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北歐國家」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在1日舉行大選,目前是歐洲最年輕總理、年僅35歲的萊瓦斯(Taavi Roivas)帶領執政改革黨勝出大選,力壓親俄的中間黨,可望連任總理。英國《金融時報》有關的報導標題用上Estonia’s PM insists former Soviet state is Nordic--愛沙尼亞總理堅持這個前蘇聯國家是北歐國家。這點出一個頗有趣的社會現象,就是愛沙尼亞人很堅持自己是北歐人,而不是什麼波羅的海人、更不是東歐人(正如波蘭、捷克等國家的人,很強調自己是「中歐」,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人更會拿出尺,在地圖不斷量度,告訴你該市才是歐洲中心!)。

先說「北歐」這個頗複雜的概念,因為中文的「北歐」可以對應幾個英文說法--Nordic、Scandinavian和Northern Europe。一般而言,中文平日說「北歐」,應用「Nordic」,一般是指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5個國家,以及3個自治領,包括丹麥的法羅群島(Faroe)和格陵蘭(Greenland),以及芬蘭統治的瑞典語群島區Åland。

Scandinavian斯堪的內維亞(或譯斯堪地那維亞)源自地理名詞斯堪的內維亞半島,即挪威和瑞典的南部一帶,理論上僅指挪威、瑞典和丹麥3個,勉強可包括芬蘭,但一般不包括冰島等那些島。至於Northern Europe,不少華人可能會用此字來代表我們平日說的「北歐」,但其實此字包括的國家十分廣泛,例如英國和愛爾蘭也包括在Northern Europe,而在歐元區債務問題上,德國、荷蘭這類問題不大、強烈要求財政紀律的國家也被視為「北歐陣營」,以跟法國和地中海4國作對比。

此文之後會把「北歐」定義為Nordic。那麼,何謂「北歐」?

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的確有北歐理事會的組織,根據該組織有關北歐地區歷史的描述,可以說,現在所說的北歐來自維京人文化,維京人及之後的丹麥、挪威和瑞典,以至這地區曾統治多年的地區,也被視為文化相近而因此納入「北歐」。

語言是很明顯顯示上述情況的。很多人,包括上述北歐理事會的描述,都把語言列為何謂北歐地區/文化的標準,但其實當中只有挪威語、丹麥語和瑞典語是語言學上「可互相理解」的語言,相近度較廣東話跟普通話更高,芬蘭話不只不能當作相近的語言,甚至語系都不同,而愛沙尼亞語是較像芬蘭語的。事實上,有些人覺得芬蘭不太像北歐國家,但主流仍認為芬蘭是北歐國家之一,主要因為芬蘭極長時間曾受瑞典統治,文化才受挪-丹-瑞文化影響到。

萊瓦斯說,愛沙尼亞人認為自己「在文化和思維上而言,是個北歐國家」,只是之前曾被蘇聯佔領,被奪去約50年經濟發展而已。正如文首的網上漫畫,經過蘇聯統治後,芬蘭已對愛沙尼亞感到很陌生。

回看愛沙尼亞地區的歷史,該區中古時間開始的確受丹麥/瑞典統治,但18世紀左右起,大部份時間已受俄國統治,儘管該區的精英仍以波羅的海日耳曼族為主,而兩次大戰期間亦曾試過獨立。其中愛沙尼亞跟其他北歐國家很不同的是,該國國旗是藍白黑三色直排,跟其他全部北歐國家以至自治領都有「北歐十字旗」(即十字圖案,但交叉位偏向了旗桿的方向)不同,因此有愛沙尼亞人一直提出把國旗改造北歐十字旗。

除了上述歷史及文化因素,愛沙尼亞渴望做「北歐國家」,主要是「北歐」在全球有「品牌」優勢--華文書籍也有不少什麼「北歐模式」,就可看到大家對「北歐」國家的政經模式、文化和生活品味十分趨之若鶩。因此,愛沙尼亞希望因「北歐國家」的品牌來吸引全球資金,跟經濟發展比不上自己的「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割蓆(這兩國也有希望做「北歐」國家的傾向,但沒有愛沙尼亞那麼強烈)。

萊瓦斯競選期間便已提出,希望國家變成「新北歐國家」,定義為:在人民和經濟自由上成為世界領袖,有北歐的生活質素及安全水平,確保平等機會,在社會和科技上更要較「舊北歐國家」更有動力和靈活。

當然,強調北歐身份,另一目的就是要跟俄羅斯劃清界線,防止俄羅斯日後以「俄愛都是一家人」來吞併愛沙尼亞。主張跟俄羅斯加強關係的中間黨雖然未能勝選,但在今次大選奪得約四分一選票,議席有所增加,支持者包括不少俄語人口,可見愛沙尼亞仍有不少人支持親俄。

若以政經角度來看,由萊瓦斯及其政黨改革黨提出「新北歐國家」的願景,其實有點諷刺,因為「北歐模式」最著名的一個特色就是福利主義及社會民主主義,而改革黨是右派,可見什麼「北歐模式」,更像是口號而已。歷史、文化及心理上,愛沙尼亞人覺得自己是北歐,但至少政經模式上,愛沙尼亞跟典型北歐還是有點出入。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香港滿街普通話 西方金融家感疏離

《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