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英國將在5月6日進行大選,相關新聞未來幾天應不難在各華文傳媒找到。不妨一寫2個平日大家不會留意,但一旦沒有政黨在這次大選中獲得過半議席時的關鍵人物: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和內閣秘書Gus O'Donnell爵士(上面照片;照片來自英國公務員官方網站)。
全世界都認識英女皇,但英國君主在政府組成上應如何使用其權力,就似乎真的沒有人知道。
當然,英國君主在政壇中和英國社會上的角色,例如作為國家元首團結國家等等,應有不少評論或學術文章寫過;而在電影《英女皇》,有一幕是貝理雅(Tony Blair)快要來臨白金漢宮覲見英女皇,當一名皇室成員說「首相貝理雅」時,英女皇立即指正說「我還未委任他做首相」,由此可見,誰人做首相,權力仍在君主手上。
但實情是,在君主立憲制中,君主是要根據大選結果和國會內各黨形勢來決定誰做首相,不是隨便選擇,而英國極少出現這類無多數黨國會(對上一次是1974年,再上一次則是二十年代),因此皇室中沒有官員知道英女皇應如何應付這局面。
問題重心是英國君主的2個權力--委任首相和解散國會。英女皇需要知道:
Gus O'Donnell在今年2月已發出手冊,解釋皇室和公務員在無多數黨國會下應如何運作,而這個指引又是根據1974年3月當時首相希思(Ted Heath)的首席私人秘書岩士唐(Robert Armstrong)當時為解決大選選出無多數黨國會的情況下而寫的連串私人備忘通訊。
大家或者習慣了在野黨黨魁勝出大選後,第二天便立即入住首相府,以首相自居。但岩士唐在備忘中指明,英國的不成文憲政傳統從來都是,除非自行辭職,首相只會在失去下議院的信任下才須辭職,沒有勝出大選便能當首相的邏輯。
由此路進,岩士唐的看法--以及Gus O'Donnell撰寫的手冊所指示--是,就算工黨在6日大選落敗,只要沒有政黨或派系取得過半數議席,白高敦仍可以(及仍必須)留任首相,而白高敦是最先可獲邀組成新政府的人士。這情況跟希思當年保守黨所得議席較工黨少下,仍可繼續執政一樣。
如果白高敦明顯不能擔任首相,英女皇便要決定誰是最可能擔任首相的人。根據岩士唐的看法,沒有傳統要求必須先當黨魁才能擔任首相,亦即工黨跟自由民主黨可協定另找一人當首相(最大機會是外相文禮彬David Miliband),然後再由該黨「選出」該人為黨魁。
至於政治僵局下提前大選的問題,Gus O'Donnell的手冊指示,英女皇沒有義務在首相要求下便立即解散國會,君主應該在完全找不到組成新政府的可能下才批准舉行大選。手冊亦指明,首相不能作出出現君主介入政治的局面。
根據英國傳媒的報導,英國皇室似乎極力避免英女皇會涉及政治,因為英國君主需要超然於政治。整本手冊都十分強調,英女皇的義務是確認政客間談判的結果,確認政客間的看法,而不是影響談判結果。
除了英女皇,另一個在無多數黨國會及仍未明顯知道誰人當首相前會有影響力的「政治中立人士」是Gus O'Donnell--一個當地政界簡稱他為「上帝」(GOD,他的名字的initials)的人物。
GOD同時為內閣秘書、公務員首長和內閣辦公室常任秘書長,上述手冊由他撰寫,已可見他在無多數黨國會下的影響力。
另外,在政府組成談判過程中,GOD、英女皇的私人秘書和首相私人秘書三人將密切聯繫,互通消息,把政黨間談判最新進展和各黨意見傳達給英女皇,期間肯定會向英女皇提出建議。
而根據該本手冊,如果自由民主黨和保守黨決定合組執政聯盟,孤立工黨,GOD作為公務員首長可「在首相同意下」指示各公務員向2個在野黨提供協助--這是意義重大的,因為公務員所做的一切都需要「在首相同意下」進行,英國公務員聽從在野黨指揮,十分罕有
