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最像針對伊朗核設施的以色列襲擊

伊朗伊斯法罕市(Isfahan)附近星期五清晨4時左右傳出多下爆炸聲,應該是無人機襲擊,相信是以色列反擊星期日凌晨遭伊朗無人機蜂群攻勢一事。挑選伊斯法罕下手,因為這是伊朗核計劃的「總部」,但跟伊朗的襲擊一樣,以色列這次只是作出最像在襲擊伊朗核設施的行動,向伊朗發出警告,實際上以色列也知道,這種規模的襲擊對伊朗設施不會有任何傷害。

第三勢力當選阿根廷總統 一世紀首次

寫寫拉丁美洲新聞。22日,阿根廷進行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果反對派候選人馬克里(Mauricio Macri,上面照片來自BBC;右邊是他的妻子,模特兒出身,現在是一間服裝公司老闆)以不足3個百分點得票率擊敗執政陣營的肖利(Daniel Scioli)。這被形容為「變天」,在英語傳媒以至新華社的報導,這「變天」一般被解讀為「右派結束左派12年執政」,但在西班牙語傳媒,馬克里當選的歷史性,卻不在結束左派12年統治這麼簡單,而在於馬克里既非貝隆派(Peronism;或譯庇隆派)、亦非「激進派」(Radicals)的出身,因為阿根廷過去一世紀的政局,並非傳統的左右對抗,而是由這2個同樣偏左的派系主導。

有趣的是,BBC西語網站列出馬克里當選的五大獨特性,當中第一點就是他「非貝非激」的背景,但BBC英語網站即使也有類似的分析文章,也已把這點刪除,重回西歐/英美傳統的「左右」框架來解讀馬克里上台。這不難理解,因為要提到「非貝非激」,便要至少由19世紀的阿根廷政治發展開始談起。

BBC稱,馬克里是阿根廷1983年恢復民主後,首位既非貝派、亦非激派的總統。阿根廷傳媒的說法是,他是1916年後,首位循民選途徑上任的第三派系總統。在20世紀,阿根廷經常出現經濟崩潰或軍事政變,期間不少軍人透過政變上台當總統,而過去99年,亦試過有一位右派、非貝非激的人士短暫擔任過總統,但他是在原總統辭職而接任,並非自己當選。撇除這些例子,這99年中,真正靠自己當選而入主「粉紅宮」(阿根廷總統府的別稱)的,就全是「激進派」或「貝隆派」。

兩大政治流派——激進主義和貝隆主義
所謂「激進派」,是指19世紀的「激進主義」,與今天香港政壇所指的有很大分別。在19世紀,包括阿根廷,不少歐美(洲)國家仍是寡頭政治,沒有(男性)一人一票的普選,政治只在極少數的極高層資本家手上,當時一些中產便爭取普選,這在當時已算激進,因此稱為「激進主義」,而阿根廷的「激進」政治流派便源自此歷史,當中代表政黨是1891年創立的激進公民聯盟(Radical Civic Union)。雖然是中產政黨/流派,但當中滲有不少社民主義色彩。

至於「貝隆主義」,則是源自1940年代中在政壇冒起的軍人貝隆(Juan Domingo Peron),他原本是工黨成員,之後創立「公義黨」(Justicialist Party),以左翼思想為基礎,但滲透大量民粹主義。貝隆主義的中心思想有所謂「三面旗幟」:政治主權、經濟自主、社會福利。如果跟「三民主義」,其實兩者都十分相像,都是一個前殖民地的國家會孕育到出來的政治主張。

過去近一世紀,阿根廷便是由這兩大派主導政壇。

而且,阿根廷跟其他拉美國家一樣,個人主義色彩十分濃厚,如果用西班牙文看拉美政治的分析時,經常會看到「人名+ismo」,除了Peronismo,近的還有委內瑞拉的Chavismo,一些後繼者很喜歡使用這些魅力型領袖的名字作號召。即使將卸任的阿根廷總統克里絲蒂娜(Cristina Fernandez),她也很明顯是在模仿伊娃.貝隆(Eva "Evita" Peron)。

