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由莫倫貝克到莫倫貝克

「由莫倫貝克到莫倫貝克」。這是比利時報章Le Soir在19日的頭版的標題,是有關比利時終於生擒到巴黎11月襲擊最重要通緝犯、相信是唯一一名仍未死去的施襲者Salah Abdeslam的新聞。

這條標題,絕對突顯出,Saleh被捕,儘管是比利時以至全歐洲反恐的一個重要收穫,但也反映出比利時打擊恐怖主義的尷尬:Saleh由他成長的地區、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Molenbeek)出發到巴黎發動襲擊,不久後便回到莫倫貝克,一直在那兒躱藏,還要是在自己原本的家約500米距離的地點,而比利時為何要花上大概4個月時間,才可找到他??

襲擊後不久,大家都以為Saleh已前往敘利亞逃亡,但原來他一直在莫倫貝克。這跟去年法國當局在巴黎聖但尼擊斃另一名巴黎襲擊的施襲者一樣,當時所有歐洲國家的情報機關都說,那人已離開歐洲,結果法國要依靠摩洛哥提供的情報,才發現他仍在巴黎一帶。「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又再一次發生,這不禁令人對歐洲的情報工作冒汗。

至於Saleh的情況,令人擔心的是,他得以成功逃亡多時,主要是他在莫倫貝克獲很多人協助——那些可能是他兒時已認識的朋友,又或是他青年時犯下其他罪行,例如販毒、盜竊時,所認識的人士。另一方面,就是警察、情報人員等保安機關,在莫倫貝克仍不受歡迎,未能由莫倫貝克居民獲得線索,追捕疑犯。

各個大城市,都總會有這類犯罪溫床的區域,但如果相關罪行不是偷竊、非禮、販毒、黑社會打鬥這麼簡單,而是放炸彈的襲擊,那問題就大了。比利時現在既有一個恐怖主義者、或是隨時發動襲擊的激進主義者的網絡,但同時又有一般的犯罪網絡,這兩個網絡交織在一起,令比利時反恐難上加難。

莫倫貝克的居民也很頭痛。這次事件後,大家對這個區域有更深的成見,但他們也是受害者之一——一個恐襲罪犯、甚至據報正計劃再次犯案的人士,原來這4個月來一直住在自己附近,回想起來也會覺得恐怖。

背景資料:
莫倫貝克--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溫床

留言

  1. 我想,排外其實也造成反恐一個嚴重障礙。加拿大幾次反恐成功,幾乎都是和國內伊斯蘭社區合作,如知名的「多倫多十八」Toronto 18恐怖組織,破獲它就靠一名回教徒滲透到組織內。現時加拿大皇家騎警的反恐宣傳,都是從回教徒社區著手,時常到清真寺工作,而且卓有成效。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香港滿街普通話 西方金融家感疏離

《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