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手提行李、相鄰劃行全收費 西班牙罰Ryanair等5廉航近1.8億歐元

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做自己的央行行長

11月1日就任的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星期四(12日)主持了首次議息會議,議息結果沒有什麼意外,因為上任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在臨卸任前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再減息,並重啟QE,其中QE更是11月才開始執行,因此歐洲央行沒可能在12月便有新舉動,大家更關心拉加德的作風。

結果,拉加德果然是歐洲央行20年來首個非經濟學者出身的行長,迅速透過第一次議息會議來確立自己的風格。


在議息會議後,歐洲央行行長會舉行大概1小時的記者會,行長一開始會宣讀一份聲明,解釋最新貨幣政策決定的理由,包括央行對目前經濟狀況和經濟前景的最新評估,這份聲明是代表了全體23名議息官員討論後的立場。

拉加德也宣讀了這份聲明,但宣讀完畢後,並未立即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而是脫稿,說出自己想說、而非央行集體立場的東西。她呼籲記者及外界看待她的言論時,「不要過度演譯、不要猜測、不要以其他人作測考」,她會做自己,有她自己的溝通風格,因此跟前3任歐洲央行行長一定有分別。

如何跟外界傳達央行的想法,是央行行長十分重要的職務,因為他說的每一個字,都會引起全球市場波動。在全世界最重要央行——美國聯儲局,連續3個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耶倫(Janet Yellen)和現任的鮑威爾(Jerome Powell),都試過發言失誤而令市場震盪了一、兩天,而在歐洲,我在2016年也寫過文章「央行行長的一言喪邦」,談及歐洲央行行長在記者會發言的歷史。

每個行長都會有自己的發言、用字習慣,因此各地央行每當轉換一個行長時,金融市場都需要幾個月去適應,期間會因此出現較大的波動,拉加德似乎想一開始就約法三章,預先叫大家不要因她說的一個字就作出重大投資買賣舉動。

拉加德在這次記者會表現輕鬆,外界普遍讚賞,但不要忘記,今次會議不是有重大決定需要拍板,甚至連未來方向也毋須這麼快作決定,因為下月1日歐洲央行要轉換2名理事,拉加德需要等待他們埋班才可以正式著手討論,所以現實上她這次毋須咬文嚼字,但當歐洲貨幣政策處於轉折位,或是經濟狀況出現重大變動,拉加德還是必須面對解釋貨幣政策時必須小心用字的挑戰。

拉加德在這次記者會另一處表現出自己並非科班經濟學者出身的地方,在於她稱自己「不是鴿,也不是鷹,希望自己是貓頭鷹,有智慧」——鴿、鷹是貨幣政策研究的術語,傾向利率偏低的立場稱為鴿,反之則為鷹。她說自己是貓頭鷹,背景是部份成員國央行,例如德國、荷蘭,盛傳不滿歐洲央行目前的QE政策,拉加德的另一挑戰是,需要面對內部分歧越來越大、甚至爭拗開始浮面的歐洲央行,她需要研究如何拼湊出內部共識,或是乾脆讓爭拗浮面正常化,正如其他央行都會披露有多少名官員、哪些官員對貨幣政策決定投反對票。

拉加德還著手展開央行策略檢討,這基本上跟美國聯儲局的行動一致,因為2008/09年金融海嘯,央行忙於救火,之後就煩惱如何把那些極端救火措施撤回,到現在一方面似乎毋須再加息,另一方面經濟又未差到要立即再推出大量新措施,各地央行是時候要作出檢討,包括海嘯期間的措施是否有問題?未來再遇經濟衰退時還有什麼新工具可使用?

在歐洲央行,檢討固然包括了政策工具,例如如果界定通脹目標,但會同時檢討央行政策是否應也考慮更多因素,當中拉加德最力主的是氣候變化,另外還會探討科技、社會不平等等因素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這些,也是一個非經濟學者出身的央行行長才會有興趣深入去做的檢討,把貨幣政策拓展至包含經濟學以外的元素。

【文首影片截圖來自歐洲央行YouTube頻道】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施紀賢「拒絕譴責」香港47人案判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二在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峰會期間舉行記者會,被問及同日較早時香港法院就「47人案」作出裁決,對當中45人判囚4年2月至10年,他會否譴責這個裁決。 《金融時報》報導時,標題稱他「拒絕譴責」 。

波羅的海兩海底電纜損毀 疑遭中國貨船「伊鵬3」切斷

星期一先後傳出有兩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被切斷,綜合 芬蘭《晚報》(Iltalehti) 和 瑞典電視台 SVT 星期二報導,丹麥海岸防衛隊發現,在估計電纜切斷的時間,剛好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在兩條電纜遭破壞的位置附近都曾駛過,執法人員正調查今次是否中國貨船的破壞行為。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