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長假期期間,一些人喜歡跟朋友玩桌遊來渡過。法國在聖誕前一個月,便有一款新桌遊,主打以社會學為主題,要讓人透過遊戲明白現實社會中的階級鬥爭,推出不足一個月,初版1萬套便已售罄。「社會學主題」不是純粹噱頭,因為這個桌遊確實由法國著名左翼社會學學者Monique Pinçon-Charlot及其同為社會學學者的丈夫Michel Pinçon一同設計出來,隨遊戲附一本社會學簡介的小書本。
遊戲名為「資本論!」(Kapital!),副題為「誰會勝出這場階級鬥爭?」,而封面不知是否有意,選用了代表左翼的紅色:
有趣的是,桌遊在英文名為board game,中文嚴格來說也根據這個字譯成「圖版遊戲」,「桌遊」(根據維基百科)理論上包括了更多board game以外的遊戲,但至少港臺兩地已習慣稱為「桌遊」,兩者的重點都在於那塊紙板(board)之上。不過,法語通常稱這類遊戲為「jeu de société」,直譯為「陪伴遊戲」,較強調這類遊戲要數人一起、要有人「陪伴」一起玩的特質。而 société即英文中的company,因此「jeu de société」也可(硬)譯為「社會遊戲」——頗適合Kapital!的社會學賣點。
文首圖片(可點擊放大)是Kapital!的紙板,分成82格,代表法國人均壽命82歲,每一格代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遊戲目標有兩個:1、鬥快到達終點「天堂」——或「稅務天堂」;2、同時要累積最多資本,才算最終贏家。Kapital!有一些單位稱為「K」(即Kapital)的「券」,這是玩家的「資本」,分為4類,除了代表財富的「經濟」資本外,還要累積文化、社會及象徵資本——這是社會學學者把人在社會的資本的較普遍分類方法,要在社會中爬升,除了要有錢、財產(經濟資本),還需要有知識、技能(文化資本),需要有人脈(社會資本),以及個人信譽及魅力(象徵資本)。
玩家要擲骰,讓棋子前行,每次要押卡,按指示以增加或減少手上的資本券。不過,在文首圖版上,你會看到中間有兩個位置放卡,一處是支配者的卡(dominants),另一處是被支配者的卡(dominés),因為遊戲一開始時,玩家需要擲骰決定自己的身份,當中只有一人是「支配者」的上流社會人士,其他人全為「被支配者」的中產及低下階層,「支配者」一開始獲分配的資本券會遠較「被支配者」為多,因為現實社會中,有些人一出生就可從其父母以至祖先繼承較多的遺產,因此不會像「大富翁」(Monopoly)般,一開始時各玩家獲得同樣的資金。而且,「支配者」抽取「支配者卡」,那些卡大部份都是輕易累積資本的內容,例如可以成立基金會來替自己減少稅務負擔,但「被支配者卡」就可能遇到削減政府開支的退休金、醫療、教育改革,又或者是「寄出CV尋找工作」,就會令「被支配者」玩家要消耗手上的資本券。
在紙板上,你會看到沒寫上數字的格,包括大罷工、革命、監禁及大示威,如果有「被支配者」走到「革命」這一格時,所有玩家便要把手上所有資本券拿出,然後平均分配。公司的介紹或有關此遊戲的報導沒有詳細談及遊戲規則,因此我不知道,遊戲途中,會否出現一個情況,例如有「被支配者」的資本券超出「支配者」,二人的角色是否需要掉換,並改變要抽什麼卡。
Monique Pinçon-Charlot就這款遊戲接受訪問時,對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頗為批判,形容對方的政策令法國不只出現階級鬥爭,已達至階級戰爭的地步。她相信,其他地方都出現同類問題,因此Kapital!很容易移植至其他地方。
不過,其他地方要玩這款桌遊時,不能只把法語翻譯成本地語言這麼簡單,還要作出大量本地化,因為Kapital!有很多內容是很法國的,例如退休金、醫療、失業救濟改革等,都是法國近二、三十年不斷出現的議題,又或者抽卡後,除了指示資本券的增減外,還要做一些動作,增加遊戲趣味,例如抽到失業救濟金改革時,玩家要想出一個反對改革的示威口號,同時,這些卡有時會有一、兩句社會學解說,解釋這個經常在新聞看到的現象,其實在社會學是如何闡釋,這些都不是可以直接應用在其他地方的。
桌遊在香港的流行程度只算一般,但在法國應該是頗受歡迎的,而且不斷有新款遊戲推出,類別也很廣泛(例如社會學題材也有)。為本文翻查資料時,發現一些法國報章會在其文化版或社會版,定期推出這類試玩新桌遊的報導文章。
本文內容部份來源:
France 24: French board game about class struggle sells out in three weeks
