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Patreon文章】英國財相備受壓力

[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德國慶祝宗教改革500週年

31日是基督教宗教教革500週年,多個新教教派由羅馬天主教教廷脫離而另立教會,就是源自1517年這一天,德國教士馬丁路德在德國東部城市維滕貝格(Wittenberg)的教堂All Saints' Church釘上「95條論綱」,質疑教會售賣免罪符的做法。德國早在10年前已開始準備500週年的慶祝活動,活動由去年10月31日開始,今年的10月31日是結束這一系列慶祝,最主要的活動在維滕貝格進行,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有出席。

有關馬丁路德的事跡,請看德國之聲去年這篇中文文章。他對全球有很大影響,毋庸置疑。至少,現在的基督教分成天主教及各新教教派,就是由他而起,而且是全球現象。當年兩派教會互相打鬥,導致不少新教徒逃往北美洲避難,造就美國以新教為主。

馬丁路德亦被視為現今德國統一並出現的主要推手,最主要是,現在所說的德語,其實就是馬丁路德所說的語言。

在中古時期,在現今德語區的土地,沒有「德語」這種東西,只有各種不同「方言」,主要分為北部的「低地德語」及南部「高地德語」,兩者內部又分成不同「方言」,彼此之間會略為互相聽懂對方說什麼,但同時又有不少的分別。

馬丁路德相信,要信主、明白上帝的教誨,毋須只靠教會及神父,因此他把《聖經》翻譯成德語。碰巧馬丁路德來自現今德國的中部,同時通曉低地及高地德語,因此他要中部Saxony區的貴族德語為基礎,然後逐步糅合低地及高地德語的元素,希望自己翻譯出來的《聖經》是最多德語區人士都能看懂。

而且,他很擅於把民間的用字放入德語版《聖經》內,成功創造出現今標準德語的初型出來。當時是印刷術出現了的年代,已有出版社,這協助馬丁路德的德語版《聖經》一紙風行,並把德語推廣出去,現在不少德語用字及諺語都是由他創造出來。

有趣的是,最終並非所有德語區都成為現代德國的一部份——撇除中東歐一些國家,例如羅馬尼亞,有零聲德語區,瑞士和奧地利便是另外2個德語為主但又沒有併入德國的國家。

根據swissinfo有關從瑞士角度看宗教改革500週年的文章,同一時間蘇黎世的宗教改革領軍人物是Huldrych Zwingli,但他在教義上與馬丁路德意見不可,因此轉而跟日內瓦的新教人物合作,包括來自法國的加爾文(Jean Calvin),形成加爾文派(Calvinist),令支持馬丁路德路線的德語區跟加爾文派的德語區之間的分別擴大,後者跟加爾文派的法語區關係加深,而加爾文派的法語區又跟鄰近信奉天主教的法國越走越遠,形成德語及法語的加爾文派地區所聯合形成、在宗教改革前已逐漸出現的「瑞士」身份進一步加強。

宗教改革令人由教會的控制釋放出來,德語區的貴族也乘勢要求政治解放,想擺脫教廷的控制。

除了改變宗教形勢,新的教派出現,也令歐洲曾出現多年宗教戰爭,其中最重要的是1618—48年的「三十年戰爭」。
基於這個背景,默克爾在紀念活動中,主要提及大家應要包容不同意見,作為宗教改革週年要汲取的教訓。

馬丁路德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在當時,他要挑戰一個已控制歐洲多個世紀的權威,固然要跟多方論戰。從歷史角度,他也有一些被非議的地方。例如,他在宗教問題上是改革派、甚至激進派,但在政治上是反動派,因為他要爭取德語區的貴族支持來推動宗教改革,因此他不惜支持他們鎮壓農民的起義。

不過,論最具爭議的,非他的反猶太人立場莫屬。他初時並不十分反猶,但隨後逐漸變得反猶,寫過公然抨擊猶太人的文章。一些人甚至把400多年後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跟馬丁路德連上關係,認為兩者有關連。

