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伊鵬3」停留Kattegat海峽逾半天 疑遭丹麥海軍截停

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英國電視漸流行播外語劇


[德國電視台ZDF《我們的父輩》的宣傳廣告;只有德語]

早前看了從網上看了一套法國電視劇《魂歸故里》(Les revenants/英譯The Returned),之後找劇集的相關資料時,發現英國電視近年多了播配上字幕的外語劇,最新BBC在8月中宣佈,今年稍後在BBC二台頻道播放3月在德國掀起熱潮的德國電視電影《我們的父輩》(Unsere Muetter, unsere Vaeter/英譯變成「戰爭的一代」Generation War),這是該重要頻道12年來首次首播外語劇集。

英國的電視台不多播放外語劇集,因為收視偏差,可能是英國觀眾看電視時不喜歡聽外語,配音的話又很突兀。但BBC四台在2011年播放丹麥偵探劇《謀殺》第一季(Forbrydelsen,意指「罪案」/英譯The Killing)而大受歡迎後,BBC四台陸續播放外語劇,尤其是北歐的,包括丹麥以該國誕生首位女首相的政治角力劇《權力堡壘》(Borgen;故事純屬虛構,播放後不久丹麥真的出了女首相,實屬巧合),以及瑞典/丹麥合拍劇《邊橋迷案》(The Bridge;以發生在連接丹瑞兩國的跨海大橋、引發兩國警察合作查案為主線)。

題外話:《謀殺》在丹麥極受歡迎,在約560萬的丹麥人口中,第一季收看人數約150萬以上,大結局更衝上至超過200萬!


除了北歐,近幾個月輪到歐陸兩大國法國和德國的劇集進軍英國電視。相對BBC四台只是數碼頻道,BBC二台的觀眾人數高得多,情況猶如香港TVB的翡翠台和J2,反映英國電視更重視外語劇。

《我們的父輩》是戰爭片,包括3集各90分鐘的劇集/電影,以5名約20歲的年輕人在1941年聚會開始,之後五人便各散東西,各自捲入二次大戰及納粹政權暴行的遭遇,故事橫跨5年。

由ZDF播放的《我們的父輩》極受歡迎,收視人數約700萬,第3集大結局更達763萬,該時段電視觀眾佔有率達24%。更多的反響在於德國社會熱烈討論二戰及納粹年代時,德國平民的角色:究竟一般德國國民要為納粹暴行負上什麼責任?德國傳媒形容,這是德國社會最後機會,可向仍在生的祖父母輩,親口詢問究竟德國當時如何走上納粹之路。詳情可參看當時的《經濟學人》報導。

說回我看了的《魂歸故里》。這是8集各約52分鐘的劇集,故事講述一個法國小鎮,陸續發現一些逝世的人突然復活,不知自己死了,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的回到小鎮。儘管是「喪屍」劇,但劇情只有懸疑,不是驚嚇,主要描述這些喪屍生前與親友關係的細緻感情,以及復活後重新發現親友一些他們生前不知道的秘密,或是用另一個角度重新透視大家的感情。

可能看到BBC成功,所以私人電視Channel 4不甘後人,拿了《魂歸故里》的播放權,是該台20年來再度播放外語劇,而且收視人數超過100萬,成績不俗。劇集2012年在法國收費電視台Canal+首播,收視人數亦達140萬,是該台歷來第二高收視的原播劇。

最後一提:《魂歸故里》雖然只有8集,但拍攝時間用了3、4年,主要是要等待適合的天氣。而預算達1100萬歐元--即是1.1億港元/4.4億新台幣/8900萬人民幣。香港的電視/電影製作人應該羡慕!

