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4天內逾300次微震 希臘Santorini島高度戒備強烈地震

希臘旅遊勝地 Santorini 島高度戒備快將有強烈地震 ,因為當地附近的海底上周五至周日共3天內有大概200次輕微地震,不少居民、遊客和工人已乘搭輪船和飛機,撤離 Santorini,渡輪和航空公司未來兩天將把班次增加一倍,疏導人群。

大麻

同一件東西,放在不同國家地區的媒體/社會,可以變成不同的議題。

近日台港藝人柯某某及陳某某(其實我不太明白,為何中國的電視台播放有關「疑犯」招供的片段,把當時人「打格仔」/馬賽克,但之後又肆無忌憚公開其姓名,那些格仔打來幹啥??)涉嫌吸食大麻(或其他毒品),在中港台媒體,把這種行為說成十惡不赦,但記得我去年還在南美洲,看著當地媒體每當報導大麻/毒品時,討論的是合法化問題。事實上,哥倫比亞總統前幾天前才表示,考慮把大麻藥用合法化。這牽涉到大麻/毒品在不同地區涉及到的不同歷史和背景。

上面是來自維基百科有關各地對大麻是合法、非刑事化、非法但不多執行或非法的地圖。我不會鼓勵各位吸食大麻,我不覺得這有什麼「cool」,但真的要吸食的話,也請找個合法的地方去試。(但我頗懷疑:北韓竟然是大麻合法??)


究竟為何華人社會中,大麻/毒品是有問題,必須禁止,成為一個不可否定的共識呢?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因為中國在清朝可始衰落是源自鴉片戰爭,因此華人把大麻/毒品視作公共衛生問題吧?又或者,大家覺得,法律寫了是不准許的,就一定是不對?

在拉丁美洲,大麻/毒品卻不是公共衛生問題,而保安問題。一來,一些毒品,例如古柯,對拉美原住民來說,可以是藥用或日常飲食之用,不一定是製成毒品,所以對拉美人來說,「毒品不一定聯想到毒品」,相關的原材料可以作其他用途。

另外,近代嚴厲打擊毒品,在西半球,是源自美國70年代初起開始的「毒品戰爭」,當時的美國政府認為毒品本身是件壞東西,更重要的是涉及走私、黑幫等保安問題,因此公開宣示「絕不容忍」的政策。而為了遷就美國這項政策,全個西半球、尤其拉美一定面對華府威迫利誘跟隨,否則鄰國不斷有源源不絕的毒品供應,美國是不可能禁毒的。

在這個背景下,即使是全面禁毒的年代,拉美國家的政策其實更多側重如何控制毒品對社會造成的副作用,多於毒品本身對吸食者所造成的健康問題。

之前在南美洲差不多半年,還要是一個人住旅舍,要跟其他人同房,很難完全沒有接觸過大麻,即使我不太多去Disco及酒吧。整個旅程,只是吸了一口大麻,但對於連煙也不吸的網主,其實大麻很臭,亦會咳,不習慣,而且我亦過了好勝的年少時期,如果是十多歲接觸,即使咳,可能還會逞強吸下去,但到了我這個年紀,以及我會接觸的人的年紀,他們見我咳,也會笑說:算吧,不慣就不要吸了。另一次則是在另一間旅舍,一位同房第一晚來到,就問我有沒有興趣外出「吸草」,但當晚我剛登山回來,很累,外面又下雨,因此拒絕了。

正如文首所說,其實拉丁美洲大趨勢是放寬毒品零容忍政策。不一定是如烏拉圭般全面合法化,但可能是「非刑事化」,或是准許部份毒品(有些是吸食少許就已對身體有嚴重影響,那些當然不會合法),或部份毒品的部份用途(如藥用),而背後的邏輯都是:既然一些毒品,吸食的危害不至於十分嚴重,倒不如放寬,然後把執法工作集中在規範以外的販毒行為、黑社會/武裝組織(在拉丁美洲,有些販毒集團已不只是黑社會這麼「低度武力」)及相關暴力罪行。除了警力,最明顯的是監獄,如期監獄監禁大量吸食了少量大麻的人,倒不如騰空,把空間「讓給」嚴重得多的毒品相關罪行。

必須強調的是,合法化不代表不管,例如在烏拉圭,儘管國民可自己種植一個限定數量的大麻,但售賣等都要在政府規管的設施下進行,背後的邏輯同樣是:毒品合法化不代表否認毒品會帶來健康問題,只是希望遏止毒品帶來的保安問題。

延伸閱讀:
英國衛報:Uruguay's likely cannabis law could set tone for war on drugs in Latin America
IBT:Latin America Softens On Marijuana
路透:Latin America rejects old U.S. approach in drugs war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王毅叫盧比奧「好自為之」 盧比奧:美國嚴重關切北京脅迫台灣

【更新了有關中國外交部英文版新聞稿的部份】 盧比奧(aka魯比奧)星期五首度以美國國務卿身份跟中國外長王毅通電話。

為格陵蘭激烈爭拗 丹麥美國領袖通電話「炒大鑊」

英國《金融時報》 星期五引述5名現任及前任歐洲官員報導 ,丹麥首相費德芯(Mette Frederiksen)上周跟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約45分鐘,形容這次對話「糟透了」(horrendous),氣氛極度惡劣,將令歐洲更相信川普可能採取危險舉動,奪取格陵蘭。

羅浮宮大翻新 東翼增設第二入口 《蒙娜麗莎》遷入獨立展館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星期二到了羅浮宮, 宣佈這個博物館大翻新的計劃 ,包括增設第二個主要入口,並把最多人觀看的《蒙娜麗莎》放入獨立展覽空間,跟其他展品區隔。

去年火車站簷篷倒塌怒火仍未息 塞爾維亞總理Novi Sad市長雙雙下台

【文章上載於塞爾維亞時間28日上午8時57分,更新於同日晚上10時】 塞爾維亞首都 貝爾格萊德星期一發生了24小時堵路大示威 ,抗議去年11月 Novi Sad (諾維薩德)火車站客運大樓簷篷倒塌意外涉及政府舞弊,要求有人要為此問責。

【Patreon文章】長期友好幾十年 哥倫比亞美國突然鬧翻

[全文可訂閱 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