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巴黎「黑色星期五」連環襲擊案,目前調查其中一個焦點放了在鄰國比利時,該國事發後翌日14日(週六)已採取拘捕行動,並正通緝一名男,目前其中一個說法,數名(ISIS稱派了8名施襲者,但法國暫時只證實有7名施襲者死亡,即有可能仍有一人在逃)施襲者以及幫兇中,包括了比利時三兄弟,他們一人已死亡,一人被捕,另一人就是那名通緝男子。
調查矛頭指向比利時,尤其是大布魯塞爾區的莫倫貝克區,不少法國傳媒都說,莫倫貝克區已經成為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溫床,甚至連比利時自己都是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的樞紐,這令比利時政府十分尷尬。
先介紹莫倫比克區。莫倫比克全名為「莫倫比克-聖約翰」(Molenbeek-Saint-Jean,荷蘭文為Sint-Jans-Molenbeek),是首都區「大布魯塞爾區」19個區域的其中一個區域,約6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萬。莫倫貝克是布魯塞爾地區工業化的開端,因此被「譽」為「小曼徹斯特」--然而,放在全西歐工業末落的年代,工業重鎮已非讚譽,反而是該區貧窮的象徵。
莫倫比克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以西(上面地圖中,紅色是莫倫比克,寫了Bruxelles-Villes就是市中心區;圖片來自d-maps.com,可點擊放大),離歐盟總部只有約6公里--這亦是比利時以至全歐洲反恐、反激進化工作最尷尬的地方,在歐盟總部附近,竟然有個「培養」了不少歐洲激進份子的「貧民區」。
為何莫倫貝克會成為激進伊斯蘭份子的溫床?跟約10年前巴黎市郊騷亂時的情況一樣,可歸納為一個字--窮。莫倫貝克住了不少窮人,失業率高,貧窮問題嚴重,又住了不少穆斯林移民後代,高度集中,他們又很難向外闖--包括往其他社區工作或融入社會主流,於是變成一班窮人困獸鬥,成為激進份子滲透的理想環境。
對於歐洲以外,以至歐洲內不太經常留意歐洲恐怖主義趨勢的人來說,莫倫貝克要靠巴黎襲擊案「揚威」,但對於歐洲恐怖主義專家來說,莫倫貝克已十分著名,近乎所有法國以至歐陸恐怖主義都一定可以跟莫倫貝克扯上關係,該區的「威水史」包括:
基本上,巴黎襲擊一發生並明顯是恐襲後,歐洲的恐怖主義專家已第一時間認定一定會跟莫倫貝克有關。法國專家Claude Moniquet更向《費加羅報》形容:「我真正感到驚訝的是,即使襲擊背後不涉及比利時的組織,但線索都仍然可以追溯到跟莫倫貝克有關。」Moniquet亦說,莫倫貝克在歐洲恐怖主義的地位,猶如倫敦在歐洲金融的地位,由於該區有一些歐洲知名的激進份子,於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人,這情況至少過去15年都發生。
除了莫倫貝克,比利時本身都「惡名遠播」。該國已知已有494名國民去了伊拉克或敘利亞打聖戰,而比利時人口約1100萬,是人口比例上最多聖戰份子的歐洲國家,而人數上則排第2,僅次法國。而且,比利時至少早在90年代已面對國內有激進伊斯蘭組織的問題,當時曾瓦解一個激進組織,但始終「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單靠比利時自己的情報收集能力,未能完全根治這個問題。
必須強調,比利時不是唯一一個有激進伊斯蘭主義發展的歐洲國家,其他歐洲國家/地區都存在,但比利時位處歐洲中心,令該國變成一個樞紐。
正如前一篇po所說,歐洲面對的恐怖主義已「內在化」,並非如美國般,只是「美國VS外國激進份子」的外交問題這麼簡單,比利時要解決莫倫貝克的問題,也十分棘手,同時牽涉安全、外交、經濟及地區發展等各方政策。
一方面,這涉及莫倫貝克區本身的地區發展,這是莫倫貝克區政府的問題。用香港情況的描述來形容,就好比要由區議會、區議員去逐條街、逐幢大廈、逐個住宅區來去engage居民,搞好居民關係,防止他們受激進思潮吸引,並更易獲取情報。另一方面,伊斯蘭激進主義卻是全國大氣候的問題,例如近幾年有了ISIS,令伊斯蘭激進主義更易吸引穆斯林,這會令莫倫貝克區的工作變得困難,而這種全球大氣候不是該區政府可控制到。
再複雜一點,就是比利時的地方政府架構十分複雜,尤其是大布魯塞爾區,同一地區的同一議題,可能涉及幾個不同的地方政府、幾個警署、以至不同層面的政府,而如果細看比利時傳媒,這再涉及前任市長有否失職的爭拗。比利時要去掉「激進主義溫床」的問題,並不容易。
調查矛頭指向比利時,尤其是大布魯塞爾區的莫倫貝克區,不少法國傳媒都說,莫倫貝克區已經成為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溫床,甚至連比利時自己都是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的樞紐,這令比利時政府十分尷尬。
