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臺灣駐捷克代表汪忠一3月底出席一個由貿工部向各地駐捷官員介紹貿易經濟政策的例行會議時,因中國大陸的代表要求而被迫離場,引發軒然大波,貿工部長諾娃高娃(Marta Novakova,照片來自捷克新聞網站 Seznam Zprávy)在國內備受批評甚至被要求下台,最終總理巴比殊(Andrej Babis)又真的在4月10日宣佈撤換2名部長,包括諾娃高娃。捷克的舉動似乎十分親臺,究竟是否屬實呢?又或者說,捷克作為一個「不算大國」,為何會對大陸如此強硬,尤其是在人權問題?
先說諾娃高娃下台一事,其實是否真的跟把汪忠一驅逐離場有關呢?Yes, and no。
先說no的部份。諾娃高娃去年6月才出任貿工部長,本身是無黨派人士,但她由巴比殊領導的政黨ANO推薦入閣,因此在內閣中被劃為ANO派系。她之前的職場生涯全在商界打滾,包括商會或旅遊推廣組織的行政人員,未試過從政,官員和議員都未做過,而她過去大概10個月擔任部長的表現顯示,她由商場轉任官場,「水土不服」,經常失言,這是她下台的主因。當地的政壇觀察家指出,歐洲議會選舉5月底舉行,而諾娃高娃跟在這次同被撤換、也同樣不是政客出身的運輸部長都是「政治上不能替巴比殊得分」的部長,經常捲入醜聞或失言風波,因此巴比殊要在選舉前把他們換走。
以汪忠一事件為例,「向中國/外國叩頭」固然是被批評的地方,但對捷克政壇來說,一個部長未能及早意識到事件在外交的敏感性、這個做法一旦公開在政治上會出現問題、而就算真的接受中方要求的情況下未能及早想到可以如何處理得更好好等等,都已反映諾娃高娃缺乏政治觸覺,這個問題更為嚴重。
至於失言,可以舉2個例子。我在2年前巴比殊上台時寫過,他上台時正面對其企業是否欺騙歐盟補貼的調查,諾娃高娃作為貿易部長,去年被委任時被問及此事,她為巴比殊辯護,說任何企業都會盡量爭取最多的政治補貼或優惠。這個說法令商界、尤其是中小企十分反感,因為若結合巴比殊被調查的背景來看,諾娃高娃令人覺得,從商的人一定會「取巧」、用盡灰色地帶來取得公帑,一個理論上「服務」對象最主要是商界的部長,卻在損害商界在社會的形象。
另一個失言例子在近期發生,被視為與汪忠一事件並列為諾娃高娃要下台的導火線。捷克國民一直詬病國內流動裝置上網的收費太高,而主管通訊政策的諾娃高娃竟然說,收費高是因為國民很愛用WI—FI來上網,而通訊發射台等設施是固定成本,大家少用4G上網,攤分開的平均收費當然要較高。先不說有專家指出這個說法是錯誤,作為一個部長,語氣說到好像收費高是國民、用戶的錯,肯定惹來民怨,連一向支持她的總統澤曼(Milos Zeman)也公開說不認同這番言論,不能再撐她留任。
不過,這是否說臺灣問題在諾娃高娃下台上,並不重要呢?又不是。捷克有一份報章在9日以全版刊登汪忠一的專訪,問及他對被逐事件的看法和臺捷關係,顯見捷克社會對這次事件或捷臺關係有一定重視。同時,在諾娃高娃下台前,捷克不少議員聯署批評她落逐客令,亦有在議會內提出討論事件。
就正如全球所有其他國家一樣,捷克如何對待臺灣,很大程度與他們跟大陸的關係掛鈎。那麼,為何捷克敢在臺灣問題上對北京強硬呢?
