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季節又到, 2023年醫學獎頒給2名發展出 mRNA (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的科學家,他們是美國學者 Drew Weissman 【照片右】和匈牙利學者 Katalin Kariko 【照片左】 。 評審委員會說,二人發現核苷(nucleoside)修飾,這是 mRNA 得以出現的關鍵技術,COVID19疫苗顯示,mRNA 有助疫苗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成功,協助世界應付現代其中一場最嚴重的人類健康威脅。 Kariko 1955年生於匈牙利,截至80年代中前在匈牙利就學和從事研究,之後到了美國的大學工作至今,包括1989年至2013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2013年跳槽至德國企業 BioNTech,2022年從公司離職,2021年起至今同時擔任匈牙利 Szeged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Weissman 1959年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大學畢業,1997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建立其研究團隊,因此跟 Kariko 做過同事,目前仍在賓大醫學院擔任教授,專門教授和研究疫苗。 二人2021年已獲頒「美國諾貝爾」的 Lasker 醫學獎 ,當時賓大發表聲明恭賀二人時說,他們在2005年發表的論文極具開創性,顯示之前多次研究令人失望的 mRNA 技術可以成為真,為這個範疇注入希望。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說來諷刺,同樣是歐洲最大挑戰,同樣是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領導歐洲面對挑戰,但上半年,左翼極度討厭默克爾,來到下半年,或者要熱烈擁護她。
說是的上半年歐洲主要處理希臘債務危機,下半年卻變成難民問題。跟希債危機時採取極度保守派的緊縮政策相反,亦跟早前默克爾「弄哭難民少女」、讓人覺得她拒絕接收難民的「無情」形象不同,默克爾在難民問題卻是採取傾向左翼、盡可能就接收的立場。
當然,此文題目的另一面,亦可以說是:(在希債危機支持默克爾做法的)右派現在很討厭默克爾吧?
默克爾在31日出席一年一度的暑假結束記者會(上面為德國電視台ARD截圖),以頗為強硬的語氣來推銷接收難民的政策,包括:
1、針對德國近日越來越多襲擊難民的事件,她說「絕不容忍漠視別人尊嚴的人」;
2、她把是否接收難民的問題提升至人權、甚至是德國和歐洲核心價值的層次,指出德國《基本法》(即憲法)列明,德國國民有責任保護非國民的人權,而目前難民面對的狀況絕不符合歐盟維護普世人權的核心價值,若果歐洲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失當,這個歐洲將再不是大家原本所期望的歐洲;
3、面對嚴峻的難民危機,她向國民預告,這問題不是一、兩天,或一、兩個月就可以解決,呼籲國民要有耐性,亦表示希望特事特辦,指出德國人作風萬事周全(德文為Gründlichkeit,英文外電多譯作thoroughness)是好事,但現在需要靈活。
雖然默克爾看來採取了跟希臘問題截然不同政治光譜的立場,但她、以至全德國在難民問題的取態,也有一些跟希臘問題相似的地方。最明顯的,應是德國社會(目前為止)十分傾向支持接收(一定數目的)難民,與歐洲、以至全球大部份國家都是不想收容這些人的趨勢截然相反。我很表面的看法是,德國經濟強勁,至少經濟上有一定能力吸納大量移民/難民,甚至是需要吸納這些廉價勞動力來推動經濟繼續增長,這跟歐洲其他國家經濟仍十分疲弱是不同的。
這亦解釋到,默克爾為何直至現在,仍強硬抨擊反移民/反難民勢力,因為這立場有國內民意支持。當然,默克爾如此強硬,仍然令人側目。不敢說,她高舉人權理由是門面借口,但她似乎更關心《神根(Schengen)公約》內自由出入各成員國的規定,這似乎是她堅持全歐洲聯手應付難民問題的背後主要原因。她亦清楚表明,如果不處理好難民問題,一定會有人提出重新在各國間全面設置邊境檢查,而這是她不能接受的。可見,她難民問題上的左翼立場,背後涉及的都是人口自由流動的右派原則。
德國在這問題上的獨特立場,獨特到連美國總統奧巴馬8月26日特意致電默克爾,為的只是稱讚她在這問題上顯示領導力。一國領袖特地致電就單一議題稱讚另一國領袖,外交上十分罕見。
不過,這種獨特立場也代表,德國在難民問題上,會向其他歐盟成員國「施加德國的立場」,即是迫其他成員國接收更多難民(嚴格來說,是政治庇護尋求者,在他們接受甄別期間收留他們),而這跟歐債危機期間迫其他國家接受德國的「量入為出」國策一樣!
除了說什麼「歐洲大團結」,默克爾這個立場也有一定的原因。德國政府近日透露,預期今年會有80萬難民抵達德國,是去年的4倍,有報章估計,今年處理難民的成本是100億歐元(港元/新台幣/人民幣),是去年的5倍。德國在承受難民問題亦處於快將爆煲的地步,德國人覺得他們在此問題上所做的已很多,因此要求其他歐洲國家也要分擔責任,德國不會獨力承擔。因此,當德國選擇了接收的立場,也很自然要迫其他國家採取同一立場。
所以,在希臘問題上,我不會如左翼般抨擊德國,因為在希臘問題上,爭拗主要不是什麼左與右之爭,而是德國路線跟英美經濟路線/法國經濟路線之爭。同樣,在難民問題上,較像是不同國家的不同立場之間的分歧,多於左與右之爭。
當然,諷刺的是,上半年左翼抨擊德國迫其他國家接受德國的政策,現在應該輪到右派抨擊德國這樣做吧?!
