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到波蘭認識德國文壇巨匠

德國著名作家格拉斯(Guenter Grass)在13日病逝,終年87歲。他是被視為20世紀德國文學中,可以與Thomas Mann媲美的作家,另一個相對全球知名度較低、但德國國內也享負盛名的,同期只有Heinrich Boell,而且他同時在公共領域參與各項議題的辯論,因此是戰後聯邦德國社會極重要的人物--儘管他不怕得罪別人,「仇家」太多,有時出現爭拗蓋過其文學成就的情況。

有趣的是,要認識這位德語文學重要人物,應該要去去波蘭--格拉斯生於現在已是波蘭城市的格但斯克(Gdansk),這城市在他出生時名為但澤(Danzig)。儘管他畢生大部份時間活在德國,但他一生中首18年在但澤渡過,而這18年的生涯是其最重要作品靈感的泉源,包括他最著名的作品《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


包括《鐵皮鼓》,格拉斯一生寫作最重要的題材是德意志民族如何面對納粹崛起和納粹罪行,即30年代至40年代中,而這段時期,他正是在格但斯克生活。《鐵》為「但澤三部曲」第一部曲,這3部小說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格但斯克在中古時期是波蘭城市,但在18世紀末遭三國瓜分而亡國後,該城併入普魯士,名字變成德文的但澤,人口漸已德語人口為主,之後隨普魯士建立德國而成為德國城市。

在一次大戰後,波蘭復國,而且戰勝國承諾波蘭有港口,因此有「波蘭走廊」,切斷了普魯士和其他德國領土,但但澤以德國人為主,因此但澤變成「但澤自由城」。這個自由城面積接近2000平方公里,類似一個自治城邦,但絕非獨立國家,名義上由國際聯盟管理,對外事務由波蘭代表,波蘭亦可使用該市的港口,建立關稅聯盟,但市內事務自治,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格拉斯正是在「但澤自由城」年代在該市成長,而自由城只有19年歷史,1939年遭德國吞併,1945年二戰結束後,全面歸入波蘭,市內幾近全部德國人逃往東西德,包括格拉斯一家人,改由波蘭人遷入該市。

但格拉斯之後仍與格但斯克保持密切聯繫,經常回鄉,亦因此不時推動德國和波蘭關係,例如文首照片(來自波蘭電台網站),便是他去年10月為自己放在該市的雕塑揭幕。所以,要認識格拉斯,格但斯克會有更多他生前的踪影可看(而且,該市本身都是大城市和波蘭旅遊勝地之一)。

留言

  1. 格拉斯的小說我沒讀過,今天晚上剛剛看了電影 《鐵皮鼓》,各種鬱悶不舒服,好幾個片段都幾乎看不下去。 各種政治或者哲學上的隱喻, 因為對格拉斯的作品和生平缺乏了解, 所以看電影時也沒想那麼多, 就是電影裡的人物實在太命苦了。 劇中很多悲慘的事情都不一定跟戰爭什麼的直接有關, 是人性的陰暗醜惡面吧……德國作家真是善於寫深刻複雜鬱悶, 讓人透不過氣來的沉重東西。 策蘭的那首並不算長的 《死亡賦格》 我也是讀得透不過氣來 (德語原文才有那個效果,我讀過的中譯本都不夠考究), 很是覺得震撼。

    今天格拉斯去世是挺突然一件事。 據 Tagesschau 說, 兩週前他還有出席公開活動, 估計是今天是什麼病症的急性發作。 這篇文章裡開頭提到的 Boell 曾在 1972 年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他去世的時候已經病了很久, 自知不久於人世, 還有給年幼的小孫女寫了一首訣別詩 《給薩美》。 那首詩真是溫暖寧靜, 我自己特別喜歡, 有譯成中文。 這裡是 Boell 寫的 《給薩美》, 中譯和德語原詩:

    http://horizongermany.blogspot.com/2015/02/heinrich-boll-fur-samay.html

    回覆刪除
  2. 多謝,很有用的資料。
    我在澳洲認識一個波蘭女士,她對Grass的作品推崇備至。

    回覆刪除
  3. 是錫鼓Tin Drum抑或是鐵皮鼓?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

香港滿街普通話 西方金融家感疏離

《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