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隨著12月8-9日歐盟峰會臨近,各方勢力都開始亮出底牌,準備攤牌「講數」。德法兩國在5日宣佈就需要修改條約達成共識,是向其他歐盟成員國發通牒,表明修改條約事在必行,必須接受;同日,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宣佈,把15個歐羅區成員國的主權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在90天內可能下調,亦是通牒多於實際經濟原因,警告峰會必須有令市場滿意的結果,否則便動用下調評級這個手段,推倒歐洲經濟。路透社相關中文新聞報導可看這個鏈結。
類似的通牒,應該陸續有來,例如歐洲央行8日議息,之後有記者會,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可趁最後機會宣示歐洲央行立場。
網主最感興趣的是英國的通牒:首相卡梅倫會否預早表態,反對修改歐盟條約?
類似的通牒,應該陸續有來,例如歐洲央行8日議息,之後有記者會,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可趁最後機會宣示歐洲央行立場。
網主最感興趣的是英國的通牒:首相卡梅倫會否預早表態,反對修改歐盟條約?
在"德國政局5點攤牌"和"8個叛徒"提到,就算議案通過,但執政聯盟票數不足,總理還是會有下台危機...
回覆刪除可是上次英國表決要不要離開歐盟,保守黨跑票嚴重,主要是靠工黨和自民黨擋下。為什麼英國首相卡梅倫還是可以順利繼續當首相?
兩者有很大分別。德國那一次的議案是有實際效力,如果否決了,整個拯救方案都會垮掉。但英國那一次的議案,只是表態,沒有真正影響。如果這次峰會,卡梅倫簽字同意修改歐盟條約,而返回英國在國會表決時,不能單靠保守-自民聯合政府的票來通過條約,卡梅倫屆時將同樣有下台的危機。
回覆刪除而另一個較subtle的分別是,德國現在是拯救歐羅方案的最終話事人,如果默克爾在國內的權威也遭削弱,她根本不可能再在歐盟峰會代表德國,繼而癱瘓整個決策程序,到時候相信全歐洲及市場都希望她盡快下台。相反,英國在歐羅問題上只是閒角一名,英國政府倒台、沒人話事,跟其歐盟小國領袖下台(或如比利時般無政府十八個月)分別不大,到時候卡梅倫是否下台,除了英國人外,who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