以下是《魂歸故里》片段:

留言

  1. 8 集拍了3,4年,平均每集花 137.5 萬歐元拍 6 個月。法國人拍劇真是有德國工程師造機械一般的認真! 有個朋友最喜歡看法國電影了,為此她還專門去學法語。 N 年以前北歐國家那幾個海盜網站還沒有被迫關閉的時候,我最喜歡去那裡下載有英文字幕的日本電影看(字幕大多是愛好者自己做的,正版的未必買得到)。 後來那幾個網站被關掉了。宮崎駿電影之類有名點的,這裡還買得到原音帶字幕的 DVD 看,但是日本的好看漫畫劇和電影遠不止宮崎駿,那幾個網站關門以後我一直很痛苦。有看過德語配音的 “ghost in the shell”,感覺很奇怪的,怎樣都是原音配字幕的比較有感覺啊!!! 英語片法語片我這裡很容易得到,最盼望能多些日語帶字幕的影片看,電視台播也好,網站上買也好。

    說起 ghost in the shell (攻殻機動隊),裡面大段大段的思辨性獨白很有意思。 就在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好像是美國某大學已經成功實現用電子信號控制人腦,令一位受試者作出一個簡單動作。看到這則新聞時,我止不住地想起這部 90 年代拍的經典電影。它裡面的音樂我也十分喜歡。尤其是片子剛開始時草薙素子從水池裡出來的那一段主題。那段主題後來在片中的香港街頭也有出現。太有感覺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8集拍3、4年,我倒想起王家衛 -- 應該是沒效率吧?? =P

      刪除
  2. 這裡開頭在說德語片,我來介紹一下德國的國寶級影像藝術家 Bernhard Victor Christoph Carl von Bülow。 他最著名的喜劇名叫 Loriot,所以大家也常稱他為 Loriot. 他出身名門世家,於寫作,繪畫,喜劇表演等多門藝術皆有很深的修養和很高的造詣。 他的喜劇以黑色幽默見長。動作表情克制含蓄,帶文人氣質,但是喜感絕對到位,這個跟英國的 John Cleese 的誇張是完全不同的風格,也不同於憨豆先生的裝瘋賣傻,十分體現德國人性格。 他喜劇裡的台詞,用字往往典雅深沉,語帶雙關製造笑果。 有些台詞,即使是無厘頭也是精微奧妙,把德語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比較難以翻譯成別的語言而不失其妙。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的許多極高水準的喜劇小品在別的文化圈裡不易流行開來。 我向學習德語的同學鄭重推薦。 至於說他的喜劇題材,早期的作品題材比較廣泛,嚴肅取笑生活中各色人物和事件,後期的電影,題材多描繪小人物的生活 (有點像香港周星馳?),戲謔之中不是不帶溫暖和同情,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嘲笑感覺。 他製作的動畫片,都是自己親手畫的漫畫寫的腳本,經典段子太多,想深刻了解當代德國文化的同學繞不過去。

    Loriot 大師作品等身,於 87 歲高齡在親人身邊無疾而終,也算是人間少有的喜事。

    2011 年 8 月 22 日他去世當晚,德國電視一台臨時改變播出計劃,整晚播出他的作品以示敬意和緬懷。 德國老牌政治家,被視為德國 icon 的 Helmut Schmidt, 在電視訪談中說起 Loriot 用的是 fabelhaft (marvelous) 這個詞。

    ------------------------------------

    想起一篇報導說胡金銓拍電影,為了追求荒涼肅殺的氣氛,會等好幾個月大半年等蘆葦長高了才拍。 這個是不是就叫做對藝術有“宗教般的虔敬”? 過去人不怎麼浮躁,倒是真的。 類似的還有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1950 年代的水墨或者黑白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小貓釣魚”什麼的。 畫家們是一幀一幀一絲不苟手畫出來,這些作品今天看來都是精品。 當時的畫家們,真的是對工作有熱情有追求吧?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沒有孩子,沒有國家」 俄杜馬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

俄羅斯杜馬 星期二完成立法工作 ,三讀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個人違法者最多可罰款40萬盧布(3.3萬港元),組織違法可罰500萬盧布(4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