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依然相信2020美國大選舞弊,你不用閱讀這篇文章。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畢竟之前也是專注分享歐洲新聞,補回早前文章,談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週公佈下一屆2024-29歐委會各專員的職位分配。
一般觀察是:專員的職務有頗多重疊,各專員之間的分工不清,這令馮德萊恩更容易集權在自己手上,歐委會由集體合作逐漸更像主席有明顯更高權威的「總統制」。
詳細請參閱Patreon文章,這裏只談一個例子:副主席之間都有重疊,當中以主管綠色新政的 Teresa Ribera、主管科技的 Henna Virkkunen 和主管經濟產業的 Stéphane Séjourné 之間的重疊很明顯。
來自法國的 Séjourné 職銜很高級,但會面對很嚴重的制肘。馮德萊恩給予 Séjourné 和 Ribera 的公開信函講明,潔淨產業政策(太陽能、電動車等等)同時由這2名副主席處理,特別是決定應否向某一產業或企業提供政府補貼,但最終話事權會在 Ribera 手上,因為 Ribera 身兼競爭專員。
Ribera 主管競爭政策,其實很奇怪,本屆歐委會由統籌科技政策的副主席 Margrethe Vestager 兼管競爭是較合理,因為目前反壟斷裁決最大機會針對美國的科企,即是說下屆主管科技的 Virkkunen 不能動用競爭政策來處理科技政策。
科技和產業這2項政策互為關連,Virkkunen 和 Séjourné 必須合作。這聽起來好像很自然,但在本屆2019-24歐委會,產業由內部市場專員負責,他要跟主管科技的副主席合作,統籌經濟的副主席不兼管產業。
副主席主要功能是統籌,一個統籌幾個部門/專員的副主席要跟另一個副主席再協調,聽起來很奇怪,很明顯最終還得主席自己再統籌。
要進一步理解這種職權重疊如何導致歐委會「總統化」,須說說歐委會的性質。
很多人形容歐委會專員是部長,他們加起來像一個內閣。這只算部份正確,歐委會確實被形容為 college,是集體決策制,但歐洲研究對歐委會更典型的形容是「半政治、半行政」。
歐盟專員確實每星期開會一次,就重大政策拍板,之後向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推銷,而且專員需要擬訂政策,這些確實像內閣和部長。不過,歐盟專員也有「獨立機關」的一面,最明顯的例子是競爭專員,他對企業併購有否決權,這個權力在英國、美國等地多由市場監管機構擁有,不能由部長或「政府」處理,否則會令裁決顯得(太)有政治考慮。所以,歐委會需要「政治獨立」。
以往(例如我讀書時仍只有15個成員國的年代),成員國不多,歐盟專員數目也不用太多,每個專員管理的政策較大,跟其他專員協調的需要較低,亦因此也可以較不用理會歐委會主席的命令。
當歐盟2004年突然一下子由15國變成25國,成員國堅持每國有一名專員,歐盟專員數目增多,再加上歐盟管理的政策也增加,專員決策時衝撞到其他專員的職權的機會增加,這令主席協調的角色開始吃重,相對下,專員的影響力下降。
歐委會「總統化」在2004-14擔任主席的巴羅佐(José Manuel Barroso)年代已經開始,但馮德萊恩明顯更傾向集權在自己個人身上。從她臨門一腳要求法國換走Thierry Breton便可看出,她很在意歐委會主席與專員之間的上司—下屬關係,不太接受專員挑戰自己。
畢竟之前也是專注分享歐洲新聞,補回早前文章,談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週公佈下一屆2024-29歐委會各專員的職位分配。
一般觀察是:專員的職務有頗多重疊,各專員之間的分工不清,這令馮德萊恩更容易集權在自己手上,歐委會由集體合作逐漸更像主席有明顯更高權威的「總統制」。
詳細請參閱Patreon文章,這裏只談一個例子:副主席之間都有重疊,當中以主管綠色新政的 Teresa Ribera、主管科技的 Henna Virkkunen 和主管經濟產業的 Stéphane Séjourné 之間的重疊很明顯。
來自法國的 Séjourné 職銜很高級,但會面對很嚴重的制肘。馮德萊恩給予 Séjourné 和 Ribera 的公開信函講明,潔淨產業政策(太陽能、電動車等等)同時由這2名副主席處理,特別是決定應否向某一產業或企業提供政府補貼,但最終話事權會在 Ribera 手上,因為 Ribera 身兼競爭專員。
Ribera 主管競爭政策,其實很奇怪,本屆歐委會由統籌科技政策的副主席 Margrethe Vestager 兼管競爭是較合理,因為目前反壟斷裁決最大機會針對美國的科企,即是說下屆主管科技的 Virkkunen 不能動用競爭政策來處理科技政策。
科技和產業這2項政策互為關連,Virkkunen 和 Séjourné 必須合作。這聽起來好像很自然,但在本屆2019-24歐委會,產業由內部市場專員負責,他要跟主管科技的副主席合作,統籌經濟的副主席不兼管產業。
副主席主要功能是統籌,一個統籌幾個部門/專員的副主席要跟另一個副主席再協調,聽起來很奇怪,很明顯最終還得主席自己再統籌。
要進一步理解這種職權重疊如何導致歐委會「總統化」,須說說歐委會的性質。
很多人形容歐委會專員是部長,他們加起來像一個內閣。這只算部份正確,歐委會確實被形容為 college,是集體決策制,但歐洲研究對歐委會更典型的形容是「半政治、半行政」。
歐盟專員確實每星期開會一次,就重大政策拍板,之後向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推銷,而且專員需要擬訂政策,這些確實像內閣和部長。不過,歐盟專員也有「獨立機關」的一面,最明顯的例子是競爭專員,他對企業併購有否決權,這個權力在英國、美國等地多由市場監管機構擁有,不能由部長或「政府」處理,否則會令裁決顯得(太)有政治考慮。所以,歐委會需要「政治獨立」。
以往(例如我讀書時仍只有15個成員國的年代),成員國不多,歐盟專員數目也不用太多,每個專員管理的政策較大,跟其他專員協調的需要較低,亦因此也可以較不用理會歐委會主席的命令。
當歐盟2004年突然一下子由15國變成25國,成員國堅持每國有一名專員,歐盟專員數目增多,再加上歐盟管理的政策也增加,專員決策時衝撞到其他專員的職權的機會增加,這令主席協調的角色開始吃重,相對下,專員的影響力下降。
歐委會「總統化」在2004-14擔任主席的巴羅佐(José Manuel Barroso)年代已經開始,但馮德萊恩明顯更傾向集權在自己個人身上。從她臨門一腳要求法國換走Thierry Breton便可看出,她很在意歐委會主席與專員之間的上司—下屬關係,不太接受專員挑戰自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