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11月7日是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7年)卡繆(Albert Camus,照片來自《費加羅報》)誕辰100週年,在此趁機跟各位推介一下這位我頗喜歡的作家。
我讀法文時,老師曾推介過看卡繆的作品--他的作品背後涉及的「荒謬」(absurde)或「存在主義」(儘管卡繆生前強調他不是存在主義者)十分艱深,但卡繆同時以文筆簡潔而著稱,而且他大部份作品、包括代表作《異鄉人》(L'etranger)都是中篇小說,約百多頁,中級法文程度已看得懂,若用來練習法語閱讀能力,是不錯的選擇。
可能是記者出身的緣故,卡繆的小說風格很平白,例如其句子結構大部份都只是簡單的SVO,極少有很長的句子,或古怪(甚或理論上錯誤)的文法。以《異鄉人》為例,此作品十分特別,全部用上較淺白的複合過去式(passe compose)--在法語,相當於英文的簡單過去式有2種,一為平日口語及報紙較常用的複合過去式,另一種是故事、小說及文學才用的簡單過去式(passe simple),除非閣下法語十分精湛,否則一般只會學懂「閱讀」簡單過去式便算(有多少外國人會有到法文寫文學作品?)。
另外,其作品都只是直述一件事的發生,例如《異鄉人》,要分析的話,可以很深奧,但如果只當作這是一個故事(男主角得悉母親病悉要送殯,但男主角毫無感受;然後重遇一名前女同事,又識了一名男子,並捲入該男子的糾紛而毫無緣故地用槍殺死了一名阿拉伯裔人,在審訊期間慢慢接受了死刑的判決),其實十分簡單。
我個人則會推介《瘟疫》(La peste)--尤其是經歷過沙士的香港人。跟《異鄉人》一樣,《瘟疫》是平鋪直敘阿爾及利亞一個沿海城市(即卡繆的家鄉)面對瘟疫的經過:一開始有很多老鼠死去,但居民仍未察覺大難臨頭,之後出現人類死亡個案,社會逐漸恐慌,政府由一開始不覺一回事,到慢慢變得手足無措,用盡一切極端措施,最後更封港,而在封港期間展示了人類在面對絕望困境下所展現出的人性黑暗及光輝的一面。
《瘟疫》一開首的題詞引用了《魯賓遜漂流記》作者Daniel Defoe的話:透過另一個圍困(imprisonment)的空間去展現一個圍困的空間,合理可行,正如透過不存在的事情來展現任何真實存在的事情,也是可行。可見,卡繆不是想說一個瘟疫下的世界。事實上,在此書出版的1947年,歐美世界已認為,瘟疫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了。評論估計,卡繆是希望展現出納粹統治下的法國--一個猶如瘟疫封城下的國家,人類面對外國侵略統治的絕望下,如何自處?
當然,經歷過沙士的香港人知道,瘟疫仍可能出現。而令我驚訝的是,儘管此書跟沙士相隔超過50年,但書中的所描述的,跟香港當年所發生的一模一樣,可見卡繆看透了人性,其思想能夠跨越國界及時間。
說回誕辰100週年。卡繆至今仍然極具爭議,因此其誕辰100週年,只是法國傳媒熱烈討論(而把一個作家/哲學家的誕辰作大篇幅重點報導,相信只有法國才會這樣做),官方沒有紀念活動,甚至一些紀念卡繆的文化活動,也有包括具爭議內容而刪減甚至取消。
卡繆最具爭議的是其出身,他是所謂的「黑腳」(pied-noir),亦即生於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裔後代,他大部份小說都是以法屬阿爾及利亞為背景。他生前是支持阿爾及利亞留在法國,而法國變成聯邦國家,儘管阿爾及利亞在他死後2年都獨立了。因此,文化展覽要介紹他時,很可能要把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的歷史「美化」,阿爾及利亞人尤為視他為法國殖民的象徵之一。
卡繆的政治思想亦十分具爭議性。他曾經加入法國共產黨,但是是一個反史太林的共產黨員,因此很快便被開除出黨,被指控為「托派」。他可以說是虛無主義者,但亦反對革命,覺得革命最終都只會變成民粹的獨裁,並全面抨擊史太林為了宣揚共產革命可不擇手段的想法。
我讀法文時,老師曾推介過看卡繆的作品--他的作品背後涉及的「荒謬」(absurde)或「存在主義」(儘管卡繆生前強調他不是存在主義者)十分艱深,但卡繆同時以文筆簡潔而著稱,而且他大部份作品、包括代表作《異鄉人》(L'etranger)都是中篇小說,約百多頁,中級法文程度已看得懂,若用來練習法語閱讀能力,是不錯的選擇。
