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上載於法國時間4日晚上8時35分,更新於晚上8時47分】 法國國民議會星期三下午4時半過後開始辯論巴尼耶(Michel Barnier)內閣不信任動議,同日晚上8時左右投票,結果以高達331票贊成通過動議,巴尼耶內閣即時垮台,這是法國第五共和歷來第二次通過到不信任動議,對上一次是1962年,巴尼耶擔任總理僅90天,是第五共和在任最短的閣揆。
週日剛好要乘30小時的長途巴士,因此遲了寫有關瑞士週日公投通過重設歐盟移民限制一事。上圖是來自swissinfo的公投結果,紅色是8.5個反對多於贊成的州份(有「半個州」,因為一些人口較少的州份當半個州計)主要是法語區州份,其餘14.5個支持派勝出的州份是德語及意語系州份。點擊可放大。
瑞士報章週一都大篇幅報導公投結果,有形容這是「新的黑色星期日」--在1992年,瑞士公投否決加入歐洲經濟體,令瑞士不能為加入歐盟舖路,當時被稱為「黑色星期日」,而今次公投被視為1992否決入歐後另一個分水嶺公投。swissinfo撮要了各報的評論--我一向盡量避免借國際新聞向香港「抽水」,但當中的評論,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卻又出奇地與香港的情況十分相符,很難不把瑞士跟香港比較。
有支持這項公投(正式名稱為「停止大規模移民」公投)的報章稱,這是全瑞士的勝利,最大輸家是行業組織及僱主組織,第二輸家是一致呼籲國民投反對票的內閣。另一份報章稱,公投通過,要歸咎於於政治菁英一直淡化有系統自由人民流動的負面影響,沒有認真對待這些問題--說實話,香港的主流政治菁英(不只政府)似乎都沒有認真看待自由行的副作用。
在這裏補充一點:提出這次公投的瑞士人民黨是瑞士第一大黨,但他們在最近一次大選的得票約25%,而其他全部都反對這次公投的政黨,而且,在本屆國會內,瑞士人民黨在內閣7名部長職位只佔一席,而非傳統的2席,瑞士人民黨可以說是少數。
有報章指出,房屋短缺、租金上升、工資受壓及求職面對移民的競爭,都令人民感到對國家失去控制權,而在直接民主制度下,這情況一定觸發反彈--這種對一地失去控制權的感覺,同樣在香港出現。
出現這種「失去的恐懼」,有報章便認為,反映了瑞士人同時擁有「自大及自感少數情意結」的心情--同樣,香港較內地富有(儘管此城的地方首長今天才說香港是「未富」先驕......),理論上擁有較內地優越的感覺,但同時亦感到在13億人面前自己是少數、會被對方擺佈的擔心,內心同時擁有既自大亦渺小的複雜情緒。
另一份報紙就說,支持公投的人只是要求更合理的移民政策,不認為是排外拒歐,而瑞士人已準備好為此承擔風險--香港人準備好大陸突然對自由行以至所有對港「優惠」落閘嗎?我不太清楚。正如一些香港人說,沒有祖國,食水也沒有,洛桑一份報章便抨擊:「一個富裕的國家自我製造重大危機。」
swissinfo另一篇文章講及,瑞士過去半個世紀都存在限制移民的爭論。的確,瑞士一向給人矛盾的印象:她好像是很開放、歡迎各地人前來的國家,但同樣好像是一個十分保守、對外地文化十分抗拒的地方。畢竟,同時擁有4種語言民族的國家,不包容,這個國家早已分崩離柝,但同時,瑞士這個國家的出現,正正是因為這些地方不希望被鄰近同語系的國家吞掉,為保獨立而聯合起立自我防衛。
移民問題將繼續發酵。至少,瑞士稍後將就另一移民問題的公投投票,這次是由環團提出,他們高舉保護自然資源,防止人口過度,提出3年內把移民增長限制在人口的0.2%--目前每年入境移民約8萬,相當於800萬人口的1%,而淨入境移民是7萬左右。(另一個與香港十分有趣的比較:在香港,同樣有理應是左派的環團人士跟理應是右派的反移民人士合流!)
