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手提行李、相鄰劃行全收費 西班牙罰Ryanair等5廉航近1.8億歐元

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北約:中國挑戰北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

北約峰會通過了最新一份「戰略概念」報告,更新了北約最新要面對什麼挑戰和承擔什麼任務,當中首次提及中國,形容中國的目標及其脅迫政策「挑戰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正式把應對中國列入北約的工作之一。

北約秘書長斯托藤伯格(Jens Stoltenberg,文首照片右)指出,在對上一份2010年發表的戰略概念報告隻字不提中國,但現在把中國列入北約的工作範圍。

文件(PDF File)在第13段及14段列明北約如何看待中國。

在第13段,除了稱中國構成「挑戰」外,亦指出:
* 中國動用廣泛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工具,增加中國在全球的足跡,展現實力,但對其戰略、意圖及逐步增進軍力保持神秘
* 中國進行惡意的混合和數碼行動,言辭具對抗性,並進行假資訊戰,都針對北約國家,傷及北約的安全
* 中國尋求控制關鍵技術和產業領域、重要基建、以及戰略物資和供應鏈
* 中國利用經濟影響力,令其他國家對中國出現戰略依賴,以提升自身影響力
* 中國極力顛覆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包括在太空、數碼和海洋領域
* 中國與俄羅斯深化戰略夥伴關係,兩國互為加強對方削弱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抵觸了北約的價值觀和利益


文件第14段談及北約跟中國打交道的態度,指出:
* 北約對於跟中國進行有建設性的接觸持開放態度,包括建立互相的透明度,以保護北約的安全利益
* 北約各成員國會一同負責任地處理中國對歐美安全的系統性挑戰,確保北約持續有能力保障盟國的防衛和安全
* 北約各成員國會加強對中國的共同意識,提高靭性(resilience)和事先準備(preparedness)的程度,並對抗中國企圖以脅迫手段和其他方法分化北約
* 北約各成員國會為共同價值觀和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公開發聲,包括航海自由


當中提及的「靭性」和「事先準備」,是對應第13段中談到中國利用經濟實施戰略利益,包括減少在供應鏈上依賴中國。

文件談到北約要加強跟不同組織及非成員國的合作,包括亞洲。

文件說,印太地區對北約很重要,該區局勢直接影響歐美安全,北約會加強跟印太地區的夥伴對話和合作,處理跨地區挑戰,應對雙方共同安全利益的議題。

北約週三破天荒首次跟亞洲國家舉行峰會,日本、南韓、澳洲和紐西蘭的領袖都有出席「北約—印太峰會」。

北約開始涉足中國,有跡可尋,之前在blog也寫過。2019年北約峰會聲明首度提及中國,稱中國崛起對北約構成「機遇和挑戰」,我當時稱為「北約開始認識中國」;到2020年6月,斯托藤伯格表示,北約希望加強跟亞洲民主國家的關係,似乎是想開始認識「中國的鄰居」

俄列「最重要及直接威脅」
文件最受矚目的始終是俄羅斯。北約在2010年版本的戰略概念文件仍稱俄羅斯為「戰略夥伴」,但經過烏戰後,180度轉變成「北約安全及歐美地區合和平穩定的最重要及直接威脅」,批評俄羅斯尋求建立勢力範圍及直接控制,不只透過脅迫,還利用顛覆、甚至入侵和吞併的手段。

北約表示,會繼續保持震懾力,包括在未發生或未瀕臨發生盟國遇襲風險前,便加強部署軍力和武器。

今日較早時,美國總統拜登在峰會宣佈,美國將增加在歐洲駐軍,以應對俄羅斯的威脅

北約各國也重申2008年峰會的承諾。當時北約領袖承諾可以讓烏克蘭和格魯吉亞(Georgia)加入北約,而這一點也被經常批評為挑釁俄羅斯,令俄國擔心北約威脅自己。

除了中俄兩國,戰略概念文件也指出北約還要處理其他挑戰,包括打擊恐怖主義、應付數碼及混合戰的攻擊,以至加強研發及規範新科技,例如AI,以及協助處理氣候變化,例如利用軍事技術監測溫室氣體排放。

同日Patreon文章<北大西洋(暨印度洋與太平洋)公約組織>: https://bit.ly/3bDKhoX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施紀賢「拒絕譴責」香港47人案判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二在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峰會期間舉行記者會,被問及同日較早時香港法院就「47人案」作出裁決,對當中45人判囚4年2月至10年,他會否譴責這個裁決。 《金融時報》報導時,標題稱他「拒絕譴責」 。

波羅的海兩海底電纜損毀 疑遭中國貨船「伊鵬3」切斷

星期一先後傳出有兩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被切斷,綜合 芬蘭《晚報》(Iltalehti) 和 瑞典電視台 SVT 星期二報導,丹麥海岸防衛隊發現,在估計電纜切斷的時間,剛好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在兩條電纜遭破壞的位置附近都曾駛過,執法人員正調查今次是否中國貨船的破壞行為。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