一切都是錢作怪。大陸作為第二大經濟體,近年在全球以經貿及投資利益來威逼利誘各國採取傾向中方立場的政策,包括在臺灣問題上,但捷克人覺得,大陸注入的金錢仍低得未足以「買起」他們的外交政策。
這是2016年一篇捷克報導,內裏提及臺灣之前大概20年來對捷克的投資,是大陸的6倍,創造的職位是15倍左右。我未能找到相關統計去佐證這個說法和確實數字,引述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捷克人的印象是,臺灣為捷克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見得較大陸少,因此不覺得需要為了貿易要討好北京,甚至會覺得為了大陸的一中政策而過份得罪臺灣,不符合捷克經濟利益。其中,臺灣鴻海是捷克一個重要投資者,而鴻海的投資是設廠,可以想像,這個公司帶來的工廠職位是十分實在,更容易令當地人覺得受惠。
中資在捷投資近年出現另一個更大問題,這涉及華信能源董事長葉簡明——對於香港人來說,更多人應該聽過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他剛在美國被法院裁定賄賂罪名成立,他被指代表去行賄非洲國家的「民間」組織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就是由華信能源資助,而何志平2017年年底被美國拘捕後不久,葉簡明在去年年初就突然在中國被捕,兩者之間出現若隱若現的關係。
中資近幾年在捷克的重大投資,尤其是捷克政府用來吹噓拉攏北京可吸引投資的交易,全部都是涉及華信或葉簡明,不只地產、金融、酒店等項目,連球會甚至電視台也買下,當地媒體中是有親中方的傳媒的。正如上述,大陸整體在捷投資已給捷克人狹窄的感覺,通常是大手筆購下資產,但這筆錢一般支付給原本擁有那些資產的捷克富豪,職位方面又不是一下子令當地平民百姓多了工作,若再計及很多投資都是跟葉簡明有關係的話,當葉簡明去年出事,而且葉簡明被捕曝露了華信大舉在捷投資的資金絕大部份都是舉債所得,捷克便很擔心當地很多投資會撤走,進一步要計算提升對華關係的經濟效益有多少。
華信在捷投資沒有撤走,由中信集團買下華信控股權而保留下來,但這引述更大的問題——儘管葉簡明跟中共、尤其是習近平有密切關係的傳聞,在捷克政商界也早為廣傳,但華信在架構上仍是私人擁有,捷克很難拒絕一間私人企業前來投資,不過中信是國有企業,中信在捷多個經濟環節有投資,就是中國政府操控了捷克經濟及民生不同領域,這就是另一回事。先不說對中國政府的觀感,任何一個外國,不論是俄羅斯、美國或德國,單一外國政府擁有自己國內大量企業的股權,捷克人十分抗拒。
捷克希望透過靠攏中國來吸引中國投資和進口捷克貨,不是這幾年的事(下面再講述),但近幾年改善捷中關係的推手,非總統澤曼莫屬。2015年中國舉行抗戰閱兵,澤曼是唯一一個出席的歐盟國家領袖,這為捷克成功爭取習近平在2016年成為歷來首位訪捷的中國國家主席。而澤曼推動捷中關係,最重要方法是跟葉簡明搭上,不只葉簡明自己有為澤曼提供意見,澤曼不少顧問都是在華信或相關組織出任要職,這二人在對華/對捷的圈子之間,有大量人物重叠。葉簡明被捕後,澤曼很快就緊急派特使訪華,研究當中發生什麼事。至少,葉簡明被捕令捷克國內更多人質疑澤曼主張的友好對華政策。
相對於澤曼的熱,國會政黨其實對華觀感一般,當中總理巴比殊的立場十分瞹眛,嚴格來說,他或ANO從無清楚說明對華政策的立場,但一般的估計是,巴比殊自己生意的網絡是跟歐盟其他國家進行,跟澤曼的人脈中有不少是跟中國有聯繫,有很大分別,因此,巴比殊的個人背景令他不會感受到中國對捷克經濟有多重要;同時,巴比殊未有在對華政策作出重大宣示,這跟上一屆政府明顯親華不同,巴比殊可以選擇切斷跟中國的友好聯繫,儘管他的ANO在國會中沒有穩定的多數聯盟,因此巴比殊在國內上需要澤曼的支持,來保住政權,他亦可能顧及跟澤曼的關係而維持對華友好路線。
