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之前時間關係,未寫英國與歐洲關係疏遠的背景。香港《明報》在12日一篇報導文章中,引述了《金融時報》報導,其實已解答了今次英國與歐洲歷史性決裂的遠原:
"《金融時報》指出,卡梅倫出席峰會前,認定其餘歐盟成員都希望透過修訂歐盟條約來解決歐元危機,英國將有機會開天殺價,沒料到包括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多位歐洲中間偏右政府領袖,峰會前夕於法國馬賽舉行歐洲右派政黨聯盟大會,取得共識,認為幾乎不可能接納英國的要求。報道稱,若卡梅倫出席這場「歐洲人民黨」會議,就不至於錯判形勢,但他根本未獲邀請。歐洲人民黨是歐洲最大跨國政黨聯盟,包羅多國主流右派政黨,歐盟約半數領袖均屬其中,但卡梅倫一直刻意與支持深化歐盟改革的歐洲人民黨保持距離,2009年更率領保守黨退出這個政黨聯盟。"
沒有錯,英國保守黨一早已不再是跟薩爾科齊的UMP和默克爾的CDU,同屬歐洲人民黨黨團(EPP),而是另一個較疑歐的右派黨團歐洲保守及改革派(ECR),卡梅倫(所屬政黨)與德法領袖(所屬政黨)已有意識形態的分歧,是遠遠不止上述引文中所說,少開了一次會議、少了摸底機會這類技術問題這麼簡單。
不妨順便一說歐洲政黨跨國聯繫。EPP、ECR等會被稱為「歐洲政黨」,但其實是指歐洲議會黨團而已--每個成員國進行歐洲議會選舉時,都是由成員國國家層面的政黨參選,例如CDU在德國獲分配的歐議會取得若干席,UMP在法國的歐議會取得若干席。但因為要鼓勵各位議員要從「泛歐」的角度審議法案,因此歐議會內務守則要求各議員各自組成黨團,有若干數目議員,以及包括若干國家的議員,才可獲得資源(例如較大辦公室),以及可在決定議程的會議開會。
EPP包括了各國的主要右派政黨,歐議會另外兩大黨團是包括主流中左政黨的「社會及民主進步聯盟」(S&D),以及包括中右自由派(即英國和德國的自民黨等)的「歐洲自由及民主聯盟」(ALDE)。這些政黨各國領袖亦會定期開會,例如引文所述的馬賽會議。
英國保守黨截至2009年前仍是EPP--包括極疑歐的戴卓爾夫人做黨魁的年代。
ECR有什麼政黨呢?我剛查看維基百科,現在好一點,有較正常的政黨,例如捷克的公民民主黨(ODS)。但我記得保守黨改投ECR時,英國報章是十分刻薄,大數ECR其他政黨都是一些政綱極端的小政黨,不是新納粹,就是極端恐同,廣東話的說法就是一班「騎呢怪」--一個貴為歐洲大國的大黨,竟然與一些小國的小黨為伍,這是否合理的選擇?掉轉來說,如一班「騎呢怪」同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守黨做出這種古怪的外交行為,也不奇怪了。
上一篇post有留言說,卡梅倫靠攏疑歐,是理性選擇。我只能說,從卡梅倫個人及保守黨的政治利益而言,這是理性選擇;甚至從政治現實來說,這是唯一選擇--如果要修改歐盟條約,英國這次很難不搞公投,而屆時必輸無疑。而且,卡梅倫接掌保守黨的那一天,就決定依靠黨內疑歐派支持,他今天要答謝對方的支持,就如小泉純一郎因依靠了自民黨右派上台後,被迫每年到靖國神社參拜一樣。
但我認為,無論從實際利益(金融業)上,還是外交戰略上,卡梅倫的做法是錯得徹底的決定,而且重點不在「決定」,而是他拒絕德法要求的「手法」,以及竟出現「26比1」的大敗。詳細稍後再談。
"《金融時報》指出,卡梅倫出席峰會前,認定其餘歐盟成員都希望透過修訂歐盟條約來解決歐元危機,英國將有機會開天殺價,沒料到包括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多位歐洲中間偏右政府領袖,峰會前夕於法國馬賽舉行歐洲右派政黨聯盟大會,取得共識,認為幾乎不可能接納英國的要求。報道稱,若卡梅倫出席這場「歐洲人民黨」會議,就不至於錯判形勢,但他根本未獲邀請。歐洲人民黨是歐洲最大跨國政黨聯盟,包羅多國主流右派政黨,歐盟約半數領袖均屬其中,但卡梅倫一直刻意與支持深化歐盟改革的歐洲人民黨保持距離,2009年更率領保守黨退出這個政黨聯盟。"
沒有錯,英國保守黨一早已不再是跟薩爾科齊的UMP和默克爾的CDU,同屬歐洲人民黨黨團(EPP),而是另一個較疑歐的右派黨團歐洲保守及改革派(ECR),卡梅倫(所屬政黨)與德法領袖(所屬政黨)已有意識形態的分歧,是遠遠不止上述引文中所說,少開了一次會議、少了摸底機會這類技術問題這麼簡單。
不妨順便一說歐洲政黨跨國聯繫。EPP、ECR等會被稱為「歐洲政黨」,但其實是指歐洲議會黨團而已--每個成員國進行歐洲議會選舉時,都是由成員國國家層面的政黨參選,例如CDU在德國獲分配的歐議會取得若干席,UMP在法國的歐議會取得若干席。但因為要鼓勵各位議員要從「泛歐」的角度審議法案,因此歐議會內務守則要求各議員各自組成黨團,有若干數目議員,以及包括若干國家的議員,才可獲得資源(例如較大辦公室),以及可在決定議程的會議開會。
EPP包括了各國的主要右派政黨,歐議會另外兩大黨團是包括主流中左政黨的「社會及民主進步聯盟」(S&D),以及包括中右自由派(即英國和德國的自民黨等)的「歐洲自由及民主聯盟」(ALDE)。這些政黨各國領袖亦會定期開會,例如引文所述的馬賽會議。
英國保守黨截至2009年前仍是EPP--包括極疑歐的戴卓爾夫人做黨魁的年代。
ECR有什麼政黨呢?我剛查看維基百科,現在好一點,有較正常的政黨,例如捷克的公民民主黨(ODS)。但我記得保守黨改投ECR時,英國報章是十分刻薄,大數ECR其他政黨都是一些政綱極端的小政黨,不是新納粹,就是極端恐同,廣東話的說法就是一班「騎呢怪」--一個貴為歐洲大國的大黨,竟然與一些小國的小黨為伍,這是否合理的選擇?掉轉來說,如一班「騎呢怪」同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守黨做出這種古怪的外交行為,也不奇怪了。
上一篇post有留言說,卡梅倫靠攏疑歐,是理性選擇。我只能說,從卡梅倫個人及保守黨的政治利益而言,這是理性選擇;甚至從政治現實來說,這是唯一選擇--如果要修改歐盟條約,英國這次很難不搞公投,而屆時必輸無疑。而且,卡梅倫接掌保守黨的那一天,就決定依靠黨內疑歐派支持,他今天要答謝對方的支持,就如小泉純一郎因依靠了自民黨右派上台後,被迫每年到靖國神社參拜一樣。
但我認為,無論從實際利益(金融業)上,還是外交戰略上,卡梅倫的做法是錯得徹底的決定,而且重點不在「決定」,而是他拒絕德法要求的「手法」,以及竟出現「26比1」的大敗。詳細稍後再談。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