可能是記者出身的緣故,卡繆的小說風格很平白,例如其句子結構大部份都只是簡單的SVO,極少有很長的句子,或古怪(甚或理論上錯誤)的文法。以《異鄉人》為例,此作品十分特別,全部用上較淺白的複合過去式(passe compose)--在法語,相當於英文的簡單過去式有2種,一為平日口語及報紙較常用的複合過去式,另一種是故事、小說及文學才用的簡單過去式(passe simple),除非閣下法語十分精湛,否則一般只會學懂「閱讀」簡單過去式便算(有多少外國人會有到法文寫文學作品?)。
另外,其作品都只是直述一件事的發生,例如《異鄉人》,要分析的話,可以很深奧,但如果只當作這是一個故事(男主角得悉母親病悉要送殯,但男主角毫無感受;然後重遇一名前女同事,又識了一名男子,並捲入該男子的糾紛而毫無緣故地用槍殺死了一名阿拉伯裔人,在審訊期間慢慢接受了死刑的判決),其實十分簡單。
我個人則會推介《瘟疫》(La peste)--尤其是經歷過沙士的香港人。跟《異鄉人》一樣,《瘟疫》是平鋪直敘阿爾及利亞一個沿海城市(即卡繆的家鄉)面對瘟疫的經過:一開始有很多老鼠死去,但居民仍未察覺大難臨頭,之後出現人類死亡個案,社會逐漸恐慌,政府由一開始不覺一回事,到慢慢變得手足無措,用盡一切極端措施,最後更封港,而在封港期間展示了人類在面對絕望困境下所展現出的人性黑暗及光輝的一面。
《瘟疫》一開首的題詞引用了《魯賓遜漂流記》作者Daniel Defoe的話:透過另一個圍困(imprisonment)的空間去展現一個圍困的空間,合理可行,正如透過不存在的事情來展現任何真實存在的事情,也是可行。可見,卡繆不是想說一個瘟疫下的世界。事實上,在此書出版的1947年,歐美世界已認為,瘟疫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了。評論估計,卡繆是希望展現出納粹統治下的法國--一個猶如瘟疫封城下的國家,人類面對外國侵略統治的絕望下,如何自處?
當然,經歷過沙士的香港人知道,瘟疫仍可能出現。而令我驚訝的是,儘管此書跟沙士相隔超過50年,但書中的所描述的,跟香港當年所發生的一模一樣,可見卡繆看透了人性,其思想能夠跨越國界及時間。
說回誕辰100週年。卡繆至今仍然極具爭議,因此其誕辰100週年,只是法國傳媒熱烈討論(而把一個作家/哲學家的誕辰作大篇幅重點報導,相信只有法國才會這樣做),官方沒有紀念活動,甚至一些紀念卡繆的文化活動,也有包括具爭議內容而刪減甚至取消。
卡繆最具爭議的是其出身,他是所謂的「黑腳」(pied-noir),亦即生於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裔後代,他大部份小說都是以法屬阿爾及利亞為背景。他生前是支持阿爾及利亞留在法國,而法國變成聯邦國家,儘管阿爾及利亞在他死後2年都獨立了。因此,文化展覽要介紹他時,很可能要把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的歷史「美化」,阿爾及利亞人尤為視他為法國殖民的象徵之一。
卡繆的政治思想亦十分具爭議性。他曾經加入法國共產黨,但是是一個反史太林的共產黨員,因此很快便被開除出黨,被指控為「托派」。他可以說是虛無主義者,但亦反對革命,覺得革命最終都只會變成民粹的獨裁,並全面抨擊史太林為了宣揚共產革命可不擇手段的想法。
我的老師推薦郭宏安的譯本。郭把 L'etranger 譯作 “局外人”,似乎比較貼近加繆冷漠疏離的文字風格。
回覆刪除我也覺得譯作局外人會較好, 較似主角那種母親死了也不哭, 無緣無故下殺了人的那種疏離感
刪除講到法國文學的時候,老師有重點提到羅曼羅蘭寫的 “約翰·克里斯朵夫” 和加繆的兩個中篇。 很喜歡傅雷的作品,就讀了他譯的磚頭一樣厚的 “約翰·克里斯朵夫". 只記得這部小說十分勵志,人可以讀到熱血沸騰。 諷刺的是,寫出/譯出過許多力量澎湃的作品的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屈辱自殺身亡。 以為那個年代已經永遠過去,那樣的悲劇不會再發生,可是。。。。記得朱光潛說過,大意是,如果生的權利被剝奪了,那麼死的自由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逝者安息。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