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昨晚(10號)在巴黎跟奧地利總理庫茨(Sebastian Kurz)會面【文首照片來自庫茨的Twitter】,並跟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歐盟常任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舉行視像會議,討論恐怖主義威脅問題。
雖然這只是迷你歐盟峰會,但意義重大,因為峰會示意,歐盟首度正式將恐襲威脅指向移民,而且矛頭直指伊斯蘭主義。
這次迷你峰會的背景是近日歐洲多宗涉及極端伊斯蘭主義的恐襲:10月16日一名法國教師因為被指摘在課堂上侮辱伊斯蘭教而被斬首;10月29日法國尼斯市一座教堂附近有人持刀襲擊,殺死3人;11月2日奧地利維也納市中心發生槍擊案,兇徒殺死了3人。
而在老師斬首案前,法國過去幾個月都發生一些伊斯蘭主義襲擊,只是較小規模而未受注視。
根據法國總統府的新聞稿,馬克龍就歐盟各國共同應對恐襲威脅,提出三大主張,包括:
1、加強成員國在安全事務的合作,包括反恐、國安、警察、情報、邊界保安等等,而且有關合作的目標會同時包括打擊成員國內部的各種極端思想
2、打擊網絡上的恐怖主義宣傳
3、改革神根區(Schengen Area)
1和2並不具爭議,普通國與國之間都有這方面的合作,而歐盟成員國在這兩個範疇已有合作。較新提出的是第3點。
馬克龍在跟庫茨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中這樣說:「不能把對付偷渡和對付恐怖主義這兩項工作混為一談,但必須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這一句話充份反映歐盟——至少是德法兩大歐盟國家——的思維巨大轉變。之前,歐盟及(舊)成員國盡量把移民/難民問題跟恐怖主義威脅分開討論,避免國內已有的難民、移民及他們的後代面對歧視。現在,歐盟及成員國決定打破這個禁忌,儘管他們也自知是在走鋼線,極力在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歧視風氣之間取得平衡。
另一方面,所謂改革神根區,其實是指加強歐盟跟第三國的邊境保安,甚至加強監管歐盟成員國之間的人員流動。前者尚可稱一早已有相關措施,只是未夠深入及全面落實,但後者則是巨大轉變,即使未至於撤銷自由人口流動,但加強監管已是對神根區的重大改變。
雖說潛在有重大轉變,但這也是大家早已預測到、觀察到的趨勢。疫情期間,我寫過<歐盟「堡壘化」保內部自由流動>,提到當歐盟國家之間的邊境日漸模糊,歐盟跟第三方地區的邊境就會不斷加強防衛。
馬克龍昨天也這樣說:「在面對恐怖主義的成員國,如果不深入改革神根區,這地國家的民意將不再接受開放邊境。我們在春季已看到這一點,那時是以瘟疫的背景展現出來,現在則涉及恐怖主義。」
馬克龍提倡:「把神根區,由人員自由出入區,進一步變成同時也是單一安全區。」這是歐盟「堡壘化」的最佳註腳。
除了把矛頭指向移民,說得更白一點,就是指向伊斯蘭主義以至穆斯林。
事實上,法國早已有這個主張。老師斬首案後,我便寫過<法國向伊斯蘭主義宣戰>,描述這個現象。
再之前,法國其實也一向有把恐襲問題歸咎入境問題的傾向,每當恐襲風險上升,法國就會立即在跟意大利的邊境重設安檢。
在fb貼了這篇文章的鏈結,一定有人會留言「馬克龍左膠」、「法國大愛抵死」,但事實是法國口說不要因恐襲問題而歧視移民難民,但行動上很誠實,對移民難民處處防範,而且不只十分右派的馬克龍如是,即使是「真左翼」的上屆法國政府,都是這樣做。意大利對此感受甚深,曾經批評法國虛偽。
近日的一大改變在於,法國終於成功說服德國,接受這個看法。
維也納槍擊恐襲後,默克爾發表聲明回應時,形容伊斯蘭恐怖主義是「歐洲共同敵人」,打擊「這些兇手及煽動他人襲擊的人士」,是歐洲一起進行的抗爭。
這個說法,在一年前是很難想像會出現的。儘管德國也出現過持極端伊斯蘭思想的人發動襲擊,但規模不大,而且德國依然認為其最嚴重的恐襲及顛覆威脅來自新納粹(可參看我今年2月的文章),因此處理上述涉及極端伊斯蘭主義份子的襲擊時,會淡化事件中的伊斯蘭因素,亦避免把問題指向移民。
默克爾本月初的聲明,代表德國改變了立場,認為德國也面對系統性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威脅,而且她說連「煽動他人襲擊的人士」也要針對,意味她認為發表極端言論,例如批評穆斯林在歐洲被歧視而號召「反抗」之類的言論,都要對付,現時只差在究竟在煽動與言論自由之間,那條界線怎樣劃分。
而當德國以及歐盟對歐洲恐怖主義和安全形勢的研判有根本上的改變,歐盟的移民及難民政策——主要是針對穆斯林國家方面——亦將會出現重大轉變。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