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上載於法國時間4日晚上8時35分,更新於晚上8時47分】 法國國民議會星期三下午4時半過後開始辯論巴尼耶(Michel Barnier)內閣不信任動議,同日晚上8時左右投票,結果以高達331票贊成通過動議,巴尼耶內閣即時垮台,這是法國第五共和歷來第二次通過到不信任動議,對上一次是1962年,巴尼耶擔任總理僅90天,是第五共和在任最短的閣揆。
網誌名為「歐洲動態」,尤其當初建網站主要是想傳達歐盟的訊息,是時候開始多寫2014年5月22-25日的歐洲議會選舉,以及2014歐盟換屆。今年歐洲議會選舉有2項與往年不同的情況,令今屆歐議會選舉將是至今最受矚目的一次,擺脫以往只是用來反映各國選民對其國家政府的支持度、跟地選毫無分別的困境:1、這是首次執行《里斯本條約》中,有關歐洲議會對歐盟執委會委員人選有更大話事權的條款;2、極右和極左政黨很大機會大有斬獲,結果將真正反映歐洲目前極右和極左的勢力有多大。
剛過去的週末,傳出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支持盧森堡前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成為歐洲人民黨在歐洲議會選舉的「第一候選人」、即下任歐委會主席候選人後,主要黨派都已決定了「第一候選人」--上圖:上左中左政黨「社會主義及民主派進步聯盟」(S&D)、現任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茲(Martin Schulz);上中中右政黨「歐洲人民黨」(EPP)容克;上右自由派「自由派及民主派聯盟」(ALDE)、比利時前首相伏思達(Guy Verhofstadt);下左及下中「綠黨及自由聯盟黨團」2名聯席候選人、法國的博維(Jose Bove)和德國的凱勒(Ska Keller);以及下右極左「左翼聯盟/北歐綠左」(GUE/NGL)、希臘極左政黨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主要黨派中,只餘極右未有明確「第一候選人」。
過往,決定歐委會主席時,主要是成員國領袖密室會議中協商,他們根據國籍、黨派及性別平衡來作出決定,一般而言會由剛舉行的歐議會選舉中最大黨派找出人選。確定人選後,交由歐洲議會審議,但過往的慣例是,歐議會只是確認,跟橡皮圖章沒分別。
不過,《里斯本條約》後,新的《歐盟條約》第17條便列明「在考慮歐洲議會選舉,以及進行恰當的諮詢後,歐洲理事會(網主註:成員國領袖會議)在有效多數下得向歐洲議會提出歐委會主席人選。這名候選得由歐洲議會成員多數選出...」。理論上沒列明要議會多數派出任歐委會主席,但歐盟圈子大家的共識是,歐議會有更多話事權,不再對歐盟成員國領袖的決定逆來順受,而要有更多話事權,最好就是推向議會制,於是歐議會政黨有了這種「第一候選人」的做法。(未來數月看英文報導時,很有可能會採用德文「Spitzenkandidat」此字,英文一般譯為「lead candidate」,意思其實是比例代表制下,候選名單中排首位的候選人,有時我會譯作「名單首位者」)
在上述6名「第一候選人」中,只有容克的身份仍有疑問,其餘5人都已獲正式確認。EPP一直說3月開大會作決定,理論容克最具資格擔任EPP「第一候選人」,但之前一直有傳聞指默克爾反對--德國CDU/CSU作為EPP內最大的一派,默克爾對EPP的重要決定有最大話事權,如沒默克爾的祝福,任何人都當不上EPP「第一候選人」。但在剛過去的傳媒,德國傳媒與英國《金融時報》先後引述多名消息人士報導,默克爾不反對容克,甚至親自致電對方表態支持他,因此現在大家相信,容克極有可能成為EPP「第一候選人」。
不過,成為「第一候選人」,即使其黨派成為最大黨,也不代表一定會成為歐委會主席,因為「新的」歐委會主席推選程序仍十分瞹眛。歐盟換屆,除了歐委會主席,還包括歐委會各委員,包括最重要的外交及防衛政策高級代表,同時要更換歐盟常任主席,而且現任北約秘書長任期剛好在7月屆滿,因此要把這些職位全部考慮,以便各國/各黨派在這些職位有平衡。