試玩報導文章: « On renverse tout ! »… On a testé « Kapital », le jeu de société qui ravive la lutte des classes
遊戲名為「資本論!」(Kapital!),副題為「誰會勝出這場階級鬥爭?」,而封面不知是否有意,選用了代表左翼的紅色:
有趣的是,桌遊在英文名為board game,中文嚴格來說也根據這個字譯成「圖版遊戲」,「桌遊」(根據維基百科)理論上包括了更多board game以外的遊戲,但至少港臺兩地已習慣稱為「桌遊」,兩者的重點都在於那塊紙板(board)之上。不過,法語通常稱這類遊戲為「jeu de société」,直譯為「陪伴遊戲」,較強調這類遊戲要數人一起、要有人「陪伴」一起玩的特質。而 société即英文中的company,因此「jeu de société」也可(硬)譯為「社會遊戲」——頗適合Kapital!的社會學賣點。
文首圖片(可點擊放大)是Kapital!的紙板,分成82格,代表法國人均壽命82歲,每一格代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遊戲目標有兩個:1、鬥快到達終點「天堂」——或「稅務天堂」;2、同時要累積最多資本,才算最終贏家。Kapital!有一些單位稱為「K」(即Kapital)的「券」,這是玩家的「資本」,分為4類,除了代表財富的「經濟」資本外,還要累積文化、社會及象徵資本——這是社會學學者把人在社會的資本的較普遍分類方法,要在社會中爬升,除了要有錢、財產(經濟資本),還需要有知識、技能(文化資本),需要有人脈(社會資本),以及個人信譽及魅力(象徵資本)。
玩家要擲骰,讓棋子前行,每次要押卡,按指示以增加或減少手上的資本券。不過,在文首圖版上,你會看到中間有兩個位置放卡,一處是支配者的卡(dominants),另一處是被支配者的卡(dominés),因為遊戲一開始時,玩家需要擲骰決定自己的身份,當中只有一人是「支配者」的上流社會人士,其他人全為「被支配者」的中產及低下階層,「支配者」一開始獲分配的資本券會遠較「被支配者」為多,因為現實社會中,有些人一出生就可從其父母以至祖先繼承較多的遺產,因此不會像「大富翁」(Monopoly)般,一開始時各玩家獲得同樣的資金。而且,「支配者」抽取「支配者卡」,那些卡大部份都是輕易累積資本的內容,例如可以成立基金會來替自己減少稅務負擔,但「被支配者卡」就可能遇到削減政府開支的退休金、醫療、教育改革,又或者是「寄出CV尋找工作」,就會令「被支配者」玩家要消耗手上的資本券。
在紙板上,你會看到沒寫上數字的格,包括大罷工、革命、監禁及大示威,如果有「被支配者」走到「革命」這一格時,所有玩家便要把手上所有資本券拿出,然後平均分配。公司的介紹或有關此遊戲的報導沒有詳細談及遊戲規則,因此我不知道,遊戲途中,會否出現一個情況,例如有「被支配者」的資本券超出「支配者」,二人的角色是否需要掉換,並改變要抽什麼卡。
Monique Pinçon-Charlot就這款遊戲接受訪問時,對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頗為批判,形容對方的政策令法國不只出現階級鬥爭,已達至階級戰爭的地步。她相信,其他地方都出現同類問題,因此Kapital!很容易移植至其他地方。
不過,其他地方要玩這款桌遊時,不能只把法語翻譯成本地語言這麼簡單,還要作出大量本地化,因為Kapital!有很多內容是很法國的,例如退休金、醫療、失業救濟改革等,都是法國近二、三十年不斷出現的議題,又或者抽卡後,除了指示資本券的增減外,還要做一些動作,增加遊戲趣味,例如抽到失業救濟金改革時,玩家要想出一個反對改革的示威口號,同時,這些卡有時會有一、兩句社會學解說,解釋這個經常在新聞看到的現象,其實在社會學是如何闡釋,這些都不是可以直接應用在其他地方的。
桌遊在香港的流行程度只算一般,但在法國應該是頗受歡迎的,而且不斷有新款遊戲推出,類別也很廣泛(例如社會學題材也有)。為本文翻查資料時,發現一些法國報章會在其文化版或社會版,定期推出這類試玩新桌遊的報導文章。
本文內容部份來源:
France 24: French board game about class struggle sells out in three weeks
試玩報導文章: « On renverse tout ! »… On a testé « Kapital », le jeu de société qui ravive la lutte des classes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