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一個暴露自己年齡的經驗分享--之前每當有朋友說起歐洲旅遊,物價昂貴,例如「法國一份三文治也要七、八十港元」時,我心想:有這麼昂貴嗎?印象中好像是大概四、五十港元左右吧?然後再想:哦,是的,我在歐洲居住的幾個月,正是歐元低過美元的時間,即使歐元的標價沒有改變,但兌成港元,也升值兩、三成了。
不過,法國一份三文治可能變回四、五十港元(假如、亦相信標價沒有大漲),因為歐元兌美元跌至1對1,甚至跌穿,似乎已是不能逆轉的趨勢。
第二次歐元跌穿一算年代(前夕)
我在fb專頁寫道,歐元跌至1換1,是個「何時」而非「會不會」發生的問題,這是因為一個深層次的大趨勢--美國經濟(至少表面上)已完全擺脫金融海嘯的打擊,但歐元區經濟仍然十分疲弱,失業率仍很高,又有通縮威脅,這導致影響匯價的一個十分根本的因素--利率--在美歐兩地的走勢完全相反,美國是在討論加息,歐洲是在量寬(QE)放寬銀根。正常來說,你會投資一個較高息的地方,因為回報高,美歐息口走勢相反的趨勢,導致資金由歐洲(以至新興市場)流向美國,而2個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息口分別如此巨大,甚至有愈來愈大的可能,之前極少出現過。
所以,歐元一算的問題,去年在分析員的報告已開始討論。去年第4季以至今年年初,分析員仍傾向估計一算在2016年出現,當時的假設是美國最快今年9月或第4季才開始加息。
不過,美國今年連續2份就業報告都表現強勁,其中在3月6日的報告顯示,即使美國2月天氣嚴寒,但建築等較受風雪影響的行業的就業情況仍然不俗,令整體數據十分強勁,市場亦因此要開始把美國最快6月加息時間的可能計算入投資考慮中,觸發美元新一輪強勢(或歐元新一輪弱勢)。我寫這po時,歐元跌至1.055美元,兌港元也僅8.19港元,歐元只要再多跌約5%就見一算。
由於美國聯儲局(聯準會)下週3月17日-18日召開政策會議,近乎篤定會把利率指引中「加息時會保持耐心」的說法刪除,為最快6月可以加息舖路,因此在未來一週、以至聯儲局會議後,歐元仍然挨沽,期間多跌5%,難度不大,因此有分析員已開始揣測,歐元未來數週便會跌至一算。
當然,正如之前所寫,聯儲局即使「口說沒耐心,行動卻仍有耐心」,但最晚明年都會加息,而歐洲卻是明年仍在QE,現在是負利率,加息遙遙無期,即使近日的歐洲(主要是德國)經濟數據有改善跡象,但也未至於好到可以較美國早加息。所以,無論美國何時加息,「美元強、歐元弱」的趨勢未來數年都不會扭轉,歐元一算只是時間問題。
第一次歐元跌穿一算年代
歐元1999年推出以來,只試一段時期兌美元跌穿一算,就是2000年大概第1季末期至2002年年底,為時近3年。歐元一開始時是兌1.18美元左右,但此後不斷下滑,1999年12月已觸及一算,之後浮沉,翌年3月底左右正式徹底低於美元,並在當年10月創下低於83美仙的歷史低位。此後,歐元在2002年年中才開始重拾升勢,並在年底至2003年年初企穩1美元以上。
在表面上,很多人會把歐元一出閘便「脫腳」的情況歸咎於歐洲央行首任行長杜森堡(Wim Duisenberg,上面照片來自歐洲央行),因為這名原荷蘭央行行長經常口不擇言,言論反覆,一時說想歐元強,一時又說無所謂,每次開完政策會議後的記者會,匯市投資者都膽顫心驚,因為他經常失言,歐元經常在記者會期間十分波動,這令市場失去對歐元的信心。這情況在法國的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2003年接任後才改善,大家公認特里謝的發言十分穩健,市場能完全掌握歐洲央行想做什麼。
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經濟基本因素才是歐元當時弱勢的主因。雖然美國在那個時期經歷了科網泡沫爆破和9/11襲擊,但德國同時間亦正在經歷統一後東德拖累經濟及整體經濟需要改革的轉型期,當時經濟較好的只有歐元區的一些小國,於是歐元區整體經濟較美國差。今天回看這句說話,不無諷刺,因為歐元第二次低於美元的年代,卻是德國經濟獨領風騷。
現在歐元不斷下跌,只要不是失控地大瀉,大家可能覺得問題不大,甚至叫好。我們會說,在歐洲旅遊或居留一段短時期,變得便宜了,歐洲也可因為出口貨價格下降而令經濟變得有競爭力。然而,在歐元初年,歐洲是想把歐元推廣為可與美元平起平坐的央行儲備貨幣,而且面子問題,覺得貨幣強才代表貨幣值錢、代表單一貨幣計劃成功,因此歐元一算在那時是個很敏感的問題,甚至杜森堡要求美國同意,聯合七大工業國(G7)一同干預匯市,撐起歐元。
寫這po在網上翻查資料,除了杜森堡的發言,也有人提出,歐元區各國官員紛紛評論歐元走勢或經濟前景,相對於在美國你只需要聽聯儲局主席或財長的話,投資者感到「人多口雜」,十分混亂。而且,不只貨幣政策或匯率問題,連帶各國經濟和財政政策,這些都是影響是否買入一種貨幣的考慮因素,但各國沒有協調,投資者同樣不知道要聽誰說。
