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伊鵬3」停留Kattegat海峽逾半天 疑遭丹麥海軍截停

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法國高考的歷史(—地理)科


香港DSE今年的世界歷史科題目鬧出很大的政治風波,網主好奇下,查看了法國的高考歷史科是教什麼、考什麼。對於熟知香港/英國/英語系國家的網主來說,法國的高考歷史科果然很不同——我不敢說「奇怪」,因為很難有其他地方的歷史科課程比香港的「畸形」。

以高中(即中學最後3年、以及為Bac考試準備)而言,法國是沒有「歷史科」的,只有「歷史—地理科」。到實際授課時,會否分開由兩名老師教導,我不太清楚,但至少課程文件上,「歷史—地理科」是放在同一文件的,而考試時也是同一科。

法國高中分文科、理科及商科,文科及商科是考同一份試卷。理科應該也有「歷史—地理科」,但重要性較低。

課程綱領
根據法國教育部的網上資料,歷史和地理各自有兩個大課題要學習,一個大課題下再分兩個題目。

歷史科第一個大課題為「轉變中的國家與社會(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兩個題目包括「法國本土與殖民地工作的人士」,以及「歐洲戰爭、世界戰爭、全面戰爭」。第二個題目應該很易理解是什麼,至於第一個題目,是指在工業化、都市化,以及教育普及和專業職業冒起下,各類職業的演變,包括農民、工匠、工廠工人等,旁及農村人口下降、工會及工人權益的發展、社會問題出現、女性進入勞動市場、以及法國殖民地的大型農場情況。

歷史科第二個大課題名為「1945年後的法國與世界」,兩個題目是「1945年後國際關係中的強國政治」,以及「1945年後在法國民主下生活」。有關第一個題目,包括了冷戰期間的美蘇關係、核武競賽、美蘇兩個陣營的宣傳戰(propaganda),以及聯合國如何運作,亦要學習地區組織,特別是歐盟的演變和北約組織,第一個題還要學習去殖化、不結盟運動、戴高樂年代的法國外交、中國的演變、以至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形勢,同時要學習在1970年代起,人權、發展、環保等概念在全球興起。至於第二個題目,包括了法國政體演變、「黃金三十年」(Trente Glorieuses)的經濟狀況和消費主義、1968年「五月風暴」及二戰後各類權益的演變、以至近三、四十年法國面對去工業化、失業、貧窮等的挑戰。

地理科方面,第一個大課題叫做「世界的重組」,包括了「法國的都市化及都市蔓延」,以及「非洲—重組的大陸」。前一個題目指法國都市化、以及都市擴展至原本為鄉村及郊外的現象,這涉及的景觀及人類生活有何演變,包括土地利用的爭奪、居住、可持續發展等;後一個題目涉及非洲的發展、管治、經濟、資源、人口等情況。

地理科第二個大課題為「人類面對全球轉變」,分別有兩個題目「獲得資源去生產、消費、居住和移動」,以及「社會與風險:預測、反應、協調、適應」。前一個題目,集中學習隨著人口上升、經濟發展等情況,導致的資源問題,特別是能源,另要學習水、糧食等不同資源缺乏及爭奪的情況,並要學習土地管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居住模式及交通的演變。至於後一個題目,要學習當代社會要面對什麼潛在災難,主要是山火、水災等自然災害,但亦涉及環境、衛生、經濟、地緣政治等風險,並要學習如何預防、應對,以及透過土地管理來適應這些風險的出現。

寫完課程綱領,有兩點要提醒。一、課程建議,還會列出「關鍵字」及「關鍵事件」,指明一定要學習,課程沒上述般廣泛,例如有關「社會與風險」,課程要求學生學習5個風險例子,當中2個在法國。另外,跟「日本在1900-45年對中國是否利多於弊?」一樣,很多在中學學過的題目,要深入研究的話,可以用一篇博士論文另行分析,甚至你會發覺,實際上可以出現很多不同的說法,不只一、兩款,甚至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見解,但大家都知道中學生的水平,以及中學可以教到的程度有限,上述課程涉獵的題目,沒有人——包括Bac考試的題目——會要求一個高中生對全部上述題目都可以擁有猶如專家的見解和認識。

