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圖片來自愛爾蘭電視台RTE網上影片]
愛爾蘭政壇結束了混亂的一週:總理考恩(Brian Cowen)在22日下午宣佈辭去執政共和黨(Fianna Fail)黨魁一職,共和黨將在26日選出新黨魁,但他會在3月11日大選前留任總理一職。
不過,這只是一章的終結,愛爾蘭政壇未來一週會迎來更混亂的一週。
先簡列過去一週愛爾蘭政壇時序,看看有多混亂:
1月16日:外長馬丁(Michael Martin)提出辭職,要求考恩下台。
1月18日:在考恩自己提出的共和黨議員不記名信任投票中,黨員投票通過信任考恩留任黨魁及總理;總統批准馬丁辭職。
1月19日:考恩與執政聯盟內的綠黨商討政局後續,包括大選日期及改組內閣事宜,綠黨強調反對大選前改組內閣,但共和黨說綠黨支持;晚上衛生部長宣佈辭職,理由是她不會在下屆大選角逐連任議員,2小時後再有3名部長以同一理由辭職。
1月20日:綠黨黨魁戈梅利(John Gormley)一早致電考恩,投訴不獲知會有多名部長辭職,並立即開會,會上表明反對大選前有新部長任命,警告考恩一旦提名新部長便立即退出政府,令政府即時倒台;再有一名部長辭職;國會會議中斷,因為反對黨不滿考恩企圖在大選前改組內閣,迫使考恩在國會宣佈大選日期為3月11日,而且同意不提名新部長,由現任閣員兼任這6個職位。
1月21日:馬丁再度呼籲黨內重新考慮是否繼續支持考恩;考恩重申不會下台。
1月22日:考恩宣佈辭去黨魁一職。
考恩去年11月已宣佈,一旦通過了財政法案,便會解散國會,提早大選,但當時仍未說明是哪個時候,一般估計是3月底至4月初。因此,他本週宣佈3月11日大選,已是較政壇估計的原定時間提前了。
事後孔明從宏觀角度看,考恩這次是自取其辱。從愛爾蘭向國際尋求援助的一刻開始,考恩的命運已寫在牆上,根本不可能再當總理下去。而從微觀的角度去看,想不到最終令他屈辱地下台的事件,是改組內閣爭拗。當地傳媒的說法是:總理有兩大權力,一是委任部長,一是向總統建議解散國會,當考恩這兩方面的決定都是在綠黨威迫下作出時,意味他已經失去所有總理的權威,下台是唯一選擇。
奇怪的反而是考恩以至共和黨大部份議員選擇繼續支持一個民望如此低的總理。原因又涉及一些技術因素:在歐陸國家,總理與同黨執政黨黨魁是否不同人,情況不算奇怪(儘管不是十分常見),但在愛爾蘭以至英語系議會制國家,總理及帶領同黨迎戰下一次大選的黨魁是不同人,則十分奇怪。愛爾蘭在90年代初曾短暫試過這情況,但當時十分混亂,社會不知究竟「黨大還是國家大」,因此愛爾蘭人更想避免這情況。
另一個技術問題是:一旦同時更換總理和黨魁,執政聯盟其他政黨便有借口不在國會信任投票支持政府,令大選更早進行,亦意味共和黨更少時間收復失地。
至於改組內閣,考恩的解釋不是完全沒道理的:他希望有最好的團隊去管理國家。而且,無論對共和黨還是對政府而言,內閣中有大批就快退休離開政壇的人,未必是好事。不過,對反對黨以至綠黨而言,在大選前不久改組內閣,共和黨只是想把一些第二梯隊提拔至政壇一線,好讓增加他們在選舉的勝算,因此反對。
綠黨這次更是忍無可忍,因為新聞報導衛生部長辭職時,綠黨黨魁戈梅利是其妻子在看電視時告訴他時才知道這個消息,同一晚另外3名部長辭職也要從電台報導得知,因此綠黨覺得十分受侮辱。
當然,輿論與社會最終傾向反對黨的看法,某程度只代表社會上一個看法:共和黨,我們忍了你們很久了,請立即下台吧!
