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華爾街日報》在8日有一篇十分有趣的報導,那就是歐洲各國央行開始為歐羅如果解體時,做好準備,中文版可看此鏈結。報導的重心把準備工作放在一項十分實際的工作:印銀紙(印鈔票)!
簡單而言,就是歐羅鈔票2002年推出後,儘管印鈔票的工作仍由各成員國負責,但印鈔能力已大大減少,甚至外判給私人公司,若突然用回本國貨幣,霎時間要印製上億張鈔票,並要處理之後的物流工作(例如把鈔票運到各市的銀行及自動櫃員機),十分複雜。
而路透社另一篇報導重提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時,原有捷克斯洛伐克克朗兌換成捷克克朗和斯洛伐克克朗的情況,當時便要即時印製1.5億張臨時鈔票,大量軍警沿途護送,捷克那一邊便動員4萬人進行這項工作。
詳情可看那篇報導,但重點有二:一、一定要實施資本管制,限制資金流入或流出,並限制人民即時可兌換成現金的數量,其餘要全部放入銀行;二、過程要快,捷克斯洛伐克當時2月2日宣佈換貨幣,2月8日開始把舊貨幣兌換成臨時的新聯邦貨幣,2月12日完成,然後再在同年稍後把臨時貨幣各自兌換成捷克和斯洛伐克貨幣。這兩個重點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防止資金流走,出現擠提。
《華日》文章亦提到,歐洲有一類國家是沒有自己的法定貨幣,使用別國貨幣,例如黑山由之前使用德國馬克到現在使用歐羅,如果歐羅完全消失,這些國家就要另擇貨幣--不是不可以使用自己的貨幣,但黑山是沒有印鈔票的能力,可見印鈔票不是一個政府理所當然有能力做到的事。
當然,更重要的是掛鈎問題,因為大部份不用歐羅的歐洲國家是跟歐羅掛鈎,或以此為目標滙率,決定自己貨幣是否升或跌得太多。瑞士早前設瑞士法郎滙率上限時,便是以跟歐羅的滙價作標準。如果不用歐羅,最理所當然的是德國馬克--或德國有份參與的貨幣。實際上,在1970年代,瑞士法郎亦曾跟西德馬克掛鈎。
由此可見,歐羅並不見得是令歐洲各國向德國「臣服」的工具。畢竟,就算沒有歐羅,除了英國外,其實歐洲各國或多或少都要把自己的貨幣跟德國馬克掛鈎(或只是以此滙率作為重點監察對象),而在歐羅之前,歐洲多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大部份時間都是跟隨德國央行,德國央行加息或減息,其他央行要即時跟隨,不見得在貨幣政策有很大自主權,情形跟在8日,歐洲央行宣佈減息1/4厘,丹麥央行幾小時後宣佈跟隨一樣。
簡單而言,就是歐羅鈔票2002年推出後,儘管印鈔票的工作仍由各成員國負責,但印鈔能力已大大減少,甚至外判給私人公司,若突然用回本國貨幣,霎時間要印製上億張鈔票,並要處理之後的物流工作(例如把鈔票運到各市的銀行及自動櫃員機),十分複雜。
而路透社另一篇報導重提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時,原有捷克斯洛伐克克朗兌換成捷克克朗和斯洛伐克克朗的情況,當時便要即時印製1.5億張臨時鈔票,大量軍警沿途護送,捷克那一邊便動員4萬人進行這項工作。
詳情可看那篇報導,但重點有二:一、一定要實施資本管制,限制資金流入或流出,並限制人民即時可兌換成現金的數量,其餘要全部放入銀行;二、過程要快,捷克斯洛伐克當時2月2日宣佈換貨幣,2月8日開始把舊貨幣兌換成臨時的新聯邦貨幣,2月12日完成,然後再在同年稍後把臨時貨幣各自兌換成捷克和斯洛伐克貨幣。這兩個重點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防止資金流走,出現擠提。
《華日》文章亦提到,歐洲有一類國家是沒有自己的法定貨幣,使用別國貨幣,例如黑山由之前使用德國馬克到現在使用歐羅,如果歐羅完全消失,這些國家就要另擇貨幣--不是不可以使用自己的貨幣,但黑山是沒有印鈔票的能力,可見印鈔票不是一個政府理所當然有能力做到的事。
當然,更重要的是掛鈎問題,因為大部份不用歐羅的歐洲國家是跟歐羅掛鈎,或以此為目標滙率,決定自己貨幣是否升或跌得太多。瑞士早前設瑞士法郎滙率上限時,便是以跟歐羅的滙價作標準。如果不用歐羅,最理所當然的是德國馬克--或德國有份參與的貨幣。實際上,在1970年代,瑞士法郎亦曾跟西德馬克掛鈎。
由此可見,歐羅並不見得是令歐洲各國向德國「臣服」的工具。畢竟,就算沒有歐羅,除了英國外,其實歐洲各國或多或少都要把自己的貨幣跟德國馬克掛鈎(或只是以此滙率作為重點監察對象),而在歐羅之前,歐洲多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大部份時間都是跟隨德國央行,德國央行加息或減息,其他央行要即時跟隨,不見得在貨幣政策有很大自主權,情形跟在8日,歐洲央行宣佈減息1/4厘,丹麥央行幾小時後宣佈跟隨一樣。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