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法國《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報社遭至少3名槍手襲擊,造成12人死亡,包括2名到場企圖拘捕兇徒的警察,亦包括報社至少4名著名政治漫畫家,分別是該報出版總監Charb(47歲)、Cabu(76歲)、Tignous(57歲)和Wolinski(80歲;全部是筆名)。由於該報每週編輯部例會是在週三舉行,因此兇手明顯早有預謀。上圖是該報最新一期的封面,引述近期一本假設法國2022年誕生一名穆斯林總統的書籍,稱屆時大家便要齋戒。
事件發展在華文傳媒應有廣泛報導,本po想回答在fb專頁一個問題:《查理週報》是什麼類型的刊物?為何有這麼多漫畫家遇害?
答案:這是以嬉笑怒罵形式講政治的諷刺漫畫報刊,是法國十分獨特的新聞刊物種類。
首先,法國的漫畫「BD」(bandes dessinees)有悠久歷史,重要性類似日本漫畫(但當然沒有日本那麼強),因此用漫畫表達一些東西,在法國也很普遍。例如,法國《世界報》頭版是包括一篇政治漫畫的。
這種諷刺漫畫刊物源自法國大革命前夕,把兩種潮流糅合一起:啟蒙時期新出現的法國思潮、文學和文化,以及向普羅大眾傳播這些思潮。由18世紀末開始,直至《查理週報》,都是走低俗路線,嘩眾取寵,不時涉及性等題材,絕對不是《世界報》那種知識份子報相比,但內容絕非只提供聲色娛樂,而是包含一些對政治、社會和經濟的看法,例如當初這些刊物由法國大革命前王后Marie-Antoinette便已開始諷刺,這跟八卦雜誌很不同。
要用圖畫來表達內容,主要因為18世紀末仍有很多文盲,因此不能長篇大論,被迫要用漫畫的形式,盡量少文字。
另外一個原因是,有時候一張圖片所表達的訊息,可能較一篇正經的社論來得更強烈,或是對政敵的打擊更摧毀性,因此至今仍有這類政治漫畫。法國第一張對全國輿論具影響力的政治漫畫,應是1831年把當時的國王路易菲臘(Louis Philippe)容貌畫成一個啤梨來醜化他,以顯示他的民望下跌,倒過來亦令國民對他的印象轉差:
這類諷刺漫畫傳媒之後有起有跌,若跟19世紀初至二戰前的時期相比,目前已算式微,基本上只剩下2份主要週報:《查理週報》和《鴨鳴報》(Canard enchaine)。去到20世紀,這類諷刺式傳媒多了一項功能--調查式爆料報導,專門爆出政壇醜聞,有些可能是純粹噱頭,但也有一些是真的影響到政壇,相關人等身敗名裂,要人頭落地,其中《鴨鳴報》尤其著名。這亦解釋這種看似低俗的傳媒為何在法國社會仍能佔有一席位。
這類傳媒傳統上有強烈的立場,儘管也有一些持右派立場--事實上,《費加羅報》(Le Figaro)在19世紀初創刊時正是以諷刺謾畫起家,王室/保皇派利用這份報紙來反擊反對派報章對王室的醜聞,不過,一般來說,這類報章是持激進左翼、強烈反宗教親共和、支持徹底言論自由的立場,包括《查理週報》。
事實上,由法國大革命起,一些傳媒不斷挖苦教會,認為連耶穌都可以拿來開玩笑才是言論自由的體現,因此自「9.11」後,這些傳媒就刻意挖苦伊斯蘭教,包括先知穆罕默德,所秉承的理念與當年嘲笑天主教一樣。
這次事件引起法國很大震撼,除了造成嚴重傷亡,也因為今次是一個報社遇襲,直接威脅法國大革命中宣揚的「自由」,這被視為法蘭西民族和共和國的核心價值之一。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的演說多次提及「自由」,可見一斑。
事件發展在華文傳媒應有廣泛報導,本po想回答在fb專頁一個問題:《查理週報》是什麼類型的刊物?為何有這麼多漫畫家遇害?
