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一股大型風暴由27日晚起吹襲英國,並向東移影響歐陸及北歐多國家,目前至少超過10人死亡,而且令交通嚴重受干擾。上面照片來自BBC,是荷蘭的情況。
香港是夏秋打風,歐洲則是秋末至冬季打風。大家對歐洲的大型風暴有多少認識呢?
有關詳細,可以看英文維基百科的解說--如果你看得懂。英文維基用了European windstorm來形容這類風暴,但正如內文所說,跟西太平洋的「颱風」及北美洲的「颶風」不同,歐洲人對這種自然氣象現象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只是說「風暴」、「大風」而已,一般歐洲傳媒不會如亞洲或北美的傳媒報導颱風/颶風來襲般,會很突出天氣圖中的一個明顯的天氣系統,只會說大概哪一天會有大風大雨便算。
這類風暴是「溫帶氣旋」的一種,例如下面英國氣象部門的預測圖,在天氣圖上,這類風暴都是很明顯可以看得出的:
跟熱帶氣旋能量來自高溫海水不同,這種歐洲風暴的能量來自冷暖鋒相遇所造成的巨大溫差,因此,即使登陸,只要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仍有巨大溫差,這個系統的風力仍可繼續增強。這類風暴是源自北美洲東岸,當加拿大的冷空氣跟墨西哥灣的暖空氣相遇,便會形成一個低氣壓。而在北緯30度至60度之間,有一股「噴射氣流」(jet stream)環繞全球,一般這股氣流附近都有強大溫差。因此,當北美洲東岸的低氣壓向東移,跟噴射氣流相遇時,噴射氣流會令這股低氣壓急速增,形成風暴。但這個氣旋進一步向東移,移離噴射氣流時,便會逐步減弱及消散。
一般而言,歐洲這種冬天風暴較亞洲的颱風大很多,直徑約1000公里。根據維基,每個冬季平均有4至5個這類風暴,但實際上,可以造成如這次般巨大風力的 (英國錄得最高陣風為每小時160公里,德國則錄得約190公里,至於平均風速,大概有100公里甚至颶風級,這風速影響幾小時至半天左右),1年最多大 概只有1個。路徑方面,理論上全歐洲(包括冰島)都有可能受影響,但下面1990年風暴Daria應是最典型的路徑:先影響英倫三島中部至南部及法國北 部,然後是荷比盧、丹麥、德國,再之後是北歐三國(或稍南面的話,則是波蘭)
(上面圖片來自http://www.met.reading.ac.uk/~extws/cgi-bin/storms/storms.cgi?storm1=Daria;請點擊放大)
在下2002年在比利時「親身感受」過一次--那次是可入歷史名冊、其中一次威力強大的風暴。當日是星期日(我在英國的朋友則在星期五、六便已感受到),我差不多全天也在家中,但倒不是因為當局呼籲留在家中,而是週日沒事幹而已。跟香港的颱風不同,這種風暴下雨不大,而且如果不是靠近岸邊有大浪的話,因此,雖然在室內也感受到外面是很大風,但說天氣「惡劣」,我又不覺得真的那麼惡劣。
不過,我認識的一名比利時人事後說,當時她在開會,期間有人打電話,告訴她:她家的屋頂已被吹走......
該次風暴的確令不少比利時建築物受損。於是,之後幾天,比利時傳媒熱烈討論,究竟該次風暴是否「百年一遇」?各界均逼氣象部門交出所有當地風速的歷史紀錄出來。理由很簡單,因為大部份家居損毀保險都有條款,列明「百年一遇」(或「史無前例」)的風暴是不包的,於是保險商和投保人便不斷爭拗那次是否「百年一遇」的風暴。
對全球保險業而已,歐洲的風暴是造成龐大損失的一種天災,因為影響範圍大,而且影響的既是富裕、亦人口密集的地區。
對於英國而言,這肯定不是百年一遇,而是1987年以來最強--因為當年出現一個三世紀有紀錄以來最強的風暴,18人死亡,全國超過1000萬棵樹吹倒。最「災難」的是天氣預報,氣象部門無論由威力,或會否在英國登陸,都全部預測錯誤。下面是BBC當年的風災報導,由2:00起,講述氣象部門前幾天的預測,還要重播前一天該台著名氣象報導員Michael Fish向全國說,有人向BBC打電話問風暴會否來襲,他說如果大家有看他的節目的話,大家可以放心:
自此,英國氣象部門學乖了,大幅改善預測技術及警告通報系統,這次便預早呼籲居民預備。不過,這又輪到有人質疑,風暴威力不似預期,氣象部門是否太誇張?交通系統是否太早停駛?是否太早決定英國大部份人週一不用上班?