而且,在上述情況,有可能需要由GOD自行判斷,如果民意強烈要求而白高敦勢要阻撓在野黨組閣談判,GOD很明顯便要用盡辦法迫白高敦「同意」,以便公務員可「在首相同意下」協助在野黨組閣。
++++++
新浪留言:
[1]
其實最合理既做法就是白高敦留任「看守」首相,然後三個黨自己拆掂佢。
大可以好似香港選特首咁玩聯署,邊個拎到過半數簽名既去搵英女皇。
再技術性D,其實可以o係國會裡面用複雜一點的投票方式(包括讓議員投選最想和最不想誰當首相),計數看看誰最有可能組織到一個「可以生存的內閣」。
(英國習例,女皇可以委任「足以控制議會」或者「可以在議會生存」的內閣,後者不一定要過半數。)
[引用] | 作者 方潤 | 4th May 2010 14:55 |
最合理不一定是當地政界(和大眾及輿論)最自然地認為是合理的做法。
現任首相先署任,然後三大黨「由零開始」地「拆點佢」是最合理的做法,但觀乎1974年的做法,英國的「傳統」是白高敦自動有優先權,即使選舉結果十分明顯顯示選民不想他再做首相。
雖然英國有看法說,應定立成文守則甚至有成文憲法,處理這類情況,但實情是在歐陸,組閣談判很多時候都是「潛規則」,例如20年前仍有頗大可能出現最大黨被幾個同屬右/左陣營政黨圍堵,因此一開始便注定不能上台,但過去十多年大部份國家都有共識,最大黨自動獲優先組閣權,可見如何處理,還要看當地當時的政治氣候。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simon/示芒 | 5th May 2010 03:41
[2] Re: simon/示芒
simon/示芒 :
最合理不一定是當地政界(和大眾及輿論)最自然地認為是合理的做法。
現任首相先署任,然後三大黨「由零開始」地「拆點佢」是最合理的做法,但觀乎1974年的做法,英國的「傳統」是白高敦自動有優先權,即使選舉結果十分明顯顯示選民不想他再做首相。
雖然英國有看法說,應定立成文守則甚至有成文憲法,處理這類情況,但實情是在歐陸,組閣談判很多時候都是「潛規則」,例如20年前仍有頗大可能出現最大黨被幾個同屬...
冇乜所謂既,議席係現實。畀你做左首相,另外兩黨可以立即聯合提出不信任動議,你咪一樣會死。
所以呢種小動作玩來無謂,頂多只是來舍先聲奪人吧。
就算畀工黨碼住自由民主黨組聯合內閣,人地都唔一定要畀你繼續做首相呢。
[引用] | 作者 方潤 | 5th May 2010 14:02
全世界都認識英女皇,但英國君主在政府組成上應如何使用其權力,就似乎真的沒有人知道。
當然,英國君主在政壇中和英國社會上的角色,例如作為國家元首團結國家等等,應有不少評論或學術文章寫過;而在電影《英女皇》,有一幕是貝理雅(Tony Blair)快要來臨白金漢宮覲見英女皇,當一名皇室成員說「首相貝理雅」時,英女皇立即指正說「我還未委任他做首相」,由此可見,誰人做首相,權力仍在君主手上。
但實情是,在君主立憲制中,君主是要根據大選結果和國會內各黨形勢來決定誰做首相,不是隨便選擇,而英國極少出現這類無多數黨國會(對上一次是1974年,再上一次則是二十年代),因此皇室中沒有官員知道英女皇應如何應付這局面。
問題重心是英國君主的2個權力--委任首相和解散國會。英女皇需要知道:
1、誰人不會遭國會投不信任動議,可以當首相?
2、邀請政客嘗試組閣的優先政客?以今次大選為,由於估計保守黨會勝選,在這情況,現任首相白高敦(Gordon Brown)還是保守黨黨魁甘民樂(David Cameron)可優先組閣呢?
3、如果首相白高敦立即要求再次大選,或他嘗試多次組閣後仍不成功而要求提前大選,英女皇應否、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才解散國會、提前大選呢?
