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泰揆下台壓力增加 向柬埔寨稱泰軍將領「反對政府」 黃營泰自豪黨退出內閣

泰國首相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中照片)面對更大的下台壓力,她周三被揭發跟柬埔寨前首相洪森(Hun Sen)通電話時稱,目前處理泰柬邊境爭議的泰軍第二軍區總指揮 Boonsin Padklang(右照片)是「現屆政府的反對者」。近日已跟貝東丹及對方所屬的為泰黨不和的內政大臣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左照片)周三晚順勢宣佈,帶領他領導的泰自豪黨(Bhumjaithai)退出內閣

11月,芬蘭旅遊大淡季

之前在臉書寫過,看到一位朋友近日在芬蘭旅行——大概是他的公司安排的,我看到他分享的旅行照片時,想告訴他一個「殘酷的事實」。

現在略為解釋一下「殘酷的事實」——到芬蘭旅遊,從來沒有人會推薦在11月去芬蘭的,尤其是如果是去赫爾辛基等南部城鎮。



這個說法是有「專業」人士「認證」的。我去年11月剛好要去芬蘭公幹,在赫爾辛基出席一個商務會議,期間跟一些推廣旅遊及投資的人員碰頭,他們的說法是,11月是差到連芬蘭的旅遊推廣機構也想不到可怎樣推銷在11月去芬蘭旅遊。之後回港,偶爾看過有關芬蘭航空(Finnair)營運的網上報導,芬航都面對這個問題的。

究竟11月的芬蘭可以有多差呢?我寫這文章,再略為翻查資料。去年11月底,赫爾辛基機場外掛了以下的「歡迎」遊客橫額(照片來自Lonely Planet這篇短文),用英語寫着:「沒有人在理智狀態下會在11月來赫爾辛基的。除了你,你這個混蛋。歡迎!」

要解釋一下這幅橫額——當時其實是赫爾辛基正在舉辦一個科技企業會議,主要是讓初創公司去吸引資金投資,與會的都是startup創業家及思想往往天馬行空的IT界人士,上面的橫額主要是歡迎這班人,「敢做其他人不敢做的」,對他們來說是讚美,但當地人員想得出這句口號,也可見芬蘭11月的恐怖。

看到朋友在11月遊芬蘭,如果告訴他現在不是去芬蘭的最佳時節,好像跟他說他「被人搵笨」,有點不好......

為何11月的芬蘭遊那麼難推銷呢?

首先,其實往北歐旅遊,以至去地中海以外的整個歐洲旅遊,從來冬季都不是首選,除非你是想去滑雪。只是因為香港沒有雪,香港人才會對「白色冬季」有憧憬,覺得很浪漫,否則,冬季的歐洲日照時間較短,很多可以逛的地方都較夏季早關門,而且天氣較冷,你很難長時間在戶外,可以活動的時間較春夏秋為短。

當然,必須聲明:網主的旅遊習慣是喜歡在街上不斷逛,喜歡在不同景點之間步行,甚至近乎不搭乘的士,只乘巴士及地鐵,而且入住一些內裏沒有很多活動的廉價酒店。如果你本身是喜歡購物等室內活動,不介意整天活動時間不長的話,冬天也沒所謂。

至於芬蘭的11月,當地人說,11月也已是冬季,日照時間開始不斷減少,直至12月底臨聖誕前的冬至,之後日照時間才再開始增加。

我去年11月在赫爾辛基,日照時間只有6、7個小時,早上8時還是很暗,大概9時才天光,然後3點開始日落,4點左右、最晚大概4點半已完全天黑。我原本有打算寫旅遊稿的,因此安排了一頭一尾共兩日沒有正式工作的日子,盡量去我想/需要去的赫爾辛基市內景點,而且要日間拍攝到景點的面貌,但結果發現日照時間很短,有點勉強。(而最後也寫不成。畢竟正式旅遊只有兩天,並不足以寫一篇收取稿費的旅遊稿,只能放在這裏不收錢的地方!)

12月的日照時間較11月更短,但12月較11月有2個優勢。一、12月是「聖誕月」,很多城鎮的市中心在月初已有燈飾(應是11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或12月第一個星期六開始),即使天黑的時間很長,但至少有燈飾,在街上逛,感覺不會那麼陰沉。

另一個分別是,11月本身就是天陰、多雨的月份——至少在赫爾辛基是如此。整天陰陰沉沉,感覺不太好。令情況更糟的是,11月的氣溫仍只是介乎零下與零度以上之間。12月開始整天氣溫都在零以下,就算有「降水」,也只是下雪,之後街上的是白色的積雪,但11月的「降水」是一時雨、一時雪,就算是下雪,落到地也是一些「融雪」(英文叫slush——我是「亞熱帶」人士,不太清楚這種現象叫什麼),外表是夾雜了塵的灰黑色,給人感覺不舒服。