例如,目前估計,容克可能會接任歐盟常任主席,如果成真,歐委會主席便要另找人選;而歐盟常任主席及歐委會主席很大機會要分別由一名右派及一名左派擔任,確保平衡。
另一個變數是,歐委會不是真的議會制。至少默克爾自己一直強調,歐議會最大黨派的「第一候選人」不一定自動成為歐委會主席,其潛台詞是堅持密室會議來作決定。目前的報導便說,默克爾「現在」支持容克,但不排除她在選舉後支持其他人的可能。
除了上述6人,其實還有些外界估計有力角逐歐委會主席的人選,他們大部份都是現任總理或總統。他們若作為「第一候選人」,風險很大,因為他們很難再在國內擔任領導,但輸了的話便當不成歐委會主席,可謂兩大皆空。因此,在推選程序仍不明確下,不能排除,為了妥協,可能會有人推舉這些人擔任歐委會主席。這些傳聞人選中,幾近全部是EPP,包括愛爾蘭總理肯尼(Enda Kenny)、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芬蘭總理卡泰寧(Jyrki Katainen)和立陶宛總統Dalia Grybauskaite。
歐盟高職一向有黑馬跑出的傳統。現任歐盟外交及防衛政策高級代表艾嘉蓮(Catherine Ashton)便是當時英國眼見推貝理雅(Tony Blair)出任歐常任主席不成而臨時推出、以保英國擁有重要職位的策略,即使是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也是當年法德推薦的伏思達和歐洲議會推舉的彭定康爭持不下下的妥協人選。因此下歐委會主席,仍有可能是上面6人以外的另一人。
剛過去的週末,傳出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支持盧森堡前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成為歐洲人民黨在歐洲議會選舉的「第一候選人」、即下任歐委會主席候選人後,主要黨派都已決定了「第一候選人」--上圖:上左中左政黨「社會主義及民主派進步聯盟」(S&D)、現任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茲(Martin Schulz);上中中右政黨「歐洲人民黨」(EPP)容克;上右自由派「自由派及民主派聯盟」(ALDE)、比利時前首相伏思達(Guy Verhofstadt);下左及下中「綠黨及自由聯盟黨團」2名聯席候選人、法國的博維(Jose Bove)和德國的凱勒(Ska Keller);以及下右極左「左翼聯盟/北歐綠左」(GUE/NGL)、希臘極左政黨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主要黨派中,只餘極右未有明確「第一候選人」。
過往,決定歐委會主席時,主要是成員國領袖密室會議中協商,他們根據國籍、黨派及性別平衡來作出決定,一般而言會由剛舉行的歐議會選舉中最大黨派找出人選。確定人選後,交由歐洲議會審議,但過往的慣例是,歐議會只是確認,跟橡皮圖章沒分別。
不過,《里斯本條約》後,新的《歐盟條約》第17條便列明「在考慮歐洲議會選舉,以及進行恰當的諮詢後,歐洲理事會(網主註:成員國領袖會議)在有效多數下得向歐洲議會提出歐委會主席人選。這名候選得由歐洲議會成員多數選出...」。理論上沒列明要議會多數派出任歐委會主席,但歐盟圈子大家的共識是,歐議會有更多話事權,不再對歐盟成員國領袖的決定逆來順受,而要有更多話事權,最好就是推向議會制,於是歐議會政黨有了這種「第一候選人」的做法。(未來數月看英文報導時,很有可能會採用德文「Spitzenkandidat」此字,英文一般譯為「lead candidate」,意思其實是比例代表制下,候選名單中排首位的候選人,有時我會譯作「名單首位者」)