最後一提:文首那張照片(來自BBC)是德國玩具商Playmobil在兩年前推出的馬丁路德塑膠公仔,意外地十分熱賣,應該是這間公司歷來最好賣的產品,現在好像已成為其中一種德國旅遊的手信——尤其是如果你是去維滕貝格這類跟馬丁路德有淵源的城市。

延伸閱讀/本文部份資料來源:
Almost 500 years since Martin Luther's Protestant Reformation, Germany takes another look at his legacy

Luther and a Language for All Germans

Anti-Jewish sculpture in Wittenberg splits opinion on 50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ation

留言

  1. 以前在上海学德语时,德研院的资深教师就跟我们说,汉诺威地区的德语好比是德国普通话。 个人觉得比较难懂的方言是西南一带的施瓦本方言,比拜仁州的方言更难懂。瑞士方言也难懂,在我耳中就好像德语广东话。好在瑞士同事都很友好,我跟前都是说德国普通话的。

    至于说德语本身,好像在歌德席勒以前还是普遍比较粗野的。据说是歌德席勒等大大提升了德语的表现力和文明程度。最近听一些巴赫写的康塔塔,那些德语歌词不少是蛮有喜感的。话说几百年前巴赫舒伯特他们写的德语歌曲实在太好听了,就算是歌词搞笑也好听,而今天的德语流行歌坛…………大家如果想听德语歌曲,听几百年前的那些就对了!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國第5大發明?麗水6學者曾申請專利「快速切割海底電纜」

美國雜誌 Newsweek 星期五發表報導 ,顯示浙江省麗水學院6名學者2020年1月曾在國內申請「快速切斷海底電纜」技術的專利。

彰顯擁格陵蘭主權 丹麥國王改紋章

丹麥王室今年元旦宣佈,去年1月才登基的 國王 Frederik 在去年12月20日已更改君主的個人紋章 ,代表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的象徵放大了,明顯是在川普近日不斷說美國要購買格陵蘭下,強調格陵蘭屬於丹麥。 附圖左邊是舊紋章,在盾的4格中,代表格陵蘭的北極熊和代表法羅群島的羊一同「塞入」左下角,而在新紋章,北極熊和羊分別在左下和右上,各佔一格。 舊紋章左下角原本還有3個皇冠,這是代表中古時期的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丹麥王室一度同時統治丹麥、挪威和瑞典。丹麥王室說,這個象徵已不合時宜,所以在新紋章刪走。 丹麥電視台 TV2 引述歷史學家 ,他指出,更改紋章還有另外2個原因。 他說,Frederik 一向關心王室的北大西洋領土,這次更改反映他的個人想法。 他又說,丹麥王室習慣趁更迭君主修改紋章,把過時的象徵刪走。原本的紋章是去年遜位女王的 Margrethe二世1972年登基後不久開始使用,她把代表冰島的隼刪走,冰島1944年由丹麥獨立。 新紋章左上格保留了3隻藍獅和9個紅心,這是代表丹麥本土,已使用近千年。新紋章右下格是從舊紋章右上格搬下來,這個圖案代表南日德蘭(Southern Jutland)。 這個紋章是丹麥國王的個人紋章,同時也用來代表國家。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法國極右之父勒龐逝世享年96歲 女兒飛機上獲知死訊

法國極右之父、國民陣線(FN)創辦人 勒龐(Jean-Marie Le Pen)星期二中午逝世,享壽96歲 。

奧地利外長 Schallenberg 第二度出任過渡總理

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星期三宣佈, 外長 Alexander Schallenberg 第二度出任總理 ,新任命在星期五生效。

擔心外資不配合賑災 日大臣:7仔事關國家安全

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星期三表示, 如果大型零售集團、日本7-11的母企 Seven & i 遭外資收購,可能影響國家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