/印度洋或南太平洋)出現多個熱帶氣旋的情況是經常出現,如果不命名,氣象人員之間的溝通都會出現混亂,因此需要命名(或者如日本或之前的大陸般,給予編號)。歐洲秋冬溫帶氣旋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在歐洲或北大西洋同時出現2個溫帶氣旋的情況極少出現,因此從氣象觀測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需要給溫帶氣旋命名的。
不過,當要向公眾解釋或報導溫帶氣旋到來並將帶來惡劣天氣時,為這個系統、或純粹為這一次惡劣天氣命名,會較為方便。
在德國以外的歐洲地方,秋冬風暴的命原本是頗隨意的,在較久前的風暴,如果造成嚴重傷亡,之後經常要提及時,可能只會稱為XXXX年大雪暴就算。在英國及愛爾蘭,習慣以紀念日來命名,例如2013年曾出現「聖猶達風暴」(St. Jude storm),稱為「聖猶達」是因為來襲英國的日子正好是基督教中的聖猶達紀念日;2014年2月12日吹襲英愛兩地的風暴,愛爾蘭人稱為「達爾文風暴」,因為那天是達爾文的冥壽。這2個名稱不是官方的,純粹是某一個氣象報導員最先使用,然後大家覺得OK,就跟隨這樣稱呼。
之後,英國和愛爾蘭的氣象機關決定在2015/16秋冬季引入溫帶氣旋命名的做法,仿效美國對大西洋颶風的命名方法,每年定出21個名字,按字母排列,男女名字相間,而且跟美國一樣,不會用Q、U、X、Y、Z起首的字母。另外,如果溫帶氣旋是由大西洋熱帶氣旋的殘餘演變而成,則繼續使用美國原本對該颶風給予的名字。
氣象機關這樣做,主要是希望提高公眾對這類惡劣天氣的意識,因為新聞報導有個名字去解說,標題寫上「風暴XXX將來襲」,會較能吸引大家關注天氣將急速轉壞。
英國及愛爾蘭開始使用命名做法時,曾向公眾募集名字,但暫時已累積了很多建議,因此在這個秋冬風季未有再問公眾意見。以下是今年的名字(請點擊放大):
在西太平洋,只要一個熱帶低氣壓中心風力達到一個程度,而且相信會持續在該水平或以上一段時間,就會向該系統發出名字。但歐洲的溫帶氣旋,英愛氣象機關會待有跡象顯示該氣旋會抵達英愛兩地,而且帶來惡劣天氣時,才會命名。如果不會前來,或者系統太弱不足以構成惡劣天氣,則不會命名。所謂惡劣天氣,英國是以有機會發出琥珀色(amber)或紅色惡劣天氣警報來作準。英國的惡劣天氣警報分3級,包括代表未來數天可能出現嚴重惡劣天氣的黃色、代表出現嚴重惡劣天氣機會上升的琥珀色、以及快將或正在出現嚴重惡劣天氣的紅色。而無論溫帶氣旋是帶來大風、大雨還是/和大雪,英國都會對該氣旋作出命名。
到去年12月開始,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跟隨英愛兩國的做法,同樣對風暴命名,命名原則大致相同,下面是法西葡三國在今年秋冬風季的名字名單(請點擊放大):
法西葡三國又與英愛兩國協調,同意如果其中一方已經對一個溫帶氣旋作出命名,另一方就會跟隨使用,因此法西葡三國也叫3號的風暴為「Eleanor」,而法西葡三國的名單,今年只用到「Carmen」,1月1日才出現。
最後說一說德國。德國目前傳媒常用的名字是由柏林自由大學氣象研究院決定及編排,該研究院早在50年代初已開始這樣做,傳媒則稍後才逐漸普遍使用,而這個不是德國官方氣象機關所使用的。跟英法兩套系統不同,柏林自由大學氣象研究院是對所有高氣壓及低氣壓的系統都會命名,即使那個系統十分弱,甚至是一個帶來好天氣的系統,尤其是高氣壓,而他們是針對中歐的氣象系統。原本是低氣壓使用女性名字,高氣壓使用男性名字,但惡劣天氣通常跟低氣壓有關,高氣壓一般是晴朗天氣,女性跟惡劣天氣有關,好像有點性別歧視,因此之後改為雙數年份就低氣壓用女名、高氣壓用男名,單數年份掉轉。
另外,該研究院目前已推出了「買名字」做法,公眾可以付錢,提出使用什麼名字,價錢大概是200歐元以上。除了有你的名字、在網上可看到是你建議的之外,使用過後,研究院會製成報告寄給你,講述「你的」系統的歷史,例如何時出現、帶來什麼天氣等等。
本文資料來源:
英國氣象機關的介紹
英國氣象機關在2015年引用命名時的新聞稿
柏林自由大學氣象研究院的介紹
[文首照片為德國斯圖加特被大風吹襲後的情況;來自BBC]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