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昨天已寫過《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及法國同類諷刺性刊物,這篇po寫寫一點工作上的經歷:究竟原文中的Charlie,應譯作查理還是沙爾利?
事情是這樣的:當天工作,我一知道這宗新聞,正常(其中一個)第一反應是,這本刊物的譯名是什麼?當有關報導有超過一個人撰寫時,把重要字眼的譯法盡早統一,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各人有各自的譯法,所有稿件傳來後才在編輯改錯處/潤飾文字的階段時才逐個逐個改正,費時失事。
我(和我的同事)的直覺反應是,Charlie應是「查理」。不過,「唯新華社是瞻」、有份「透過大眾傳媒去香港大眾推廣匪言」、「一點一滴消滅香港文化及用字」的在下,當然會看看新華社是否已出了相關報導(不是說笑,新華社對重要緊急新聞的報導,可很慢得嚇大家一跳),如有,新華社怎樣譯?幸好,新華社很快便出了緊急報導,譯作《沙爾利周刊》。
當時,跟同事再略為討論,最後還是覺得「查理」好像好一點。無疑,新華社的譯法是十分準確,因為「Ch」在法文的讀音類似英文的「Sh」,「沙爾利」以普通話發音來說,的確較似法文讀法的Charlie。
當天下班前,我也沒有再理會這個問題。但當我回家再看相關資料時,才發現Charlie Hebdo中的Charlie,原來是指《花生漫畫》角色Charlie Brown(查理.布朗)。那麼,似乎譯作「查理」會恰當一點--除非「查理越淮而沙爾利」......
《查理週報》原本有前身,名為《切腹》(Hara-Kiri),同樣是嬉笑怒罵來諷刺時事,但在1970年講及前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病逝時,開玩笑卻闖禍,用以下做頭版:
標題為「Colombey舞廳慘劇 1死」。Colombey是戴高樂死時所身處的地方,而當時不久前,法國一間disco發生大火,造成逾百人死亡。將兩者連在一起,招來法國政府把這份刊物禁止。
《切腹》的編輯人員想捲土重來,於是借了一本在1969年創刊的《查理月報》(Charlie Mensuel)來「借屍還魂」。《查理月報》是轉載外國漫畫的報紙,包括《花生漫畫》,名字就是取自Charlie Brown(此前,意大利有一份同類刊物,名字取自《花生漫畫》另一角色Linus)。類似香港的明報集團有《明報週刊》和《明報月刊》,原《切腹》編輯人員徵得《查理月報》同意後,便用了Charlie這個名字「借殼上市」,名為Charlie Hebdo,儘管兩份刊物十分不同。
Charlie其實即是Charles,因此這個名字亦暗含重提戴高樂逝世頭條事件的意思。
事實上,應該用「週刊」還是「週報」,都可以討論。在香港,每週出一次的,應是「雜誌」,所以應是「週刊」。這情況在英國和美國也類似,英文傳媒大多說這是magazine(不知台灣和內地情況是否一樣)。不過,如果大家在新聞看過這份刊物的照片,便會發現這似乎較像一份報紙。
事情是這樣的:當天工作,我一知道這宗新聞,正常(其中一個)第一反應是,這本刊物的譯名是什麼?當有關報導有超過一個人撰寫時,把重要字眼的譯法盡早統一,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各人有各自的譯法,所有稿件傳來後才在編輯改錯處/潤飾文字的階段時才逐個逐個改正,費時失事。
我(和我的同事)的直覺反應是,Charlie應是「查理」。不過,「唯新華社是瞻」、有份「透過大眾傳媒去香港大眾推廣匪言」、「一點一滴消滅香港文化及用字」的在下,當然會看看新華社是否已出了相關報導(不是說笑,新華社對重要緊急新聞的報導,可很慢得嚇大家一跳),如有,新華社怎樣譯?幸好,新華社很快便出了緊急報導,譯作《沙爾利周刊》。
當時,跟同事再略為討論,最後還是覺得「查理」好像好一點。無疑,新華社的譯法是十分準確,因為「Ch」在法文的讀音類似英文的「Sh」,「沙爾利」以普通話發音來說,的確較似法文讀法的Charlie。
當天下班前,我也沒有再理會這個問題。但當我回家再看相關資料時,才發現Charlie Hebdo中的Charlie,原來是指《花生漫畫》角色Charlie Brown(查理.布朗)。那麼,似乎譯作「查理」會恰當一點--除非「查理越淮而沙爾利」......
《查理週報》原本有前身,名為《切腹》(Hara-Kiri),同樣是嬉笑怒罵來諷刺時事,但在1970年講及前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病逝時,開玩笑卻闖禍,用以下做頭版:
標題為「Colombey舞廳慘劇 1死」。Colombey是戴高樂死時所身處的地方,而當時不久前,法國一間disco發生大火,造成逾百人死亡。將兩者連在一起,招來法國政府把這份刊物禁止。
《切腹》的編輯人員想捲土重來,於是借了一本在1969年創刊的《查理月報》(Charlie Mensuel)來「借屍還魂」。《查理月報》是轉載外國漫畫的報紙,包括《花生漫畫》,名字就是取自Charlie Brown(此前,意大利有一份同類刊物,名字取自《花生漫畫》另一角色Linus)。類似香港的明報集團有《明報週刊》和《明報月刊》,原《切腹》編輯人員徵得《查理月報》同意後,便用了Charlie這個名字「借殼上市」,名為Charlie Hebdo,儘管兩份刊物十分不同。
Charlie其實即是Charles,因此這個名字亦暗含重提戴高樂逝世頭條事件的意思。
事實上,應該用「週刊」還是「週報」,都可以討論。在香港,每週出一次的,應是「雜誌」,所以應是「週刊」。這情況在英國和美國也類似,英文傳媒大多說這是magazine(不知台灣和內地情況是否一樣)。不過,如果大家在新聞看過這份刊物的照片,便會發現這似乎較像一份報紙。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