看來,在呼籲預防天災及預防會否造成經濟損失之間,這種爭論不只在香港出現呢。
香港是夏秋打風,歐洲則是秋末至冬季打風。大家對歐洲的大型風暴有多少認識呢?
有關詳細,可以看英文維基百科的解說--如果你看得懂。英文維基用了European windstorm來形容這類風暴,但正如內文所說,跟西太平洋的「颱風」及北美洲的「颶風」不同,歐洲人對這種自然氣象現象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只是說「風暴」、「大風」而已,一般歐洲傳媒不會如亞洲或北美的傳媒報導颱風/颶風來襲般,會很突出天氣圖中的一個明顯的天氣系統,只會說大概哪一天會有大風大雨便算。
這類風暴是「溫帶氣旋」的一種,例如下面英國氣象部門的預測圖,在天氣圖上,這類風暴都是很明顯可以看得出的:
跟熱帶氣旋能量來自高溫海水不同,這種歐洲風暴的能量來自冷暖鋒相遇所造成的巨大溫差,因此,即使登陸,只要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仍有巨大溫差,這個系統的風力仍可繼續增強。這類風暴是源自北美洲東岸,當加拿大的冷空氣跟墨西哥灣的暖空氣相遇,便會形成一個低氣壓。而在北緯30度至60度之間,有一股「噴射氣流」(jet stream)環繞全球,一般這股氣流附近都有強大溫差。因此,當北美洲東岸的低氣壓向東移,跟噴射氣流相遇時,噴射氣流會令這股低氣壓急速增,形成風暴。但這個氣旋進一步向東移,移離噴射氣流時,便會逐步減弱及消散。
一般而言,歐洲這種冬天風暴較亞洲的颱風大很多,直徑約1000公里。根據維基,每個冬季平均有4至5個這類風暴,但實際上,可以造成如這次般巨大風力的 (英國錄得最高陣風為每小時160公里,德國則錄得約190公里,至於平均風速,大概有100公里甚至颶風級,這風速影響幾小時至半天左右),1年最多大 概只有1個。路徑方面,理論上全歐洲(包括冰島)都有可能受影響,但下面1990年風暴Daria應是最典型的路徑:先影響英倫三島中部至南部及法國北 部,然後是荷比盧、丹麥、德國,再之後是北歐三國(或稍南面的話,則是波蘭)
(上面圖片來自http://www.met.reading.ac.uk/~extws/cgi-bin/storms/storms.cgi?storm1=Daria;請點擊放大)
在下2002年在比利時「親身感受」過一次--那次是可入歷史名冊、其中一次威力強大的風暴。當日是星期日(我在英國的朋友則在星期五、六便已感受到),我差不多全天也在家中,但倒不是因為當局呼籲留在家中,而是週日沒事幹而已。跟香港的颱風不同,這種風暴下雨不大,而且如果不是靠近岸邊有大浪的話,因此,雖然在室內也感受到外面是很大風,但說天氣「惡劣」,我又不覺得真的那麼惡劣。
不過,我認識的一名比利時人事後說,當時她在開會,期間有人打電話,告訴她:她家的屋頂已被吹走......
該次風暴的確令不少比利時建築物受損。於是,之後幾天,比利時傳媒熱烈討論,究竟該次風暴是否「百年一遇」?各界均逼氣象部門交出所有當地風速的歷史紀錄出來。理由很簡單,因為大部份家居損毀保險都有條款,列明「百年一遇」(或「史無前例」)的風暴是不包的,於是保險商和投保人便不斷爭拗那次是否「百年一遇」的風暴。
對全球保險業而已,歐洲的風暴是造成龐大損失的一種天災,因為影響範圍大,而且影響的既是富裕、亦人口密集的地區。
對於英國而言,這肯定不是百年一遇,而是1987年以來最強--因為當年出現一個三世紀有紀錄以來最強的風暴,18人死亡,全國超過1000萬棵樹吹倒。最「災難」的是天氣預報,氣象部門無論由威力,或會否在英國登陸,都全部預測錯誤。下面是BBC當年的風災報導,由2:00起,講述氣象部門前幾天的預測,還要重播前一天該台著名氣象報導員Michael Fish向全國說,有人向BBC打電話問風暴會否來襲,他說如果大家有看他的節目的話,大家可以放心:
看來,在呼籲預防天災及預防會否造成經濟損失之間,這種爭論不只在香港出現呢。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