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伊鵬3」停留Kattegat海峽逾半天 疑遭丹麥海軍截停

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COVID一代的狗隻」

不是指狗隻患上了武肺,而是指在疫情之下,狗隻的行為也較易變得異常。比利時法語公營廣播機構RTBF有一篇報導 Une génération de chiens mal élevés à cause du coronavirus? ,便指出在疫情期間出生的狗隻,可能因為接觸外界事物較少,而且教導得沒那麼好,而導致普遍社交能力較差,行為較多出現問題。

行為問題,包括見到陌生人時很容易害怕、很容易便會對其他人吠叫甚至咬人、過度興奮等等。歸根究底,所有這些問題,都源自牠們很少見到陌生人和外來事物,一遇到時便緊張。

比利時及大部份西方國家,在抗疫封城時,都准許帶狗散步作為外出的「必要」理由之一,但狗主向RTBF說,在封城期間散步,特別是去年春季期間,街上差不多沒有人,也沒有車,連地盤工程等噪音也沒有,到夏季期間解封時,狗隻見到那麼多人,又嘈吵,便不習慣。

另外,訓練寵物中心不屬於「必要服務」,封城時也要關閉,令寵物主人找不到訓練狗隻的協助。

有關狗隻的行為受疫情影響,美國《華盛頓郵報》去年8月也有類似報導,當中一個例子是,狗隻已經幾歲,有足夠社交訓練,但在街上仍不斷向途人吠叫,理由是街上突然大部份人都戴口罩,牠看不到陌生人的樣貌時,感到害怕,狗主於是要平日在家都讓牠經常看到戴口罩的人,讓牠習慣。

由此可見,疫情對狗隻行為的最大影響,在於人類的生活習慣大幅改變,狗隻一下子適應不到,於是感到緊張、有壓力。

疫情另一大轉變是主人。很多人可以在家工作,多了很多時間陪伴狗隻,狗隻又原本一週五天有部份時間自己獨留在家,變成每天大部份時間都有人陪伴,但當封城結束、主人終有一天要重新回辦公室時,狗隻便不習慣,會有「分離壓力」,甚至完全不想主人離家,一看到主人出門就吠。

雖然現時仍遠遠未見這一輪疫情會大幅緩和,但寵物專家已呼籲,主人要開始訓練狗隻習慣自己不在,為幾個月後全面回辦公室上班時作準備。

寵物專家另一個更大的擔憂是,今年夏天會出現棄養潮。

多了在家,少了外出跟朋友聚會,很多人都感到寂寞,於是興起養寵物在家陪自己的念頭。而正如前面所說,帶狗散步是封城期間外出的合法理由之一,因此為了可以外出,不少人開始養狗,去年不少地方的領養狗隻的數目明顯上升。

那麼,相反來說,當大家陸續接種疫苗,社會運作逐漸回復正常,大家留家的時間大減,有狗隻在家陪伴的需要也下降,大家能撥出用來照料狗隻的時間也會少了。外國一些動物組織開始呼籲國民,不要在疫情結束後便棄養。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沒有孩子,沒有國家」 俄杜馬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

俄羅斯杜馬 星期二完成立法工作 ,三讀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個人違法者最多可罰款40萬盧布(3.3萬港元),組織違法可罰500萬盧布(4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