華為問題是捷中關係近期最重要的爭議,曝露出捷克國內府院之間在對華關係上的分別,同時令巴比殊政府跟中國交惡。捷克國家安全機關去年年底發出警告,要求政府及公共服務組織(例如電力公司)確保敏感通訊建設不使用中國公司的產品,內閣方面仍在權衡利害,未正式全面禁止華為,但已抱懷疑態度,但澤曼已公開批評有關警告會危害捷克企業在華利益。
其中,中國駐捷大使張建敏在12月23日約見巴比殊,惹怒了巴比殊政府。12月23日是星期日,而且是聖誕節前兩天,在一個人口以基督徒為主的國家,在臨近聖誕為一件時間上沒有緊急性的議題約見官員,已是對該國政府十分不禮貌的行徑,而且中國大使館翌日自行發佈有關消息,當中聲稱巴比殊承認「政府部門倉促決定停用華為產品係受警告誤導所致」,最後一段還寫上:「張建敏指出,捷有關部門所發出的警告毫無事實根據,造成惡劣影響,中方堅決反對。我們注意到捷克政府為糾正有關錯誤所作的努力。希望捷方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重演,切實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前者說到好像巴比殊認錯,並向自己的國安機關摑了一巴,後者的語氣好像是中國訓示捷克要怎樣做,捷克人感到十分刺耳,而且有點「靠害」巴比殊,任何一國政府如果公開承認這些內容,等同喪權辱國,巴比殊隨時倒台,這迫得捷政府發聲明澄清,直接否認中方的說法,並傳召了中國駐捷官員提出投訴,指出這是非正式對話,無說過可以公開。
但話說,「人權外交」其實是捷共倒台後,捷克外交的傳統。共產執政時期,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發生過布拉格之春,這令捷克在一眾前東歐共產國家中,人權運動及反外國霸權的情緒十分強烈。到捷共倒台,人權份子哈維爾(Vaclav Havel)由1989至2003年先後出任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的總統,他自己的反共抗爭背景令他在外交政策上十分重視人權因素,他在國內的民望一直到他2011年過身時都十分高,而且他任總統的年代,仍是總統權力頗大,這令他擔任總統時的不少政治遺產仍可保留下來,包括「人權外交」。另外,在哈維爾擔任總統的時期,捷克的外交是向西望,專注在申請加入歐盟、由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重返」歐洲,因此哈維爾時期的捷克敢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持強硬態度,包括哈維爾及不少捷克官員不避忌會晤達賴喇嘛,在發展對臺關係方面也不會太跟從中國的嚴格要求,只要不承認中華民國或「臺灣共和國」便算,甚至卸任後,他曾就劉曉波被拘留及判刑一事抗議(而劉曉波的「08憲章」,是仿效哈維爾當年的「77憲草」)。
上述情況到了21世紀伊始才出現變化。一方面,中國經濟較90年代強得多,跟中國發展關係似乎可以推動國內出口和吸引投資,更重要的是,捷克在2004年加入了歐盟後,跟很多其他前東歐共產國家一樣,開始跟歐盟及西歐國家發生爭拗,捷克為了顯示自己外交獨立的一面,並非只聽從德法等西歐「老大哥」行事,必然會分散投資,外交多元化,其中當然包括拉攏中國。因此,澤曼的前任、捷克第二任總統克勞斯(Vaclav Klaus)已開始改善對華關係,澤曼只是他的加強版。