十分諷刺的是,區內各國政策不協調打擊市場信心的問題,現在似乎變得迫切、尖銳,甚至變成歐元是否可以有成員國離開的疑惑。
不過,法國一份三文治可能變回四、五十港元(假如、亦相信標價沒有大漲),因為歐元兌美元跌至1對1,甚至跌穿,似乎已是不能逆轉的趨勢。
第二次歐元跌穿一算年代(前夕)
我在fb專頁寫道,歐元跌至1換1,是個「何時」而非「會不會」發生的問題,這是因為一個深層次的大趨勢--美國經濟(至少表面上)已完全擺脫金融海嘯的打擊,但歐元區經濟仍然十分疲弱,失業率仍很高,又有通縮威脅,這導致影響匯價的一個十分根本的因素--利率--在美歐兩地的走勢完全相反,美國是在討論加息,歐洲是在量寬(QE)放寬銀根。正常來說,你會投資一個較高息的地方,因為回報高,美歐息口走勢相反的趨勢,導致資金由歐洲(以至新興市場)流向美國,而2個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息口分別如此巨大,甚至有愈來愈大的可能,之前極少出現過。
所以,歐元一算的問題,去年在分析員的報告已開始討論。去年第4季以至今年年初,分析員仍傾向估計一算在2016年出現,當時的假設是美國最快今年9月或第4季才開始加息。
不過,美國今年連續2份就業報告都表現強勁,其中在3月6日的報告顯示,即使美國2月天氣嚴寒,但建築等較受風雪影響的行業的就業情況仍然不俗,令整體數據十分強勁,市場亦因此要開始把美國最快6月加息時間的可能計算入投資考慮中,觸發美元新一輪強勢(或歐元新一輪弱勢)。我寫這po時,歐元跌至1.055美元,兌港元也僅8.19港元,歐元只要再多跌約5%就見一算。
由於美國聯儲局(聯準會)下週3月17日-18日召開政策會議,近乎篤定會把利率指引中「加息時會保持耐心」的說法刪除,為最快6月可以加息舖路,因此在未來一週、以至聯儲局會議後,歐元仍然挨沽,期間多跌5%,難度不大,因此有分析員已開始揣測,歐元未來數週便會跌至一算。
當然,正如之前所寫,聯儲局即使「口說沒耐心,行動卻仍有耐心」,但最晚明年都會加息,而歐洲卻是明年仍在QE,現在是負利率,加息遙遙無期,即使近日的歐洲(主要是德國)經濟數據有改善跡象,但也未至於好到可以較美國早加息。所以,無論美國何時加息,「美元強、歐元弱」的趨勢未來數年都不會扭轉,歐元一算只是時間問題。
第一次歐元跌穿一算年代
歐元1999年推出以來,只試一段時期兌美元跌穿一算,就是2000年大概第1季末期至2002年年底,為時近3年。歐元一開始時是兌1.18美元左右,但此後不斷下滑,1999年12月已觸及一算,之後浮沉,翌年3月底左右正式徹底低於美元,並在當年10月創下低於83美仙的歷史低位。此後,歐元在2002年年中才開始重拾升勢,並在年底至2003年年初企穩1美元以上。
在表面上,很多人會把歐元一出閘便「脫腳」的情況歸咎於歐洲央行首任行長杜森堡(Wim Duisenberg,上面照片來自歐洲央行),因為這名原荷蘭央行行長經常口不擇言,言論反覆,一時說想歐元強,一時又說無所謂,每次開完政策會議後的記者會,匯市投資者都膽顫心驚,因為他經常失言,歐元經常在記者會期間十分波動,這令市場失去對歐元的信心。這情況在法國的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2003年接任後才改善,大家公認特里謝的發言十分穩健,市場能完全掌握歐洲央行想做什麼。
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經濟基本因素才是歐元當時弱勢的主因。雖然美國在那個時期經歷了科網泡沫爆破和9/11襲擊,但德國同時間亦正在經歷統一後東德拖累經濟及整體經濟需要改革的轉型期,當時經濟較好的只有歐元區的一些小國,於是歐元區整體經濟較美國差。今天回看這句說話,不無諷刺,因為歐元第二次低於美元的年代,卻是德國經濟獨領風騷。
現在歐元不斷下跌,只要不是失控地大瀉,大家可能覺得問題不大,甚至叫好。我們會說,在歐洲旅遊或居留一段短時期,變得便宜了,歐洲也可因為出口貨價格下降而令經濟變得有競爭力。然而,在歐元初年,歐洲是想把歐元推廣為可與美元平起平坐的央行儲備貨幣,而且面子問題,覺得貨幣強才代表貨幣值錢、代表單一貨幣計劃成功,因此歐元一算在那時是個很敏感的問題,甚至杜森堡要求美國同意,聯合七大工業國(G7)一同干預匯市,撐起歐元。
寫這po在網上翻查資料,除了杜森堡的發言,也有人提出,歐元區各國官員紛紛評論歐元走勢或經濟前景,相對於在美國你只需要聽聯儲局主席或財長的話,投資者感到「人多口雜」,十分混亂。而且,不只貨幣政策或匯率問題,連帶各國經濟和財政政策,這些都是影響是否買入一種貨幣的考慮因素,但各國沒有協調,投資者同樣不知道要聽誰說。
十分諷刺的是,區內各國政策不協調打擊市場信心的問題,現在似乎變得迫切、尖銳,甚至變成歐元是否可以有成員國離開的疑惑。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