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3月,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馮德萊恩「嚴重肺炎」 暫停公務2星期

歐盟執委會星期五宣佈, 66歲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嚴重肺炎」 ,需要休息兩周,期間所有公務活動取消。

芬蘭試行「基本收入」福利改革

芬蘭政府在30日宣佈,明年開始進行「基本收入」福利措施的試驗計劃,將向約1萬人每月派發550歐元(4800港元/2萬新台幣/4000元人民幣),以取代原有的福利援助,實驗進行2年,2019年作檢討,以看看這種新福利模式會否較現行的更佳,若成效顯著,將全面實施。(上圖為有關這試驗計劃的研究報告封面) 近年又開始有推行「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討論,瑞士6月將就此進行公投,法國和荷蘭都考慮進行試驗,因此芬蘭這次實驗將極受全球關注,如果芬蘭成功,全球各地都可能紛紛仿效。

愛爾蘭獨立序章百週年

這幾天是復活節長假,歐洲新聞主要是比利時繼續追捕布魯塞爾襲擊案的疑犯,大部份國家都是放假狀態,唯獨一個國家比較忙——愛爾蘭這幾天都在紀念「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100週年,反思很多關於這段歷史的事情,例如暴力抗爭的對與錯。

歐洲「保安聯盟」的冒起?

布魯塞爾受襲,上一篇po轉載了文章,談及比利時國內問題如何妨礙該國遏止恐怖主義威脅,這一篇略談泛歐層面反恐的軟肋。在23日,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提出成立「歐盟保安部」,歐盟要有一個單一歐洲安全及防衛架構;同日,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就提出「保安聯盟」的概念,指出歐盟各國有能源聯盟、關稅及財政聯盟之外,也應有個「保安聯盟」。 無論是什麼詞語,都是指歐盟各國要加強保安事務的合作,歐盟要有個有一定權力的單一架構去處理保安事務。

比利時極度分散的政府架構

下面文章的英文原文是 去年年底在歐洲Politico網站刊登 ,主要是詳述為何比利時整個政府架構出現問題,以及有什麼問題。去了譯了全文,但最終沒有上載至網誌,想不到事隔4個多月,還是有機刊登出來。 我再參看這篇文章的回覆,文章中有些內容可能會太誇張。實際上,這篇文章原本的標題是「比利時是個失敗國家」。不過,就算未至於「失敗國家」這麼誇張,但要旨基本上「雖不中亦不遠矣」——由於要顧及國內荷語及法語社群之間的不和,因此比利時很多權力已下放給地方政府,一方面令比利時中央政府在遏止激進思想蔓延方面沒有足夠能夠處理,另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不會衷誠合作。大家基本上將文章內容「打個八折」看就OK。 當中,布魯塞爾情況更麻煩,因為市政管理涉及更多不同的政府,要整合去對付恐怖主義,更加困難。有關比利時的地方行政架構, 可看回我2年前所寫的po 。 以下是「比利時是個失敗國家」的全文:

由莫倫貝克到莫倫貝克

「由莫倫貝克到莫倫貝克」。這是比利時報章Le Soir在19日的頭版的標題,是有關比利時終於生擒到巴黎11月襲擊最重要通緝犯、相信是唯一一名仍未死去的施襲者Salah Abdeslam的新聞。 這條標題,絕對突顯出,Saleh被捕,儘管是比利時以至全歐洲反恐的一個重要收穫,但也反映出比利時打擊恐怖主義的尷尬:Saleh由他成長的地區、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Molenbeek)出發到巴黎發動襲擊,不久後便回到莫倫貝克,一直在那兒躱藏,還要是在自己原本的家約500米距離的地點,而比利時為何要花上大概4個月時間,才可找到他??

當愛爾蘭國慶變成全球節慶

3月17日是愛爾蘭國慶「聖派翠克日」(St. Patrick's Day),多國都有巡遊慶祝活動——沒錯,是「多國」,而非只有愛爾蘭慶祝。「聖派翠克節」有趣的地方在於,一個國家的重要節慶,卻可以變成全球多地都會慶祝的活動,這一天,在很多地方都可看到以全身穿綠色狂歡喝啤酒的人士。 這個節慶可以說是「出口轉內銷」,反映出一個地方的習俗,可以如何在外地落地生根,然後反過來影響回來源地的文化。

法國內政部長赴象牙海岸視察襲擊

西非國家象牙海岸(Ivory Coast)在13日受襲擊,一些海邊酒店遭槍擊,法國在15日立即派2名部長前往該國,以支援對方反恐。

德國「超級星期天」 不只難民這麼簡單

德國在13日經歷了所謂「超級星期天」的三州地方選舉,「德國另一選項黨」(AfD)成績突出,在西南部兩州巴符(Baden-Wuerttemberg)和萊普(Rheinland-Pfalz),得票超過1成,在東部的薩安(Sachsen-Anhalt)更是一舉得票超過24%,接近四分一,更是第二大黨。一般解讀,包括德國傳媒,都視之為德國人民向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難民政策怒吼了。 這解讀,絕對沒有錯,尤其是如果默克爾仍完全不調整其難民政策,她的政府早晚倒台。不過,這解讀只屬「入門」,這次地選有比「對難民政策公投」更複雜的情況,尤其是在預測明年全國大選的結果上,必須跳出「難民政策公投」思維,才能較清晰看到德國政壇是什麼情況。 畢竟,AfD如何厲害都好,今次三州各自真正帶領黨友勝出成為最大黨的,都是全部成功連任的現任州長——左起巴符州綠黨的Winfried Kretschmann、萊普州社民黨的Malu Dreyer和薩安州基民盟的Reiner Haseloff。

央行行長的一言喪邦

歐洲央行剛在10日(週四)公佈新一輪的六項措施,希望可鼓勵銀行貸款,並把目前在正數與負數之間徘徊的通脹率推高。 措施,太技術性,(暫時)不寫了。那一天,倒是有另一點頗令人注意:措施在下午1時45分公佈後,歐元隨時下滑超過1%,因為歐央行又減息,再加上向銀行貸款,會令市場上的歐元供應增加。然而,大概一個多小時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上面為路透社影片截圖)在記者會上一句「預期毋須再減息」,就令歐元立即抽升超過1%。這反映出央行行長的發言有很巨大的威力。

「左翼民族主義」

斯洛伐克在5日舉行大選,不少傳媒形容現任總理菲戈(Robert Fico,照片來自BBC)時,都會形容他為「左翼民族主義」——一個十分奇怪的組合,因為他確實領導一個左派政黨,但他在難民問題上的發言也跟其他中東歐國家的保守派政黨無異。 這個,要數回斯洛伐克獨立23年來的政治發展。

單一可轉移票制——英式比例代表制

想不到大家對 愛爾蘭的「比例代表制—單一可轉移選票制度」(PR—STV) 如此有興趣,不妨再寫一點,純粹當作一個學術研究。 看到在其他地方有人問:為何愛爾蘭要使用這個制度?這是很make sense的問題,而我會答:因為這是英國式的比例代表制。

莫斯科女童斬首案 俄電視異常低調

莫斯科數天前發生駭人聽聞的凶案,一名烏茲別克籍的38歲保姆Gulchekhra Bobokulova把她平日照顧的一名約4歲女童殺死並斬首,引來俄羅斯全國震動,案件也開始審理(上面照片來自BBC)。不過,俄羅斯主要電視台都十分低調,未見大篇幅報導,甚至在事發當天近乎沒作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