高考試題
看完課程綱領,都未必知道其實要學習什麼。那麼,就看看過去幾年的試題,實際上會問什麼。

對於文科和商科,「歷史—地理科」答題時間4小時,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為論文題,給出2個題目,二選一,佔60%分數。從下面的例子會看到,這部份的題目通常不會是「問題」,不會有「你是否同意」之類,一般只會給一個題目,然後考生圍繞該題目自行發揮。第二部份為資料題,佔40%分數,考題會給出一些資料,考生就資料回答問題。

好,各位可以看看,自己能否回答法國高考的「歷史—地理科」題目。

2019年:
二選一論文題:
* 近東及中東——二戰後的火藥庫
* Dreyfus事件以降,法國重大政治危機中的媒體和輿情
資料題:
* 考卷有兩張地圖,一張是各國對聯合國維和任務的資金貢獻,另一張是各國就維和任務派出多少士兵,考生需要回答,這兩張地圖在世界維和任務及世界的地緣政治組織(應是指聯合國)方面,代表了什麼?反映有什麼局限?

2018年:
二選一論文題:
* 各地不平均地融入全球化
* 日本與中國——地區競爭及世界野心
資料題:
* 這一年可以二選一,但涉及題目一樣:「歷史學家及對歷史的記憶」。其中一題給出一名歷史學家的訪問,以及法國政要在2005年出席Auschwitz集中營的紀念活動,考生根據這些資料來指出法國對猶太人大屠殺的記憶的演變;另一條題目給出一段文字,是一名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替法國打仗的阿爾及利亞裔穆斯林的回憶,以及一張2016年紀念阿戰的活動的照片,然後要求考生展示出阿戰的記憶、有關這場戰爭的辯論、以及歷史學家對這件事件的工作的演變。

2017年:
二選一論文題:
* 二戰後至今德國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工會主義
* 1949年後的中國與世界
資料題:
* 試卷給出一幅世界地圖,考生需要透過在地圖上繪畫,顯示出全球化的重心及流向,另有一頁紙列出圖例

2016年:
二選一論文題:
* 此題題目為「歷史學家和對歷史事件的回憶」,可在法國的二戰和阿爾及利亞戰爭之間二選一
* Dreyfus事件以降,法國重大政治危機中的媒體和輿情
資料題:
* 試卷給出一幅美國地圖,考生需要透過在地圖上繪畫,顯示出美國的領土互動,另有一頁紙列出圖例

2015年:
二選一論文題:
* 南部和東部亞洲——人口和增長的挑戰
* 根據你在課堂學到的東西,請展示出目前的全球化是怎樣
資料題:
* 試卷給出美國太空人首次登月的照片,以及美國鄉謠樂隊Country Joe and the Fish在1965年的反越戰歌曲I-Feel-Like-I'm-Fixin'-to-Die Rag的歌詞,考生需要分析這兩項資料,以展示出美國在1960年代末是世界強國,並需要指出,這兩項資料如何反映出美國當時是強國。

以2017年為例,根據《巴黎人報》當年建議的答題,如果選了就「1949年後的中國與世界」寫論文的話,只需要在大概兩個半小時內,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後,到21世紀初的內部發展,以及其外交政策和跟主要大國的關係的演變。是否很簡單呢?

至於過去5年出現過兩次的「繪畫圖」,看看下面《巴黎人報》對2017年題目的建議,或者大家會有點頭緒(可點擊放大):

上圖是畫了貿易和人口流動方向、主要國家佔了全球多少的跨國公司、主要金融中心在哪兒等等。上圖只是參考,可以有其他畫法,只是給大家一個頭緒而已。

------
之前相關文章:

留言

  1. 「地緣政治組織」不是指聯合國,而是指北約、歐盟、非盟、阿盟、東盟/亞細安、上合這些組織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沒有孩子,沒有國家」 俄杜馬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

俄羅斯杜馬 星期二完成立法工作 ,三讀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個人違法者最多可罰款40萬盧布(3.3萬港元),組織違法可罰500萬盧布(4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