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英航引入的節目「卑爾根火車旅程」,其實在YouTube已有人上載,毋須乘英航也可看觀看--大家看完之後,不知會有何感想?又或者,會否有人全程看完這部逾7小時的節目??
「慢電視」的最大特點,就是整個節目沒有刪減,亦沒有旁白或配樂(但可以有對白,例如有節目是歷史教授連續數小時講述挪威歷史,以慶祝挪威憲法頒佈200週年),例如「卑爾根火車旅程」,NRK只是把幾個攝影鏡頭放在火車某些位置,鏡頭拍到什麼就有什麼,入了隧道全黑就畫面全黑,在車站停車1分鐘,就播足1分鐘停頓的畫面。
另外,這類節目是連續多小時播放,短則2、3小時,長則連續數天,亦即播放時間包括晚上黃金時段,與香港多年前有電視只在深宵這類本身就沒人看電視的時段播著魚缸中的魚游來游去不同。
另一特點是,一般這類節目是直播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逾5天沿挪威西部沿岸的郵輪風光節目「Hurtigruten」。
慢電視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卑爾根火車旅程」拍攝,其實是該火車線當年100週年,公營NRK於是要製作一個節目,紀念這事件。最正常的做法是拍攝紀錄片,講講這條路線的歷史,但電視台有人建議不如只拍攝沿途風光。最重要的是,這種拍攝方法十分便宜(!),成本約20萬挪威克朗(25.4萬港元/98.1萬新台幣/20.4萬人民幣)。
大家對慢電視大熱感到很好奇,都會問2問題:為何這麼多人會看這類節目?這類節目能否在挪威以外的地方成功?
關於第1個問題,最「正路」的解釋是「動極思靜」,返璞歸真。看看挪威一系列慢電視節目,包括火車沿途風景、郵輪停泊不同沿岸小港口、三文魚河中逆流游往上游、爐火不斷燒燒到熄為止、不停織毛衣等,不少都涉及鄉村生活(當然有例外,例如上述的挪威史講座,或是直播棋王比賽),於是有人說,城市人在急速的城市生活下,希望感受一下鄉村生活節奏。
那麼,其實大家望出窗外也可以。這種看似「復古」的節目又要涉及新科技才能成功--社交媒體。如果自己一個人看的話,這類節目是沒意思的,但如果全國很多人都在看,然後朋友又在社交媒體分享的話,那麼,大家就會有興趣看一看,否則沒有話題。
這類節目收視絕不低,若逐分鐘計收視,大概是正常節目的一半左右,但有些時段時佔了三至四成收視率,而更重要的是,由於節目時間長,因此總計收視人數(即至少曾看過若干時間的人數)會很高。在約500萬人口的挪威,「卑爾根火車旅程」合計收視超過100萬,郵輪節目更超過300萬。不略為看看,真的會沒話題。
因此,這種節目不是靜態,而是互動的。最明顯的是郵輪節目,每當郵輪停泊一個小港口,鎮上的人會很開心,立即出來迎接,希望自己也參與一份。
此外,慢電視某程度上是另一種「真人騷」--只不過這是較「真人騷」更「真實」、「無添加」的節目。
這又涉及上述第2個問題--慢電視是否只適合小國寡民、還要是與世無爭的北歐的挪威?再廣泛一點,要在什麼媒介看才適合?關於前者,美國已有電視台買入「卑爾根火車旅程」的版權,今年夏天播放(成本如此低的電視節目竟然可以賣埠!),英國據報也有電視台開始考慮是否開拍。瑞典也有這類節目,但目前只限網上,北歐中較成功的只有芬蘭,瑞典和丹麥電視台都未敢在黃金時段播放(丹麥倒是一早就有這類節目,但在深宵時段播放)。挪威的電視製作人很有信心,慢電視在全球都會受歡迎,但目前未有證據證明。
另外,慢電視似乎只適合在電視播放。重點是有多少其他選擇。在飛機,慢電視應該受歡迎的--至少我自己其實頗喜歡看著顯示航班最新資料的「頻道」,那麼,性質有點相似的慢電視應該會有人看。但在網上,大家很易便可做其他事情,例如往其他網站、玩電腦內的遊戲等,很難專注在看慢電視。
問心,大家又能否看畢竟文首的火車節目YouTube片段呢?!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