捷克在對歐盟的態度未有改變,依然持懷疑的態度,但Tomas Petricek去年10月接任外長後,他治下的外交部有重拾「人權外交」的跡象,把人權問題放回外交考慮的較高位置。另外,華為一事顯示捷克有高官會傾向美國立場後,美國政府也立即拉攏他們,分別邀請了Petricek和巴比殊訪美,而此前有很多年已未試過有捷克總理訪美。在地方政府層面,去年年底上台的首都布拉格市長Zdenek Hrib,他經常發表親臺言論,又恢復該市參與一年一度聲援西藏的活動,這其實不奇怪,除了他所屬的海盜黨在人權問題上立場較強硬之外,他自己也曾以交換生身份在臺灣短暫留學,他大學時期是在全中歐最古老大學查理斯大學(Charles University)讀書,而該大學有一個研究中國/漢學的中心,是由蔣經國基金會在十多年前資助成立,所以Hrib跟臺灣是有一定關係的。
本文部份資料來源/延伸閱讀:
下面由Kafkadesk介紹近年捷中關係的文章,分3集,不錯,推薦一讀:
1、Czech Republic, China’s Gateway to Europe? (1/3): The honeymoon
2、Czech Republic, China’s Gateway to Europe? (2/3): Broken promises
3、Czech Republic, China’s Gateway to Europe (3/3): The fallout
先說諾娃高娃下台一事,其實是否真的跟把汪忠一驅逐離場有關呢?Yes, and no。
先說no的部份。諾娃高娃去年6月才出任貿工部長,本身是無黨派人士,但她由巴比殊領導的政黨ANO推薦入閣,因此在內閣中被劃為ANO派系。她之前的職場生涯全在商界打滾,包括商會或旅遊推廣組織的行政人員,未試過從政,官員和議員都未做過,而她過去大概10個月擔任部長的表現顯示,她由商場轉任官場,「水土不服」,經常失言,這是她下台的主因。當地的政壇觀察家指出,歐洲議會選舉5月底舉行,而諾娃高娃跟在這次同被撤換、也同樣不是政客出身的運輸部長都是「政治上不能替巴比殊得分」的部長,經常捲入醜聞或失言風波,因此巴比殊要在選舉前把他們換走。
以汪忠一事件為例,「向中國/外國叩頭」固然是被批評的地方,但對捷克政壇來說,一個部長未能及早意識到事件在外交的敏感性、這個做法一旦公開在政治上會出現問題、而就算真的接受中方要求的情況下未能及早想到可以如何處理得更好好等等,都已反映諾娃高娃缺乏政治觸覺,這個問題更為嚴重。
至於失言,可以舉2個例子。我在2年前巴比殊上台時寫過,他上台時正面對其企業是否欺騙歐盟補貼的調查,諾娃高娃作為貿易部長,去年被委任時被問及此事,她為巴比殊辯護,說任何企業都會盡量爭取最多的政治補貼或優惠。這個說法令商界、尤其是中小企十分反感,因為若結合巴比殊被調查的背景來看,諾娃高娃令人覺得,從商的人一定會「取巧」、用盡灰色地帶來取得公帑,一個理論上「服務」對象最主要是商界的部長,卻在損害商界在社會的形象。
另一個失言例子在近期發生,被視為與汪忠一事件並列為諾娃高娃要下台的導火線。捷克國民一直詬病國內流動裝置上網的收費太高,而主管通訊政策的諾娃高娃竟然說,收費高是因為國民很愛用WI—FI來上網,而通訊發射台等設施是固定成本,大家少用4G上網,攤分開的平均收費當然要較高。先不說有專家指出這個說法是錯誤,作為一個部長,語氣說到好像收費高是國民、用戶的錯,肯定惹來民怨,連一向支持她的總統澤曼(Milos Zeman)也公開說不認同這番言論,不能再撐她留任。
不過,這是否說臺灣問題在諾娃高娃下台上,並不重要呢?又不是。捷克有一份報章在9日以全版刊登汪忠一的專訪,問及他對被逐事件的看法和臺捷關係,顯見捷克社會對這次事件或捷臺關係有一定重視。同時,在諾娃高娃下台前,捷克不少議員聯署批評她落逐客令,亦有在議會內提出討論事件。
就正如全球所有其他國家一樣,捷克如何對待臺灣,很大程度與他們跟大陸的關係掛鈎。那麼,為何捷克敢在臺灣問題上對北京強硬呢?
