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華人「成衣黑社會」仇殺蔓延至羅馬 黑幫大老心腹街頭遭擊斃

羅馬星期一晚 有一對華裔夫婦街頭遭轟6槍擊斃 ,由於男死者跟當地黑社會有關,顯示華人黑社會的仇殺已由托斯卡拿(Tuscany / Toscana)普拉托(Prato)蔓延至南面250公里外的羅馬。

德國35年反核史

(照片來自FAZ)

德國反核份子近日發動了大規模阻撓核廢料運送的示威,相信是該國歷來最長的阻撓行動。一架由法國運送核廢料往德國Gorleben市一個核廢料儲存庫的火車在11月5日出發,結果惹來四、五萬人沿途攔截,包括坐在火車軌上,或在車軌擺放石頭,以及在儲存庫外靜坐2天封鎖該儲存庫。德國警方要出動近二萬人,行動合共花了5000萬歐元(5.3億港元/20.8億新台幣/4.6億人民幣),不斷把那些示威者抬走及清理石頭後,那批核廢料才在9日早上送抵那個儲存庫。

各國都有反核運動,但在德國尤烈,亦尤有歷史及政治重要性。以下撮譯法國《世界報》有關德國反核史,頗有趣,可作參考。

"最早的(反核)鬥爭在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城鎮Wyhl發生,該州政府在1973年決定那個城鎮興建核電廠。環保份子首度佔領該地,48小時後保安部隊便結束那次佔領,但環保份子旋即再佔據那兒,而且長達8個月,由1975年2月至10月。那場原本只在地區層面有重意義的反核鬥爭,也因此對全國也有影響。儘管法院裁定可興建那座核電廠,但最終也沒有執行。

"這次成功後,反核份子2年後嘗試反對另外2個核電廠:一個在Brokdorf,另一個是建於Kalkar、由西德、荷蘭和比利時合建的反應堆。在1997年,這2個計劃都各自引來5萬至6萬人出來反對。

"Brokdorf的核電廠最終在1986年與電網連接,但Kalkar的反應堆因遇到多次技術問題,結果放棄,原址在1995年變成休憩公園!

"1979年,導致20萬人要疏散的美國三哩島核電廠事故3個月後,德國漢諾威出現德國歷來最大型反核示威,10萬人出席示威,抗議在Gorleben興建核廢料儲存庫。這個小鎮亦迅速成為反核運動的象徵。

"1980年3月,一批人士在Gorleben紮營,並自稱建立「Wendland自由州」。政府在1982年9月結束該批駐紮營地人士的行動。......

"1986年4月的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災難,令反核運動獲更多人支持。幾個月後--以及一次事件1名示威者身亡的反核示威後,德國政府放棄在Wackersdorf興建核廢料處理廠。

"在1990年代,反核活動集中在反抗核廢料運送的抗爭上。"

從以上歷史便可知德國社會的反核意識十分強烈。這次示威除了大規模,亦因為剛巧德國政府在9月拍板,延長國內核電廠壽命平均12年,變相推翻之前中間偏左「紅緣政府」的決定,因此變得極具政治重要性。民調顯示,59%德國人反對這決定,37%支持--儘管德國政府強調,延長核電廠壽命與處理核廢料是兩回事,就算如期結束國內所有核電廠,之前使用核電的核廢料仍得處理。

更宏觀地看,有當地傳媒認為,這次示威規模之大,進一步顯示德國人對現政府的政策不滿。其中,反核似乎與斯圖加特反高鐵運動合流--這亦進一步顯示,德國社會進一步與綠黨的政治理念合流,綠黨民望似乎可望再升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國民寧往曼谷新山旅遊 新加坡食肆結業潮加速

路透 星期四報導 ,新加坡食肆倒閉的步伐加速,今年以來平均每個月有307間食肆結業,較去年的254間再加快,而2022和2023年是230間左右。

「黑紅聯合政府」組成 默茨5月初就任總理

德國 組成「黑紅聯盟」政府 ,CDU(基民盟)黨魁默茨(Friedrich Merz)星期三下午聯同CSU(基社盟)黨魁索德(Markus Soeder),以及SPD(社民黨)2名聯席黨魁克凌拜(Lars Klingbeil)和 Saskia Esken 一同會見傳媒,介紹新政府的施政綱領。默茨表示,計劃新政府在5月初就職。

擔任全國或省政協 信和黃氏家族4人被新加坡列為PSP

新加坡內政部星期一宣佈, 把信和集團主席黃志祥及其3名兒女列為「政治重要人物」(PSP) ,需要加強接受監察有沒有協助外國干預新加坡內政。把4人列為PSP,理由是他們擔任中國全國或省政協。

澤連斯基:至少155中國人替俄作戰 烏軍:有中國人支付2.7萬港元爭取當兵

【文章已更正;此前版本說中國士兵收取30萬盧布報酬的內容是錯誤,應為支付30萬盧布】 烏克蘭就中國籍士兵替俄軍打仗一事發放更多資訊,總統澤連斯基星期三稱至少有155名中國公民在烏克蘭領土協助俄軍攻打烏克蘭。

暫停實施對美報復關稅90天 馮德萊恩:給談判一個機會

歐盟成員國周三才通過反制美國鋼鋁關稅的措施,準備下周二實施首批報復關稅,但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周四中午突然發表簡短聲明 ,宣佈全部反制美國關稅暫緩實施90天,表示歐盟「希望給談判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