說是的上半年歐洲主要處理希臘債務危機,下半年卻變成難民問題。跟希債危機時採取極度保守派的緊縮政策相反,亦跟早前默克爾「弄哭難民少女」、讓人覺得她拒絕接收難民的「無情」形象不同,默克爾在難民問題卻是採取傾向左翼、盡可能就接收的立場。
當然,此文題目的另一面,亦可以說是:(在希債危機支持默克爾做法的)右派現在很討厭默克爾吧?
默克爾在31日出席一年一度的暑假結束記者會(上面為德國電視台ARD截圖),以頗為強硬的語氣來推銷接收難民的政策,包括:
1、針對德國近日越來越多襲擊難民的事件,她說「絕不容忍漠視別人尊嚴的人」;
2、她把是否接收難民的問題提升至人權、甚至是德國和歐洲核心價值的層次,指出德國《基本法》(即憲法)列明,德國國民有責任保護非國民的人權,而目前難民面對的狀況絕不符合歐盟維護普世人權的核心價值,若果歐洲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失當,這個歐洲將再不是大家原本所期望的歐洲;
3、面對嚴峻的難民危機,她向國民預告,這問題不是一、兩天,或一、兩個月就可以解決,呼籲國民要有耐性,亦表示希望特事特辦,指出德國人作風萬事周全(德文為Gründlichkeit,英文外電多譯作thoroughness)是好事,但現在需要靈活。
雖然默克爾看來採取了跟希臘問題截然不同政治光譜的立場,但她、以至全德國在難民問題的取態,也有一些跟希臘問題相似的地方。最明顯的,應是德國社會(目前為止)十分傾向支持接收(一定數目的)難民,與歐洲、以至全球大部份國家都是不想收容這些人的趨勢截然相反。我很表面的看法是,德國經濟強勁,至少經濟上有一定能力吸納大量移民/難民,甚至是需要吸納這些廉價勞動力來推動經濟繼續增長,這跟歐洲其他國家經濟仍十分疲弱是不同的。
這亦解釋到,默克爾為何直至現在,仍強硬抨擊反移民/反難民勢力,因為這立場有國內民意支持。當然,默克爾如此強硬,仍然令人側目。不敢說,她高舉人權理由是門面借口,但她似乎更關心《神根(Schengen)公約》內自由出入各成員國的規定,這似乎是她堅持全歐洲聯手應付難民問題的背後主要原因。她亦清楚表明,如果不處理好難民問題,一定會有人提出重新在各國間全面設置邊境檢查,而這是她不能接受的。可見,她難民問題上的左翼立場,背後涉及的都是人口自由流動的右派原則。
德國在這問題上的獨特立場,獨特到連美國總統奧巴馬8月26日特意致電默克爾,為的只是稱讚她在這問題上顯示領導力。一國領袖特地致電就單一議題稱讚另一國領袖,外交上十分罕見。
不過,這種獨特立場也代表,德國在難民問題上,會向其他歐盟成員國「施加德國的立場」,即是迫其他成員國接收更多難民(嚴格來說,是政治庇護尋求者,在他們接受甄別期間收留他們),而這跟歐債危機期間迫其他國家接受德國的「量入為出」國策一樣!
除了說什麼「歐洲大團結」,默克爾這個立場也有一定的原因。德國政府近日透露,預期今年會有80萬難民抵達德國,是去年的4倍,有報章估計,今年處理難民的成本是100億歐元(港元/新台幣/人民幣),是去年的5倍。德國在承受難民問題亦處於快將爆煲的地步,德國人覺得他們在此問題上所做的已很多,因此要求其他歐洲國家也要分擔責任,德國不會獨力承擔。因此,當德國選擇了接收的立場,也很自然要迫其他國家採取同一立場。
所以,在希臘問題上,我不會如左翼般抨擊德國,因為在希臘問題上,爭拗主要不是什麼左與右之爭,而是德國路線跟英美經濟路線/法國經濟路線之爭。同樣,在難民問題上,較像是不同國家的不同立場之間的分歧,多於左與右之爭。
當然,諷刺的是,上半年左翼抨擊德國迫其他國家接受德國的政策,現在應該輪到右派抨擊德國這樣做吧?!
完全解決的方法...
回覆刪除派兵到敘利亞平亂?
呢啲難民,信我啦,要幾多都有,陸續有蒞,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十六,十六變三十二...歐洲有運到,特別係英國,短期嘅將來,類似2011年倫敦暴動定會崔護重來,唔使擔心,希特拉炸唔爛既 St. Paul Cathedral,會有志士繼其遺願,穆斯林大統一指日可待。
回覆刪除對於難民嘛,最大的問題就是融入問題,特別是穆斯林,他們有許多教規(如飲食禁忌)一認真實踐起來那根本是自搞自閉症(李光耀:變相種族隔離)。
回覆刪除解決這一問題,似乎要學新加坡,避免大量難民聚集在特定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