一切都是錢作怪。大陸作為第二大經濟體,近年在全球以經貿及投資利益來威逼利誘各國採取傾向中方立場的政策,包括在臺灣問題上,但捷克人覺得,大陸注入的金錢仍低得未足以「買起」他們的外交政策。
這是2016年一篇捷克報導,內裏提及臺灣之前大概20年來對捷克的投資,是大陸的6倍,創造的職位是15倍左右。我未能找到相關統計去佐證這個說法和確實數字,引述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捷克人的印象是,臺灣為捷克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見得較大陸少,因此不覺得需要為了貿易要討好北京,甚至會覺得為了大陸的一中政策而過份得罪臺灣,不符合捷克經濟利益。其中,臺灣鴻海是捷克一個重要投資者,而鴻海的投資是設廠,可以想像,這個公司帶來的工廠職位是十分實在,更容易令當地人覺得受惠。
中資在捷投資近年出現另一個更大問題,這涉及華信能源董事長葉簡明——對於香港人來說,更多人應該聽過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他剛在美國被法院裁定賄賂罪名成立,他被指代表去行賄非洲國家的「民間」組織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就是由華信能源資助,而何志平2017年年底被美國拘捕後不久,葉簡明在去年年初就突然在中國被捕,兩者之間出現若隱若現的關係。
中資近幾年在捷克的重大投資,尤其是捷克政府用來吹噓拉攏北京可吸引投資的交易,全部都是涉及華信或葉簡明,不只地產、金融、酒店等項目,連球會甚至電視台也買下,當地媒體中是有親中方的傳媒的。正如上述,大陸整體在捷投資已給捷克人狹窄的感覺,通常是大手筆購下資產,但這筆錢一般支付給原本擁有那些資產的捷克富豪,職位方面又不是一下子令當地平民百姓多了工作,若再計及很多投資都是跟葉簡明有關係的話,當葉簡明去年出事,而且葉簡明被捕曝露了華信大舉在捷投資的資金絕大部份都是舉債所得,捷克便很擔心當地很多投資會撤走,進一步要計算提升對華關係的經濟效益有多少。
華信在捷投資沒有撤走,由中信集團買下華信控股權而保留下來,但這引述更大的問題——儘管葉簡明跟中共、尤其是習近平有密切關係的傳聞,在捷克政商界也早為廣傳,但華信在架構上仍是私人擁有,捷克很難拒絕一間私人企業前來投資,不過中信是國有企業,中信在捷多個經濟環節有投資,就是中國政府操控了捷克經濟及民生不同領域,這就是另一回事。先不說對中國政府的觀感,任何一個外國,不論是俄羅斯、美國或德國,單一外國政府擁有自己國內大量企業的股權,捷克人十分抗拒。
捷克希望透過靠攏中國來吸引中國投資和進口捷克貨,不是這幾年的事(下面再講述),但近幾年改善捷中關係的推手,非總統澤曼莫屬。2015年中國舉行抗戰閱兵,澤曼是唯一一個出席的歐盟國家領袖,這為捷克成功爭取習近平在2016年成為歷來首位訪捷的中國國家主席。而澤曼推動捷中關係,最重要方法是跟葉簡明搭上,不只葉簡明自己有為澤曼提供意見,澤曼不少顧問都是在華信或相關組織出任要職,這二人在對華/對捷的圈子之間,有大量人物重叠。葉簡明被捕後,澤曼很快就緊急派特使訪華,研究當中發生什麼事。至少,葉簡明被捕令捷克國內更多人質疑澤曼主張的友好對華政策。
相對於澤曼的熱,國會政黨其實對華觀感一般,當中總理巴比殊的立場十分瞹眛,嚴格來說,他或ANO從無清楚說明對華政策的立場,但一般的估計是,巴比殊自己生意的網絡是跟歐盟其他國家進行,跟澤曼的人脈中有不少是跟中國有聯繫,有很大分別,因此,巴比殊的個人背景令他不會感受到中國對捷克經濟有多重要;同時,巴比殊未有在對華政策作出重大宣示,這跟上一屆政府明顯親華不同,巴比殊可以選擇切斷跟中國的友好聯繫,儘管他的ANO在國會中沒有穩定的多數聯盟,因此巴比殊在國內上需要澤曼的支持,來保住政權,他亦可能顧及跟澤曼的關係而維持對華友好路線。
華為問題是捷中關係近期最重要的爭議,曝露出捷克國內府院之間在對華關係上的分別,同時令巴比殊政府跟中國交惡。捷克國家安全機關去年年底發出警告,要求政府及公共服務組織(例如電力公司)確保敏感通訊建設不使用中國公司的產品,內閣方面仍在權衡利害,未正式全面禁止華為,但已抱懷疑態度,但澤曼已公開批評有關警告會危害捷克企業在華利益。