亦因此,如果套回左右框架來看,這兩大流派可以包括十分廣闊的左右兩翼政治光譜。以貝隆派為例,大家看到克里絲蒂娜及其已故丈夫基什內爾(Nestor Kirchner)共12年的統治,會覺得貝隆派十分左翼,但90年代全面推行經濟自由化的梅內姆(Carlos Menem),同樣來自貝隆派。在基什內爾夫婦年代,公義黨已分裂,黨內右翼已分裂出另一派系,今次總統大選首輪投票中排第三的馬薩(Sergio Massa)就是來自這一派,但他們的做法是另組國會黨團和選舉聯盟,不會完全棄掉「公義黨」這個招牌,理論上馬薩、肖利和克里絲蒂娜仍是公義黨「黨友」,為的就是貝隆這塊招牌,而「貝隆主義」慢慢也蛻變成一個競選(甚至是爭權)機器,這「主義」本身有什麼理念,反變得次要。

馬克里帶領的新興政黨
突出馬克里的「右派」特性,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的。BBC西語網站提到他當選第二點獨特之處,就是他是該國首位右派民選總統。馬克里自己來自新興政黨「共和提倡」(Republican Proposal,簡稱PRO),無論馬克里本身的政見,還是「共和提倡」,都是十分典型的美(國)歐右派,不單經濟上支持自由市場,連社會議題都是反對同性戀婚姻、嚴格限制墮胎等,十分像美國共和黨。

然而,馬克里及其競選團隊一直否認他是右派,其中一個原因可以跟BBC西語網提及第三點獨特之處拉上關係——新興政治actors。正如激進派或貝隆派,在阿根廷(以至全球各國政治),要當選執政,就要拼湊出一個包含大量不同界別、勢力的大聯盟,而馬克里就拉攏了一些之前不屬政治活躍份子或政壇上重要的階層——中右派、企業家、NGO社運份子和年輕專業人士。

從這個聯盟名單,你或許會發覺到一點很奇怪的事情——在香港、台灣以至美國等地,你很難想像社運份子會和企業家屬同一陣線,這亦反映,馬克里的聯盟其實跟激進派和貝隆派一樣,糅合了(左右)政治光譜十分闊的界別。

事實上,馬克里今次出選是掛着「變革」聯盟(Cambiemos)的招牌,這個聯盟除了PRO,還包括了激進派的「激進公民聯盟」,甚至一些貝隆派人士,因為PRO本身勢力只局限於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及附近一帶(亦即所謂「港口區」,因為布市位處德拉帕拉塔河Rio de la Plata的河口,西班牙文會稱布市、附近一帶以至對岸的烏拉圭首都的居民為「港口人」Porteño),若要拓展至其他地區,便要跟其他政黨合作,這把PRO的右派色彩大大沖淡。因此,PRO其實有可能與激進派合流,把政壇上的「中產代言人」的政治路線改變了——但這應是同時包括PRO和原激進派的主張,不會是跟美國共和黨或英國保守黨一類完全右派的主張。

留言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德中峰會】習談產能稱電動車出口屬「貢獻世界」 談烏戰說中國非「當事方」

德國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星期二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此行兩大目標是處理中國產能過剩及烏克蘭戰爭問題,但習近平在這兩個議題都未有給出德國希望獲得的回覆。

英國假郵票泛濫疑來自中國 國安專家:等同中國發動經濟戰

英國近日湧現大量假郵票,導致很多人被罰款5英鎊。 《電訊報》星期三晚報導 ,這些假郵票應該來自中國,保安專家和一些議員斥責中國形同發動「經濟戰」,跟「印製假鈔」沒有分別。

同濟大學生憂留德強制吸大麻 蕭凌志派定心丸:不會

德國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正在訪問中國, 他星期一在上海同濟大學跟該校大學生交流時,被問及在德國留學是否會被強制吸大麻 ,蕭凌志大派定心丸,表示大麻合法化後,居住在德國的人士也不一定要吸食大麻。

雪梨教堂講道傷人案列恐襲 16歲刀手有宗教動機

澳洲雪梨星期一晚發生教堂襲擊案,新州州長柯民思(Chris Minns)星期二上午宣佈, 案件列為恐怖主義案件 ,警方認為犯案的16歲青年襲擊時有宗教極端主義動機。

杜拜暴雨成災 機場週三仍混亂

阿聯酋(UAE)星期二暴雨成災, 杜拜(中國香港政府譯為迪拜)的國際機場星期三仍大受影響 ,很多航班延誤或取消,一些抵達航班改往其他機場,杜拜機場呼籲乘客盡量不要前往機場,並聯絡航空公司,查詢自己乘搭航班的最新情況。