瑞士政府另一個要處理的問題是,3年內跟歐盟訂出新的雙邊協議。目前瑞士與歐盟成員國人民自由流的協議是在2002年簽訂,當時是與另外6條跟自由貿易等協議一同簽訂,全部協議都有一條條款:如果其中一條協議失效,其餘6條都會自動失效。因此,大家都說,瑞士和歐盟的關係將全面改寫。
不過,瑞士是否就因此失去歐盟這個佔她6成外貿的重大市場呢?不一定。歐盟不是鐵板一塊,歐盟內部同樣存在極大的質疑移民/人民自由流動的聲音,因此瑞士這次公投會否反過來影響歐盟內部的討論?尤其是,瑞士可以拉攏最希望限制歐盟內部人民自由流動的英國保守黨政府,由英國游說歐盟各國,取消自由人民流動不代表瑞士反對與歐盟自由貿易,以爭取最有利的協議。
瑞士報章週一都大篇幅報導公投結果,有形容這是「新的黑色星期日」--在1992年,瑞士公投否決加入歐洲經濟體,令瑞士不能為加入歐盟舖路,當時被稱為「黑色星期日」,而今次公投被視為1992否決入歐後另一個分水嶺公投。swissinfo撮要了各報的評論--我一向盡量避免借國際新聞向香港「抽水」,但當中的評論,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卻又出奇地與香港的情況十分相符,很難不把瑞士跟香港比較。
有支持這項公投(正式名稱為「停止大規模移民」公投)的報章稱,這是全瑞士的勝利,最大輸家是行業組織及僱主組織,第二輸家是一致呼籲國民投反對票的內閣。另一份報章稱,公投通過,要歸咎於於政治菁英一直淡化有系統自由人民流動的負面影響,沒有認真對待這些問題--說實話,香港的主流政治菁英(不只政府)似乎都沒有認真看待自由行的副作用。
在這裏補充一點:提出這次公投的瑞士人民黨是瑞士第一大黨,但他們在最近一次大選的得票約25%,而其他全部都反對這次公投的政黨,而且,在本屆國會內,瑞士人民黨在內閣7名部長職位只佔一席,而非傳統的2席,瑞士人民黨可以說是少數。
有報章指出,房屋短缺、租金上升、工資受壓及求職面對移民的競爭,都令人民感到對國家失去控制權,而在直接民主制度下,這情況一定觸發反彈--這種對一地失去控制權的感覺,同樣在香港出現。
出現這種「失去的恐懼」,有報章便認為,反映了瑞士人同時擁有「自大及自感少數情意結」的心情--同樣,香港較內地富有(儘管此城的地方首長今天才說香港是「未富」先驕......),理論上擁有較內地優越的感覺,但同時亦感到在13億人面前自己是少數、會被對方擺佈的擔心,內心同時擁有既自大亦渺小的複雜情緒。
另一份報紙就說,支持公投的人只是要求更合理的移民政策,不認為是排外拒歐,而瑞士人已準備好為此承擔風險--香港人準備好大陸突然對自由行以至所有對港「優惠」落閘嗎?我不太清楚。正如一些香港人說,沒有祖國,食水也沒有,洛桑一份報章便抨擊:「一個富裕的國家自我製造重大危機。」
swissinfo另一篇文章講及,瑞士過去半個世紀都存在限制移民的爭論。的確,瑞士一向給人矛盾的印象:她好像是很開放、歡迎各地人前來的國家,但同樣好像是一個十分保守、對外地文化十分抗拒的地方。畢竟,同時擁有4種語言民族的國家,不包容,這個國家早已分崩離柝,但同時,瑞士這個國家的出現,正正是因為這些地方不希望被鄰近同語系的國家吞掉,為保獨立而聯合起立自我防衛。
移民問題將繼續發酵。至少,瑞士稍後將就另一移民問題的公投投票,這次是由環團提出,他們高舉保護自然資源,防止人口過度,提出3年內把移民增長限制在人口的0.2%--目前每年入境移民約8萬,相當於800萬人口的1%,而淨入境移民是7萬左右。(另一個與香港十分有趣的比較:在香港,同樣有理應是左派的環團人士跟理應是右派的反移民人士合流!)