Gus O'Donnell在今年2月已發出手冊,解釋皇室和公務員在無多數黨國會下應如何運作,而這個指引又是根據1974年3月當時首相希思(Ted Heath)的首席私人秘書岩士唐(Robert Armstrong)當時為解決大選選出無多數黨國會的情況下而寫的連串私人備忘通訊。
大家或者習慣了在野黨黨魁勝出大選後,第二天便立即入住首相府,以首相自居。但岩士唐在備忘中指明,英國的不成文憲政傳統從來都是,除非自行辭職,首相只會在失去下議院的信任下才須辭職,沒有勝出大選便能當首相的邏輯。
由此路進,岩士唐的看法--以及Gus O'Donnell撰寫的手冊所指示--是,就算工黨在6日大選落敗,只要沒有政黨或派系取得過半數議席,白高敦仍可以(及仍必須)留任首相,而白高敦是最先可獲邀組成新政府的人士。這情況跟希思當年保守黨所得議席較工黨少下,仍可繼續執政一樣。
如果白高敦明顯不能擔任首相,英女皇便要決定誰是最可能擔任首相的人。根據岩士唐的看法,沒有傳統要求必須先當黨魁才能擔任首相,亦即工黨跟自由民主黨可協定另找一人當首相(最大機會是外相文禮彬David Miliband),然後再由該黨「選出」該人為黨魁。
至於政治僵局下提前大選的問題,Gus O'Donnell的手冊指示,英女皇沒有義務在首相要求下便立即解散國會,君主應該在完全找不到組成新政府的可能下才批准舉行大選。手冊亦指明,首相不能作出出現君主介入政治的局面。
根據英國傳媒的報導,英國皇室似乎極力避免英女皇會涉及政治,因為英國君主需要超然於政治。整本手冊都十分強調,英女皇的義務是確認政客間談判的結果,確認政客間的看法,而不是影響談判結果。
除了英女皇,另一個在無多數黨國會及仍未明顯知道誰人當首相前會有影響力的「政治中立人士」是Gus O'Donnell--一個當地政界簡稱他為「上帝」(GOD,他的名字的initials)的人物。
GOD同時為內閣秘書、公務員首長和內閣辦公室常任秘書長,上述手冊由他撰寫,已可見他在無多數黨國會下的影響力。
另外,在政府組成談判過程中,GOD、英女皇的私人秘書和首相私人秘書三人將密切聯繫,互通消息,把政黨間談判最新進展和各黨意見傳達給英女皇,期間肯定會向英女皇提出建議。
而根據該本手冊,如果自由民主黨和保守黨決定合組執政聯盟,孤立工黨,GOD作為公務員首長可「在首相同意下」指示各公務員向2個在野黨提供協助--這是意義重大的,因為公務員所做的一切都需要「在首相同意下」進行,英國公務員聽從在野黨指揮,十分罕有
而且,在上述情況,有可能需要由GOD自行判斷,如果民意強烈要求而白高敦勢要阻撓在野黨組閣談判,GOD很明顯便要用盡辦法迫白高敦「同意」,以便公務員可「在首相同意下」協助在野黨組閣。
++++++
新浪留言:
[1]
其實最合理既做法就是白高敦留任「看守」首相,然後三個黨自己拆掂佢。
大可以好似香港選特首咁玩聯署,邊個拎到過半數簽名既去搵英女皇。
再技術性D,其實可以o係國會裡面用複雜一點的投票方式(包括讓議員投選最想和最不想誰當首相),計數看看誰最有可能組織到一個「可以生存的內閣」。
(英國習例,女皇可以委任「足以控制議會」或者「可以在議會生存」的內閣,後者不一定要過半數。)
[引用] | 作者 方潤 | 4th May 2010 14:55 |
最合理不一定是當地政界(和大眾及輿論)最自然地認為是合理的做法。
現任首相先署任,然後三大黨「由零開始」地「拆點佢」是最合理的做法,但觀乎1974年的做法,英國的「傳統」是白高敦自動有優先權,即使選舉結果十分明顯顯示選民不想他再做首相。
雖然英國有看法說,應定立成文守則甚至有成文憲法,處理這類情況,但實情是在歐陸,組閣談判很多時候都是「潛規則」,例如20年前仍有頗大可能出現最大黨被幾個同屬右/左陣營政黨圍堵,因此一開始便注定不能上台,但過去十多年大部份國家都有共識,最大黨自動獲優先組閣權,可見如何處理,還要看當地當時的政治氣候。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simon/示芒 | 5th May 2010 03:41
[2] Re: simon/示芒
simon/示芒 :
最合理不一定是當地政界(和大眾及輿論)最自然地認為是合理的做法。
現任首相先署任,然後三大黨「由零開始」地「拆點佢」是最合理的做法,但觀乎1974年的做法,英國的「傳統」是白高敦自動有優先權,即使選舉結果十分明顯顯示選民不想他再做首相。
雖然英國有看法說,應定立成文守則甚至有成文憲法,處理這類情況,但實情是在歐陸,組閣談判很多時候都是「潛規則」,例如20年前仍有頗大可能出現最大黨被幾個同屬...
冇乜所謂既,議席係現實。畀你做左首相,另外兩黨可以立即聯合提出不信任動議,你咪一樣會死。
所以呢種小動作玩來無謂,頂多只是來舍先聲奪人吧。
就算畀工黨碼住自由民主黨組聯合內閣,人地都唔一定要畀你繼續做首相呢。
[引用] | 作者 方潤 | 5th May 2010 14:02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