在上述6名「第一候選人」中,只有容克的身份仍有疑問,其餘5人都已獲正式確認。EPP一直說3月開大會作決定,理論容克最具資格擔任EPP「第一候選人」,但之前一直有傳聞指默克爾反對--德國CDU/CSU作為EPP內最大的一派,默克爾對EPP的重要決定有最大話事權,如沒默克爾的祝福,任何人都當不上EPP「第一候選人」。但在剛過去的傳媒,德國傳媒與英國《金融時報》先後引述多名消息人士報導,默克爾不反對容克,甚至親自致電對方表態支持他,因此現在大家相信,容克極有可能成為EPP「第一候選人」。
不過,成為「第一候選人」,即使其黨派成為最大黨,也不代表一定會成為歐委會主席,因為「新的」歐委會主席推選程序仍十分瞹眛。歐盟換屆,除了歐委會主席,還包括歐委會各委員,包括最重要的外交及防衛政策高級代表,同時要更換歐盟常任主席,而且現任北約秘書長任期剛好在7月屆滿,因此要把這些職位全部考慮,以便各國/各黨派在這些職位有平衡。
例如,目前估計,容克可能會接任歐盟常任主席,如果成真,歐委會主席便要另找人選;而歐盟常任主席及歐委會主席很大機會要分別由一名右派及一名左派擔任,確保平衡。
另一個變數是,歐委會不是真的議會制。至少默克爾自己一直強調,歐議會最大黨派的「第一候選人」不一定自動成為歐委會主席,其潛台詞是堅持密室會議來作決定。目前的報導便說,默克爾「現在」支持容克,但不排除她在選舉後支持其他人的可能。
除了上述6人,其實還有些外界估計有力角逐歐委會主席的人選,他們大部份都是現任總理或總統。他們若作為「第一候選人」,風險很大,因為他們很難再在國內擔任領導,但輸了的話便當不成歐委會主席,可謂兩大皆空。因此,在推選程序仍不明確下,不能排除,為了妥協,可能會有人推舉這些人擔任歐委會主席。這些傳聞人選中,幾近全部是EPP,包括愛爾蘭總理肯尼(Enda Kenny)、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芬蘭總理卡泰寧(Jyrki Katainen)和立陶宛總統Dalia Grybauskaite。
歐盟高職一向有黑馬跑出的傳統。現任歐盟外交及防衛政策高級代表艾嘉蓮(Catherine Ashton)便是當時英國眼見推貝理雅(Tony Blair)出任歐常任主席不成而臨時推出、以保英國擁有重要職位的策略,即使是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也是當年法德推薦的伏思達和歐洲議會推舉的彭定康爭持不下下的妥協人選。因此下歐委會主席,仍有可能是上面6人以外的另一人。
Keller 是美女!
回覆刪除只是好玩,Spitzenkandidat 似乎還可以譯作:首席人選,主打人選,或者領銜候選人。第一候選人的說法倒很像內地的第一常務副市長之類的頭銜,也令我想起管弦樂隊裡的第一小提琴。。。。
鄭春榮: 《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前瞻及其影响分析》,3 月 13 日就發布了,我關心得晚了。鄭教授是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 / 歐盟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同濟大學 100 多年前由德國人創立,該校德國傳統極其深厚,發展至今,該校的幾個德國 / 歐盟 研究所已經成為上海,乃至整個華東地區德國人 / 對德事務 / 歐盟研究 的中心機構。該校德語學習資源可說是全中國最豐富,無數夜間班,週末班,脫產強化班什麼的,任教老師幾乎全部有留德培訓背景,水準很高,師德也好,很想念我當年的德語老師們。鄭老師的這篇,簡明扼要,很值得一讀 ( Spitzenkandidat 他譯成 “首席候选人” ):
回覆刪除http://dgyj.tongji.edu.cn/NewsDetalied.aspx?nid=182
現在看起來五月底的這個大選好像是選黨不是選歐洲議會 / 歐委會主席?是不是像德國聯邦大選那樣一人兩票還要選本地區的黨代表, 我還是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