答案:這是以嬉笑怒罵形式講政治的諷刺漫畫報刊,是法國十分獨特的新聞刊物種類。
首先,法國的漫畫「BD」(bandes dessinees)有悠久歷史,重要性類似日本漫畫(但當然沒有日本那麼強),因此用漫畫表達一些東西,在法國也很普遍。例如,法國《世界報》頭版是包括一篇政治漫畫的。
這種諷刺漫畫刊物源自法國大革命前夕,把兩種潮流糅合一起:啟蒙時期新出現的法國思潮、文學和文化,以及向普羅大眾傳播這些思潮。由18世紀末開始,直至《查理週報》,都是走低俗路線,嘩眾取寵,不時涉及性等題材,絕對不是《世界報》那種知識份子報相比,但內容絕非只提供聲色娛樂,而是包含一些對政治、社會和經濟的看法,例如當初這些刊物由法國大革命前王后Marie-Antoinette便已開始諷刺,這跟八卦雜誌很不同。
要用圖畫來表達內容,主要因為18世紀末仍有很多文盲,因此不能長篇大論,被迫要用漫畫的形式,盡量少文字。
另外一個原因是,有時候一張圖片所表達的訊息,可能較一篇正經的社論來得更強烈,或是對政敵的打擊更摧毀性,因此至今仍有這類政治漫畫。法國第一張對全國輿論具影響力的政治漫畫,應是1831年把當時的國王路易菲臘(Louis Philippe)容貌畫成一個啤梨來醜化他,以顯示他的民望下跌,倒過來亦令國民對他的印象轉差:
這類諷刺漫畫傳媒之後有起有跌,若跟19世紀初至二戰前的時期相比,目前已算式微,基本上只剩下2份主要週報:《查理週報》和《鴨鳴報》(Canard enchaine)。去到20世紀,這類諷刺式傳媒多了一項功能--調查式爆料報導,專門爆出政壇醜聞,有些可能是純粹噱頭,但也有一些是真的影響到政壇,相關人等身敗名裂,要人頭落地,其中《鴨鳴報》尤其著名。這亦解釋這種看似低俗的傳媒為何在法國社會仍能佔有一席位。
這類傳媒傳統上有強烈的立場,儘管也有一些持右派立場--事實上,《費加羅報》(Le Figaro)在19世紀初創刊時正是以諷刺謾畫起家,王室/保皇派利用這份報紙來反擊反對派報章對王室的醜聞,不過,一般來說,這類報章是持激進左翼、強烈反宗教親共和、支持徹底言論自由的立場,包括《查理週報》。
事實上,由法國大革命起,一些傳媒不斷挖苦教會,認為連耶穌都可以拿來開玩笑才是言論自由的體現,因此自「9.11」後,這些傳媒就刻意挖苦伊斯蘭教,包括先知穆罕默德,所秉承的理念與當年嘲笑天主教一樣。
這次事件引起法國很大震撼,除了造成嚴重傷亡,也因為今次是一個報社遇襲,直接威脅法國大革命中宣揚的「自由」,這被視為法蘭西民族和共和國的核心價值之一。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的演說多次提及「自由」,可見一斑。
政治諷刺刊物在德國也是有,最大牌的叫做 Titanic。 去年五月成功贏得歐盟議員席位的宋訥伯 ( Martin Sonneborn ) 就是在 Titanic 寫諷刺文章成名的。 這份雜誌的網站在這裡: http://www.titanic-magazin.de/
回覆刪除確實法國那份 Charlie 跟這裡的 Titanic 還是很不一樣。 Titanic 很多文字而較少漫畫,它的封面漫畫, 就我在火車站看到過的, 明顯尺度比 Charlie 的那些小得多。 這兩份性質類似的刊物都很反映法德兩國性格的不同。 另外,政治諷刺雜文在德國有很深厚的傳統。 甚至是在外國以浪漫派詩歌著稱的海因里希·海涅,都寫過不少政治諷刺雜文。 電視上也有很多受歡迎的政治諷刺脫口秀節目,腳本很強大的。 就是圖,我見得比較少,想得起來的似乎只有 Titanic 的封面畫……不知法國有沒有強大的雜文文化。
另外那個 Charlie 看著應該是週報吧。 刊和報在裝訂形式上好像還是有點區別, 有聽過德國人抱怨不愛在飛機上讀時代週報,因她的版面太大了,飛機上難以展開,明鏡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讀電子版的話,就無所謂這點區別了。
--> 明顯尺度比 Charlie 的那些小得多
刪除法國人的尺度一向名列世界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