不過,我去年在赫爾辛基,留了大概5天,卻是意外地每天都絕大部份時間都晴天,合共只有一、兩小時降水,而且天氣已經頗冷,日間最高也只是兩、三度,降水也已是下雪,地上的是雪而不是slush,陪同我工作的芬蘭人都說,我十分幸運,我來到前仍是連續數天天陰下雨。

綜合以上兩個分別,芬蘭(南部、至少赫爾辛基)11月整體是給人陰沉的感覺,連芬蘭人自己在這個月都不太喜歡外出。較北一點的內陸(我朋友這次主要去的地方,他主要去看北極光),情況可能會好一點,因為那兒在11月已經遍地積雪。不過,站在營銷的角度,如果都是推銷冬季遊芬蘭,都是去看北極光,12月可以出動芬蘭國寶聖誕老人,為什麼不等12月才同時看到雪、北極光及聖誕老人呢?如果都要去北部Lapland,為何不推銷一個赫爾辛基也值得去觀光的時節呢?

而且,芬蘭11月沒有「自然」的節日慶典,又正如上述,連芬蘭人自己都不想外出,因此很少組織會挑在11月於芬蘭舉行大型活動,令芬蘭在11月時手上很少活動可吸引遊客。

既然沒有「正常」旅遊活動可做賣點,芬蘭旅遊部門近幾年的策略似乎是乾脆集中推銷商務活動。上述的那個科技企業會議是其一;而從蛛絲馬跡來看,我朋友的那個旅行也應該是一間香港旅行社跟他的公司合辦的——他是跟他的同事一起旅遊,而且應該不是他與同事以朋友身份結伴同遊,而是由公司辦,至少當中是否包括工作,就不得而知(沒有人會把自己平常的工作開會照片放上社交媒體吧?)。

所以,某程度上,我覺得我朋友的那個旅遊,都可能是「攝了」一個當地旅遊業很空間的日子而搞成的......

芬蘭這個策略在於:反正11月來到芬蘭都沒有很多戶外活動可做,倒不如集中推廣一些整天在室內進行活動、但你又找到個理由要來芬蘭的旅遊概念吧。

題外話:
除了「商務旅遊」,郵輪旅遊應是芬蘭另一個旅遊賣點。在波羅的海主要港口之間行駛的郵輪,應該是全球主要的郵輪航線之一。我對這個有印象,是因為我自己一個在赫爾辛基旅遊時,既然都碰到幾個香港人,聽他們對話,應是前一晚由斯德哥爾摩乘郵輪前來的。

另外,赫爾辛基與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只是隔了一個芬蘭灣而對望,乘輪船只需要2小時,十分方便,「正常」的赫爾辛基遊大概都會去一去塔林,但我去年主要是工作,而非旅遊,時間所限,去不了塔林,有點可惜。

另外,反正也寫了一篇芬蘭旅遊,未來一星期也盡量出文,談談我這僅有的兩天赫爾辛基遊的經驗。

[文首照片由網主拍攝,為赫爾辛基鳥瞰景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英歐談判4年終達協議 直布羅陀一地兩檢

英國和歐盟談判4年後, 周三終於就直布羅陀問題達成協議 ,同意直布羅陀採取「一地兩檢」,以便直布羅陀與西班牙之間的陸路邊境毋須再有邊檢。

南韓音樂劇首奪東尼獎 Maybe Happy Ending獲最佳音樂劇等6獎

韓流文化征服全球再立下新的里程碑,南韓原創音樂劇 Maybe Happy Ending (也許美好結局)在美國舞台劇最高榮譽的東尼獎中,橫掃六獎,包括最佳音樂劇獎,顯示南韓在另一項表演藝術再下一城,闖出國際。

荷蘭跨黨派關注倫敦「超級大使館」 憂阿姆斯特丹金融業遭竊聽

英國工黨政府面對越來越大的外交壓力,需要否決中國駐英「超級大使館」計劃。英國雜誌 The Spectator 的網站周一報導,荷蘭政壇跨黨派關注「超級大使館」會威脅荷蘭金融安全,要求政府向英國交涉;另外,繼「小報」《每日郵報》5月底稱美國關注這個計劃後,英國兩份「大報」周日、一接連報導相同消息。

澳航關閉星廉航Jetstar Asia 7月31日停運 逾500員工被裁

澳航周三宣佈 關閉旗下新加坡廉航品牌捷星亞洲(Jetstar Asia),7月31日全面停運 ,以便母公司能專注加強其澳洲和紐西蘭市場的核心業務。

比亞迪泰國設廠 反對派斥完全不用泰國貨 「馬桶、尿兜隔板都由中國進口」

中國電動車公司比亞迪去年7月在泰國羅勇府(Rayong)開設該公司首間東南亞廠房,投資100億泰銖(24億港元),但 反對黨人民黨的國會議員 Suphanat Minchaiynunt 在周三發表報告 ,斥責整間廠房沒有一件東西或物料使用泰國貨,全部都由中國進口,這項投資對泰國人民和全國經濟的效益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