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委內瑞拉公投 「逾95%」支持擁 Essequibo 主權

委內瑞拉星期日舉行公投, 毫無懸念地大比數通過認為鄰國圭亞那的地區 Essequibo 屬於委內瑞拉 ,令人擔心兩國關係更為緊張。

俄羅斯千島群島軍演

 [日本曾提出的北方四島爭議解決方案;圖片來自《朝日新聞》英文版

俄羅斯軍方遠東軍區5日表示,他們已在遠東的千島群島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參與演習的包括遠東艦隊、戰鬥機及駐當地士兵等。宣佈沒有提及軍演會否同時在與日本有主權爭議的南千島群島(日本稱為北方領土/北方四島)進行,但消息肯定刺激日本。

目前未知俄軍的千島群島軍演進行時機或宣佈時機有沒有玄機--2月7日剛巧是日本的「北方領土日」,日本該天將大肆宣揚北方四島是日本領土一部份。印象中,俄軍近年很少在千島群島進行大規模軍演。但無論如何,對於釣魚台較勁不斷升級的日本,消息只會煩上加煩。

跟釣魚台爭議一樣,南千島群島爭議同樣要追溯至19世紀的條約--日本聲稱,1855年簽署的《日俄和親條約》(英文會稱為Treaty of Shimoda下田條約,因為是在靜岡縣下田市簽署),以及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戰勝後簽署的《樸茨茅斯條約》,都確認四島是日本領土;俄方則聲稱,二次大戰期間、1945年盟軍的《雅爾達協議》及《波茨坦宣言》,以及1951年《舊金山條約》都證明俄羅斯有法律理據擁有四島。

跟釣魚台日方實際控制不同,南千島群島一直是俄方牢牢控制,因此日本在這問題上的談判一直處於劣勢,比與南韓的獨島/竹島爭議更劣勢。從上面圖片可見,日本曾提出4個解決方案,但都不是全面收復四島主權治權,由左至右起:兩島方案(只收回最細的2個島);三島方案(只收回最南的3個島);3.5島方案(將四島的土地面積平均分給兩國);以及橋本龍太郎提出的「治權換主權」(俄方承認日方主權,俄日兩國地圖同樣把四島劃入日本領土,但日本承認俄方繼續統治四島)。

南千島群島爭議較獨島或釣魚台更微妙的是,四島遠較獨島或釣魚台大,目前是有居民的,大概2萬人,主要住在最北的択捉及國後島。因此,俄方大可不斷向四島殖民,令日本不可能收回居民操俄語為主的領土。日本亦可用經濟誘因,逼四島經濟需要靠日本、「沒有日本,水都冇得你食」,以此逼俄羅斯就範。當然,前者的操作遠較後者容易。

The Diplomat這篇文章認為,日俄合則兩利,可同時抗衡在東亞崛起中的中國,而中國雄霸東亞(或文章沒提到的中美「G2」共治東亞)對日俄都沒有利,因此應該、亦有誘因令兩國解決島嶼主權爭議。

不過,這似乎是歐美世界的一廂情願。這篇文章提及,俄羅斯央行第一副行長1月中曾點名指責日本發動「貨幣戰」,反映俄日關係緊張。除了日俄兩國目前都要靠對外軍事關張來拉抬國內民望外,文章提及另外2個日俄難以走近的深層次主因:1、日本是美國盟友,而歐美亦普遍表態承認北方四島是日本領土,即使俄羅斯有多不願意中國獨霸東亞,擔心中國把俄羅斯踢出遠東、甚至取回海嵾威等東北領土,但靠攏日本就代表美國勢力在東亞上升,似乎更不利俄羅斯--或至少俄羅斯對這情況猜忌更深;2、日俄目前還未就二次大戰簽署和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沒有和約,兩國法理上仍處於戰爭狀態,大大削弱日俄的交往(尤其是外交),令兩國未能建立互相,打擊四島爭議談判;但要兩國建立互相,前提是要兩國簽署和約,而偏偏未能簽署和約的死結就是日本因俄羅斯拒絕交還四島而不肯簽署。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金正恩為母愛偉大灑淚 呼籲婦女提高生育

北韓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 昨天(3日)出席全國母親大會,期間聽取官員報告時落淚【文首影片截圖】,對於母愛的偉大大受感動 ,他還表示女性應提高生育率,協助壯大國家。

參選介紹滿口謊言 美眾議員遭罷免 歷來第6人

美國眾議院 星期五通過把共和黨紐約州3區(長島北岸等地區) 眾議員 George Santos 【文首照片】罷免 ,是美國立國247年以來,第6名遭眾議院驅逐出國會的議員。

BNO人士住哪兒?移英港人失業率僅12%!

一個關注及協助移英港人生活、工作和上學的英國非政府組織「歡迎香港人委員會」(Welcoming Committee for Hong Kongers)上星期發表BNO移英人士居住狀況的調查,外界關注點在報告指出,這批人士的就業率只有52%,不少香港傳媒從而引伸出「一半人冇工開」、甚至「一半人失業」,但其實報告清楚寫明,這些人士的失業率只有12%,雖然這仍明顯較全國失業數字4.3%高2倍左右。

斥廣告商「恐嚇」X 馬斯克:X你啦!

社交平台 X 被指摘在以哈戰爭後充斥反猶言論,連X的老闆馬斯克(Elon Musk)也曾發出認同反猶言論的貼文,惹來廣告商抽廣告。 馬斯克星期三向這些廣告商說:「X你啦!」

沃爾瑪中國入貨比例5年降¼ 印度供應飆逾10倍

路透 引述業界調查數據報道 ,沃爾瑪把供應鏈多元化,增加從印度入貨,減少依賴中國,「Made in China」再不如十多年前般所說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