先介紹莫倫比克區。莫倫比克全名為「莫倫比克-聖約翰」(Molenbeek-Saint-Jean,荷蘭文為Sint-Jans-Molenbeek),是首都區「大布魯塞爾區」19個區域的其中一個區域,約6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萬。莫倫貝克是布魯塞爾地區工業化的開端,因此被「譽」為「小曼徹斯特」--然而,放在全西歐工業末落的年代,工業重鎮已非讚譽,反而是該區貧窮的象徵。
莫倫比克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以西(上面地圖中,紅色是莫倫比克,寫了Bruxelles-Villes就是市中心區;圖片來自d-maps.com,可點擊放大),離歐盟總部只有約6公里--這亦是比利時以至全歐洲反恐、反激進化工作最尷尬的地方,在歐盟總部附近,竟然有個「培養」了不少歐洲激進份子的「貧民區」。
為何莫倫貝克會成為激進伊斯蘭份子的溫床?跟約10年前巴黎市郊騷亂時的情況一樣,可歸納為一個字--窮。莫倫貝克住了不少窮人,失業率高,貧窮問題嚴重,又住了不少穆斯林移民後代,高度集中,他們又很難向外闖--包括往其他社區工作或融入社會主流,於是變成一班窮人困獸鬥,成為激進份子滲透的理想環境。
對於歐洲以外,以至歐洲內不太經常留意歐洲恐怖主義趨勢的人來說,莫倫貝克要靠巴黎襲擊案「揚威」,但對於歐洲恐怖主義專家來說,莫倫貝克已十分著名,近乎所有法國以至歐陸恐怖主義都一定可以跟莫倫貝克扯上關係,該區的「威水史」包括:
2015年8月,一名男子企圖在法國火車Thalys施襲但失敗,他曾在莫倫貝克留宿,他的一名姊妹和朋友在該區居住綜合而言,莫倫貝克的角色包括:1、歐洲很多激進份子一定曾前往該區;2、武器集散地;以及3、協助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法國的激進份子往伊拉克和敘利亞打聖戰。另外,這類組織一定跟沙拉菲(Salafi)教派有關。
2015年1月,巴黎發生襲擊《查理週報》及數天後襲擊巴黎猶太人商店的事件,行兇者事前在莫倫貝克獲得武器
2014年5月,法國男子Mehdi Nemmouche襲擊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他以莫倫貝克作為施襲的基地
2012年5月,莫倫貝克有謠言稱該區警察拘捕了一名帶罩袍的穆斯林女子,有激進穆斯林組織乘機生事
2004年3月,西班牙馬德里發生火車爆炸襲擊,其中一名襲擊者曾在莫倫貝克居住
2001年9月,「9.11」襲擊前兩天,有人在阿富汗行刺正與塔利班戰鬥的軍閥領袖Ahmad Shah Massoud,幾名行刺者曾在莫倫貝克居住,並持有偷來的比利時護照
基本上,巴黎襲擊一發生並明顯是恐襲後,歐洲的恐怖主義專家已第一時間認定一定會跟莫倫貝克有關。法國專家Claude Moniquet更向《費加羅報》形容:「我真正感到驚訝的是,即使襲擊背後不涉及比利時的組織,但線索都仍然可以追溯到跟莫倫貝克有關。」Moniquet亦說,莫倫貝克在歐洲恐怖主義的地位,猶如倫敦在歐洲金融的地位,由於該區有一些歐洲知名的激進份子,於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人,這情況至少過去15年都發生。
除了莫倫貝克,比利時本身都「惡名遠播」。該國已知已有494名國民去了伊拉克或敘利亞打聖戰,而比利時人口約1100萬,是人口比例上最多聖戰份子的歐洲國家,而人數上則排第2,僅次法國。而且,比利時至少早在90年代已面對國內有激進伊斯蘭組織的問題,當時曾瓦解一個激進組織,但始終「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單靠比利時自己的情報收集能力,未能完全根治這個問題。
必須強調,比利時不是唯一一個有激進伊斯蘭主義發展的歐洲國家,其他歐洲國家/地區都存在,但比利時位處歐洲中心,令該國變成一個樞紐。
正如前一篇po所說,歐洲面對的恐怖主義已「內在化」,並非如美國般,只是「美國VS外國激進份子」的外交問題這麼簡單,比利時要解決莫倫貝克的問題,也十分棘手,同時牽涉安全、外交、經濟及地區發展等各方政策。
一方面,這涉及莫倫貝克區本身的地區發展,這是莫倫貝克區政府的問題。用香港情況的描述來形容,就好比要由區議會、區議員去逐條街、逐幢大廈、逐個住宅區來去engage居民,搞好居民關係,防止他們受激進思潮吸引,並更易獲取情報。另一方面,伊斯蘭激進主義卻是全國大氣候的問題,例如近幾年有了ISIS,令伊斯蘭激進主義更易吸引穆斯林,這會令莫倫貝克區的工作變得困難,而這種全球大氣候不是該區政府可控制到。
再複雜一點,就是比利時的地方政府架構十分複雜,尤其是大布魯塞爾區,同一地區的同一議題,可能涉及幾個不同的地方政府、幾個警署、以至不同層面的政府,而如果細看比利時傳媒,這再涉及前任市長有否失職的爭拗。比利時要去掉「激進主義溫床」的問題,並不容易。
是否和比利時特別是布魯塞爾收得比較多移民,無法消化有關呢?
回覆刪除我反而覺得布魯塞爾位處歐洲中心,交通方便,尤其是往法國很方便,這因素更重要。要說移民多,環境「雜」,巴黎不見得比布魯塞爾好,歐洲各大城市,甚至一些非大城市的地區,都有很多移民,亦有激進主義者滲透,但唯獨是莫倫貝克可以歐洲多地恐襲連上關係。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