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手提行李、相鄰劃行全收費 西班牙罰Ryanair等5廉航近1.8億歐元

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10張競選海報


法國總統大選其實已進入倒數階段,第一輪投票在4月22日便舉行,儘管由現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與社會黨的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進入兩週後的第二輪對決投票,已無懸念。

要寫這次選舉,有很多可以寫的,但工作關係,暫時未能寫太多。不妨先從競選海報着手--這次選舉其實有10名候選人,而且以法國的標準來說,算少了,上一屆有12個,2002年的一屆更有16個,但這麼多候選人,法國的當選總統也沒有認受性問題,不會有梁振英擔心「太多候選人會分薄票源、繼而拖低得票率削弱認受性」的問題發生。

由上排至下排、由左至右,翻譯一下逐個逐個候選人的競選口號。如看不清楚,請按圖放大。

左上角那位是「歐洲生態/綠黨」候選人佐莉(Eva Joly),支持度排第6,都叫做有1%至2%支持度,口號是「環保,真正的改變」。在法國的語境,說「生態」(l'ecologie),就知道是「環保」。至於「真正的」轉變,明顯是針對奧朗德。

佐莉右面的是「國民陣線」的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支持度排第3,約15%,但應該沒有威脅。她的口號十分簡單:Yes,法國。抱歉,Oui或是Yes,我想不到在中文,這種語氣應怎樣翻譯出來。

中間是薩爾科齊,首輪投票支持度排第1,但次輪對決應該會敗陣。口號是「強大的法國」,十分typical的右派風格。題外話:我找競選海報時,無意中去到Facebook一個惡搞這張海報的相簿,例如有一張把「強大的法國」中「強大」(forte)一詞,改為「死了的」(morte),變成「死了的法國」。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還是這張:

好,繼續。之後是支持度排第4、左翼陣線的梅朗松(Jean-Luc Melenchon),口號直譯是「奪權吧」。法國其實是一個頗「共產」的國家,他們的政治語言其實十分「戰鬥格」,號召支持者時,「鬥爭」這類字眼是家常便飯,又或者法文中的militant可以純粹是指一些政黨或政治活動的參與者,但有些不好的英文翻譯會直接用回militant,便十分奇怪了。但話說回頭,這句叫選民「奪權」(prenez是第二身眾數,因此不是「我們」奪權吧這麼權力慾旺盛),純粹是指目前的政治社會制度剝削了人民的權力,因此梅朗松承諾把權力交回人民。或者更易讓香港人明白的譯法是「奪回權力吧」,或是「還權於民」。

上排最右的那位是「新反資本主義黨」的普圖(Philippe Poutou),最上面十分大的字寫着「資本主義者,為他們的危機埋單吧」,亦即認為金融危機是銀行家、巨企造成,要向他們徵重稅收回政府救經濟的成本。右面不能全部展示出來的字是「我們的生命不只值他們的盈利!」(Nos vies valent plus que leurs profits!)。

下排了。最左面的是「工人抗爭黨」的阿爾圖(Nathalie Arthaud),口號是「工人抗爭黨的候選人」--真沉悶!

之後是「團結進步黨」的雪米納德(Jacques Cheminade),口號是「沒有倫敦金融城和紐約華爾街的世界」。這好像跟普圖分別不大,但相對之下,雪米納德更早便投身反對現有金融制度的運動,而且是針對全球的「布列頓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簡單一點說,就是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所制定下來的環球金融秩序)。

中間是「民主運動」的貝魯(Francois Bayrou),支持度也有十多個百分點,儘管都是陪跑。口號是「團結的法國」,完全配合他中間派、揚言不應再分左右的立場。

再右面的是「共和國站起來吧黨」的杜邦-埃南(Nicolas Dupont-Aignan),口號是「自由的法國」。「共和國站起來吧黨」是另一個右派「戴高樂主義黨」,類似薩爾科齊的「人民運動聯盟」。法國的右派,若不是「強大」,口號可以從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中選一個自用。

最後就是下屆總統大熱奧朗德,口號是「改變,就在此刻」。且看在野17年的社會黨是否真的能在今年回朝。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施紀賢「拒絕譴責」香港47人案判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二在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峰會期間舉行記者會,被問及同日較早時香港法院就「47人案」作出裁決,對當中45人判囚4年2月至10年,他會否譴責這個裁決。 《金融時報》報導時,標題稱他「拒絕譴責」 。

波羅的海兩海底電纜損毀 疑遭中國貨船「伊鵬3」切斷

星期一先後傳出有兩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被切斷,綜合 芬蘭《晚報》(Iltalehti) 和 瑞典電視台 SVT 星期二報導,丹麥海岸防衛隊發現,在估計電纜切斷的時間,剛好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在兩條電纜遭破壞的位置附近都曾駛過,執法人員正調查今次是否中國貨船的破壞行為。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