其中,中國駐捷大使張建敏在12月23日約見巴比殊,惹怒了巴比殊政府。12月23日是星期日,而且是聖誕節前兩天,在一個人口以基督徒為主的國家,在臨近聖誕為一件時間上沒有緊急性的議題約見官員,已是對該國政府十分不禮貌的行徑,而且中國大使館翌日自行發佈有關消息,當中聲稱巴比殊承認「政府部門倉促決定停用華為產品係受警告誤導所致」,最後一段還寫上:「張建敏指出,捷有關部門所發出的警告毫無事實根據,造成惡劣影響,中方堅決反對。我們注意到捷克政府為糾正有關錯誤所作的努力。希望捷方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重演,切實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前者說到好像巴比殊認錯,並向自己的國安機關摑了一巴,後者的語氣好像是中國訓示捷克要怎樣做,捷克人感到十分刺耳,而且有點「靠害」巴比殊,任何一國政府如果公開承認這些內容,等同喪權辱國,巴比殊隨時倒台,這迫得捷政府發聲明澄清,直接否認中方的說法,並傳召了中國駐捷官員提出投訴,指出這是非正式對話,無說過可以公開。
但話說,「人權外交」其實是捷共倒台後,捷克外交的傳統。共產執政時期,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發生過布拉格之春,這令捷克在一眾前東歐共產國家中,人權運動及反外國霸權的情緒十分強烈。到捷共倒台,人權份子哈維爾(Vaclav Havel)由1989至2003年先後出任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的總統,他自己的反共抗爭背景令他在外交政策上十分重視人權因素,他在國內的民望一直到他2011年過身時都十分高,而且他任總統的年代,仍是總統權力頗大,這令他擔任總統時的不少政治遺產仍可保留下來,包括「人權外交」。另外,在哈維爾擔任總統的時期,捷克的外交是向西望,專注在申請加入歐盟、由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重返」歐洲,因此哈維爾時期的捷克敢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持強硬態度,包括哈維爾及不少捷克官員不避忌會晤達賴喇嘛,在發展對臺關係方面也不會太跟從中國的嚴格要求,只要不承認中華民國或「臺灣共和國」便算,甚至卸任後,他曾就劉曉波被拘留及判刑一事抗議(而劉曉波的「08憲章」,是仿效哈維爾當年的「77憲草」)。
上述情況到了21世紀伊始才出現變化。一方面,中國經濟較90年代強得多,跟中國發展關係似乎可以推動國內出口和吸引投資,更重要的是,捷克在2004年加入了歐盟後,跟很多其他前東歐共產國家一樣,開始跟歐盟及西歐國家發生爭拗,捷克為了顯示自己外交獨立的一面,並非只聽從德法等西歐「老大哥」行事,必然會分散投資,外交多元化,其中當然包括拉攏中國。因此,澤曼的前任、捷克第二任總統克勞斯(Vaclav Klaus)已開始改善對華關係,澤曼只是他的加強版。
捷克在對歐盟的態度未有改變,依然持懷疑的態度,但Tomas Petricek去年10月接任外長後,他治下的外交部有重拾「人權外交」的跡象,把人權問題放回外交考慮的較高位置。另外,華為一事顯示捷克有高官會傾向美國立場後,美國政府也立即拉攏他們,分別邀請了Petricek和巴比殊訪美,而此前有很多年已未試過有捷克總理訪美。在地方政府層面,去年年底上台的首都布拉格市長Zdenek Hrib,他經常發表親臺言論,又恢復該市參與一年一度聲援西藏的活動,這其實不奇怪,除了他所屬的海盜黨在人權問題上立場較強硬之外,他自己也曾以交換生身份在臺灣短暫留學,他大學時期是在全中歐最古老大學查理斯大學(Charles University)讀書,而該大學有一個研究中國/漢學的中心,是由蔣經國基金會在十多年前資助成立,所以Hrib跟臺灣是有一定關係的。
本文部份資料來源/延伸閱讀:
下面由Kafkadesk介紹近年捷中關係的文章,分3集,不錯,推薦一讀:
1、Czech Republic, China’s Gateway to Europe? (1/3): The honeymoon
2、Czech Republic, China’s Gateway to Europe? (2/3): Broken promises
3、Czech Republic, China’s Gateway to Europe (3/3): The fallout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