瑞士政府另一個要處理的問題是,3年內跟歐盟訂出新的雙邊協議。目前瑞士與歐盟成員國人民自由流的協議是在2002年簽訂,當時是與另外6條跟自由貿易等協議一同簽訂,全部協議都有一條條款:如果其中一條協議失效,其餘6條都會自動失效。因此,大家都說,瑞士和歐盟的關係將全面改寫。
不過,瑞士是否就因此失去歐盟這個佔她6成外貿的重大市場呢?不一定。歐盟不是鐵板一塊,歐盟內部同樣存在極大的質疑移民/人民自由流動的聲音,因此瑞士這次公投會否反過來影響歐盟內部的討論?尤其是,瑞士可以拉攏最希望限制歐盟內部人民自由流動的英國保守黨政府,由英國游說歐盟各國,取消自由人民流動不代表瑞士反對與歐盟自由貿易,以爭取最有利的協議。
剛剛做完一門課的期中考試。 第一題有關 Schelling's Segregation Model。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模型,不妨跟大家分享下課裡提到的要點。 這個模型, 假設個人根據自己鄰居們的年齡, 性別, 收入, 社會階級, 種族, 宗教, 政見等等,決定是不是遷移。 模型中的變量是每個人的 “排他度”, 某個地區的人口總數可以作為常量處理。 然後讓計算機隨機生成居民的初始分佈, 再模擬人群因 “找相似的人” 而產生的移動, 直到每個人都在與自己類似的人旁邊居住, 心滿意足為止。 當個人的 “排他度” 為 30% 時 (也就是說, 只要一個人周圍 30% 的鄰居跟她相似, 她就滿意了,就不再遷移), 讓人群大規模自由遷移後, 這個地區最後人群的隔離度竟高達 72.4%! 個人排他度為 40% 時, 最終隔離度為 79.5%。 個人排他度為 52% 時, 最終隔離度為 93.8!! 想像一下,其實 52% 的排他度已經很寬容: 你身邊有 48% 的人跟你完全不一樣你還老神在在住得下去, 是不是已經很寬容? 當個人的排他度為 80% 時, 每個人無論怎樣遷移都找不到足夠多相似的人住在身邊, 所以大家都不停遷移。
回覆刪除這個模型要說明的問題是, 個體的行為或者選擇, collectively 執行以後, 可能跟宏觀上生成的現象或者結果極為相左。 這個模型從數學上解釋到: 城市或地區中常常有涇渭分明的 “中產區”, “唐人區”, “Geek 區” 一類的聚居地帶, 但是你如果問某位個人, 很有可能她會誠意十足地表示自己很 open, 喜歡跟不同的人住在一起。
根據 Schelling's Segregation Model, 其實瑞士人不必那麼小氣, 讓大家自由遷移好了, 反正遷移到最後, 總是類似的人聚居在一起。
PS: 那門課 “Model Thinking", 幾乎介紹到的每一個數學模型都有用來分析或者解決政治,經濟,社會, public administration 等方面的問題。 用到的數學並不高深, 但是於我而言提供了一些看問題的 perspective 和模型的應用領域, 是很有趣的一門課。 講師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 Scott Page 教授, 他講課風格十分生動風趣, 內容緊湊不拖沓, 我很喜歡他。 這門課強烈推薦下。 課程為期 12 週。 10 次作業, 2 次考試。 Coursera 上可以註冊。 一般每年有兩個 it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