這某程度與董建華在2003年「七一」 大遊行的情況一樣。當整個社會都只希望領袖下台時,那個領袖做什麼都會是錯的。
黨魁戰方面,目前估計馬丁的勝算最高。理由很簡單,他是唯一一個黨內重量級人物中,公開表明要考恩立即下台的一個人,另外兩名重量級人士,旅遊部長哈娜芬(Mary Hanafin)是大家都知道她與考恩不和,但始終沒有公開挑戰考恩,財長勒尼漢(Brian Lenihan)更是選擇暗示勉強支持考恩。
未來一週只會更混亂。在野工黨已提出在25日對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這項動議仍有機會過關,因為綠黨沒可能支持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政府不信任。但統一黨(Fine Gael)將提出的總理不信任動議則較棘手,因為綠黨一旦投票「信任」考恩,在大選時勢必遭對手狙擊,「不信任」的話,與把政府立即拉下馬又沒分別。當然,一切還要看綠黨在23日的黨團會議,看看他們會否退出政府。
反對黨表示,可以快速審議財政法案,最快在1月28日可以完成,屆時將可解散國會,大選可能進一步提前至2月舉行。
愛爾蘭政壇結束了混亂的一週:總理考恩(Brian Cowen)在22日下午宣佈辭去執政共和黨(Fianna Fail)黨魁一職,共和黨將在26日選出新黨魁,但他會在3月11日大選前留任總理一職。
不過,這只是一章的終結,愛爾蘭政壇未來一週會迎來更混亂的一週。
先簡列過去一週愛爾蘭政壇時序,看看有多混亂:
1月16日:外長馬丁(Michael Martin)提出辭職,要求考恩下台。
1月18日:在考恩自己提出的共和黨議員不記名信任投票中,黨員投票通過信任考恩留任黨魁及總理;總統批准馬丁辭職。
1月19日:考恩與執政聯盟內的綠黨商討政局後續,包括大選日期及改組內閣事宜,綠黨強調反對大選前改組內閣,但共和黨說綠黨支持;晚上衛生部長宣佈辭職,理由是她不會在下屆大選角逐連任議員,2小時後再有3名部長以同一理由辭職。
1月20日:綠黨黨魁戈梅利(John Gormley)一早致電考恩,投訴不獲知會有多名部長辭職,並立即開會,會上表明反對大選前有新部長任命,警告考恩一旦提名新部長便立即退出政府,令政府即時倒台;再有一名部長辭職;國會會議中斷,因為反對黨不滿考恩企圖在大選前改組內閣,迫使考恩在國會宣佈大選日期為3月11日,而且同意不提名新部長,由現任閣員兼任這6個職位。
1月21日:馬丁再度呼籲黨內重新考慮是否繼續支持考恩;考恩重申不會下台。
1月22日:考恩宣佈辭去黨魁一職。
考恩去年11月已宣佈,一旦通過了財政法案,便會解散國會,提早大選,但當時仍未說明是哪個時候,一般估計是3月底至4月初。因此,他本週宣佈3月11日大選,已是較政壇估計的原定時間提前了。
事後孔明從宏觀角度看,考恩這次是自取其辱。從愛爾蘭向國際尋求援助的一刻開始,考恩的命運已寫在牆上,根本不可能再當總理下去。而從微觀的角度去看,想不到最終令他屈辱地下台的事件,是改組內閣爭拗。當地傳媒的說法是:總理有兩大權力,一是委任部長,一是向總統建議解散國會,當考恩這兩方面的決定都是在綠黨威迫下作出時,意味他已經失去所有總理的權威,下台是唯一選擇。
奇怪的反而是考恩以至共和黨大部份議員選擇繼續支持一個民望如此低的總理。原因又涉及一些技術因素:在歐陸國家,總理與同黨執政黨黨魁是否不同人,情況不算奇怪(儘管不是十分常見),但在愛爾蘭以至英語系議會制國家,總理及帶領同黨迎戰下一次大選的黨魁是不同人,則十分奇怪。愛爾蘭在90年代初曾短暫試過這情況,但當時十分混亂,社會不知究竟「黨大還是國家大」,因此愛爾蘭人更想避免這情況。
另一個技術問題是:一旦同時更換總理和黨魁,執政聯盟其他政黨便有借口不在國會信任投票支持政府,令大選更早進行,亦意味共和黨更少時間收復失地。
至於改組內閣,考恩的解釋不是完全沒道理的:他希望有最好的團隊去管理國家。而且,無論對共和黨還是對政府而言,內閣中有大批就快退休離開政壇的人,未必是好事。不過,對反對黨以至綠黨而言,在大選前不久改組內閣,共和黨只是想把一些第二梯隊提拔至政壇一線,好讓增加他們在選舉的勝算,因此反對。
綠黨這次更是忍無可忍,因為新聞報導衛生部長辭職時,綠黨黨魁戈梅利是其妻子在看電視時告訴他時才知道這個消息,同一晚另外3名部長辭職也要從電台報導得知,因此綠黨覺得十分受侮辱。
當然,輿論與社會最終傾向反對黨的看法,某程度只代表社會上一個看法:共和黨,我們忍了你們很久了,請立即下台吧!
這某程度與董建華在2003年「七一」 大遊行的情況一樣。當整個社會都只希望領袖下台時,那個領袖做什麼都會是錯的。
黨魁戰方面,目前估計馬丁的勝算最高。理由很簡單,他是唯一一個黨內重量級人物中,公開表明要考恩立即下台的一個人,另外兩名重量級人士,旅遊部長哈娜芬(Mary Hanafin)是大家都知道她與考恩不和,但始終沒有公開挑戰考恩,財長勒尼漢(Brian Lenihan)更是選擇暗示勉強支持考恩。
未來一週只會更混亂。在野工黨已提出在25日對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這項動議仍有機會過關,因為綠黨沒可能支持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政府不信任。但統一黨(Fine Gael)將提出的總理不信任動議則較棘手,因為綠黨一旦投票「信任」考恩,在大選時勢必遭對手狙擊,「不信任」的話,與把政府立即拉下馬又沒分別。當然,一切還要看綠黨在23日的黨團會議,看看他們會否退出政府。
反對黨表示,可以快速審議財政法案,最快在1月28日可以完成,屆時將可解散國會,大選可能進一步提前至2月舉行。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